有如下毛病:第一,立论片面,武断;第二,连初级的论点与论据的统一都尚未达到;第三,论据胡编乱造;第四,论据前后相互矛盾;第五,论点前后不连贯;第六,文章越写越离题。议论文要求立论内涵明确,力求全面,避免片面,论点在具体分析中,在演绎过程中,保持一贯,不得跑题,但又不得徘徊重复,以层层深入为上,在深化过程中前后文的观点材料要严密统一,不得自相矛盾。这样的要求此文均未达到。即使考虑到当前中学作文实际水平,再考虑到文章的语言相当通顺,放宽尺度,以百分制计算,最多也只是七十分左右而已。令人忧虑的问题在于,不但该省的阅卷教师给予了高分,而且远在河北的教师也如此这般地称颂不已。
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首先,教师的水平与其职责太不相称;其次,之所以产生这样可悲的现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们被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花言巧语迷惑了。当前流行着一种作文应试模式,叫做“名人开会,名言荟萃”。一篇只有八百字的文章,引用了至少六位名人:苏格拉底、蒙田、圣伯夫、左拉、毛姆、爱因斯坦,引用的名著则有《圣经》、《爱丽丝梦游仙境》、《月亮与六便士》。除此以外,还有未点名的,辛弃疾的词。还有“一苇以航,生如逆旅”,这是禅宗的典故。达摩来华,晋见梁武帝,话不投机。渡江北上魏都洛阳,没有船只,乃虔心借一苇以渡江。而另一和尚神光,因为不够虔诚,借一梱芦苇亦不得渡。还有“凡心所向,素履之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出自七堇年《尘曲》的《代序》。意思是凡我心所向往,就是穿着草鞋,也能到达。生命就像天地间的旅舍(典出李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哪怕大江在前,也可以像达摩踏一支芦苇从容渡过。其精神实质是虽然生命苦短,客观条件简朴,然而只要有达摩的精神,即可达到理想境地。这个引文的实质,只在信念,不在时间,和作者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在这么“丰富”的权威语言和典故面前,教师可能有点眼花缭乱。殊不知,所有这些引文,就算是没有胡编乱造的,没有错误的,也都是他人的,是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现象而发,其间并无现成的逻辑联系,因而是没有生命的。引用这些名言的作者的任务是将其消化,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起码应该将其以内在逻辑贯通起来。这就需要对之有所分析和批判,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路。但是,作者引用权威语录一味贪多,有些是一知半解,有些又含而混之肆意混淆,将不同意味的话语硬性铺排一番,编造了一个权威话语的迷魂阵。虽然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其“丰富性”却让迷信“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的改卷教师产生某种自卑感, 结果是眼大无光,把黄土当成金子。
这就提醒我们,议论文教学和文本解读有相通之处,那就是要对文本个案作细致的分析。但是,议论文教学理论比之文本分析更加贫乏,联系到近来《语文建设》上对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某些批判文章,似乎对其根本精神,亦即论点与论据的统一未能充分地联系写作实际作细致的具体分析,并加以发展。从本文来看问题不仅仅是论点和论据的不统一,而且是论点与论点的不统一,论据与论据的不统一,观点的内涵在擦边中、在错位中转移,材料前后隐含着自相矛盾。议论文是理性的科学性思维,观点的高度客观性、严密的统一性是其生命,而在这里显而易见的混乱和荒谬却被权威语录和典故的表面连续掩盖了。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文章: 2013年高考冲刺阶段作文快速破解审题“迷城”
下一篇文章: 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议论文离题、偏题现象的规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