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或论题); 略写
(简洁,醒目,4行,可用两段开头法)
“正”——正面举例论述; 较详
(排比列举事例,段的首尾要勾联论点)
“反”——反面举例论述; 较略
(举例有三种形式:举实例,概括举例,假设举例)
“深”——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开掘; 最详
(方法:辨是非,挖原因,引哲理,换论证,提办法,用驳论等)
“联”——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 较略
(一般联系现实)
“总”——总收全文,呼应中心。 略写
(或重申论点,或发出号召……)
这种模式可以适用于多种议论文题型,且好学好记,初学者可以由此入门,迅速提高自己的作文等级,又可依此有多种变化,如内容的增减,顺序适当调整等。
“六段式”模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这种结构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段:提出论点,准确鲜明。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两句话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笔者在指导时,就让学生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结尾升华。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精品导航】
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
①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发展。(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②古人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贫穷的生活、卑贱的地位、失意的忧伤,有时像一阵烈风,它会熄灭弱者的生活激情,但也会扬起强者的希望之帆。越王勾践,由一国之君沦为吴王的马前卒,何等的卑贱!由锦衣玉食而食人粪便,又是多么的屈辱!然而,数年之后,他却能实现三千越甲终吞吴国的抱负,雪洗耻辱,光复越国。是什么使他得以东山再起,创造历史神话?是忧患。卧薪尝胆,警醒他毋忘国耻,时刻清醒;亲身劳作,促使他体恤民生,吊忧贺喜;仇雠在前,激发他忍辱负重,苦觅良机。(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③忧患可以光复一个国家,同样道理,忧患可以使一个生命创造奇迹,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是忧患,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创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丰富了中华史学文化的宝库;是忧患,让邓亚萍悬梁刺股,发奋苦读,取得了人生的另一块沉甸甸的金牌;是忧患,让张智慧春研发出第四代洗衣机,让海尔集团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④也许有人会说:安乐的生活,谁不向往?殊不知,安乐,是一张温床,可以成就幸福的美梦,更容易滋生堕落的细菌;安乐,是火,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更可以熔化斗志的宝剑;安乐是麻醉剂,可以缓解肉体的疼痛,更可以损害你健全的器官。商纣王沉迷美色,酒池肉林,终于断送商朝江山,成为百姓的罪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沉湎于度曲作词,荒废朝政,导致身死国灭,给后人留下笑柄;吸毒者,陶醉于一时快乐,害己害人,酿成个人悲剧,毁弃家庭快乐,给社会留下。(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处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中的我们,也面对许许多多得响了诱惑,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身处忧患,还是享有快乐,都要拥有一支镇静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思想:忧患中,乐观进取,化压力为动力;成功时,站到生命的更高层,不被安乐遮望眼,放远目光,且莫贪恋一时的快乐,重蹈蜗牛的覆辙——强大得令许多天敌都无可奈何,却惨死在小巧柔弱蠢笨的萤火虫手中!(联系现实,立论周全)
⑥忧患是风,推动生命之舟。让我们借忧患之风,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巧用比喻,结尾升华)
第六种:联想式定位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为“概括——联想——析理”三步定位。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联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挖掘材料的蕴含,概括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的论点。
第二步,联想——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联想到与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相关的另一类或几类感性材料;这样,实际上是为文章的论点提供了论据,从而使第一步所概括的理性判断获得更明晰的认识。
第三步,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联想之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作出总体性阐释和必要的鲜明揭示,指出最后的结论。
如议论文《从罗思举驱猴所想到的》,其第一步定位是:
我国清代笔记《清稗类钞》中,曾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四川某地多猴,不断糟害庄稼而久赶不去,青年罗思举就自告奋勇为民驱猴。他首先网住一只大猴,然后捆住脚爪,把猴毛剃了个一干二净,又将猴身涂上五颜六色的漆,并在尾部捆了一串鞭炮。次日猴群再来时,点燃鞭炮,放开了大猴。大猴急于归队,向着同伙狂奔,群猴却以为是什么妖怪追来,刹那间逃得无影无踪,再不敢来此骚扰。
这个故事在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就有记述,罗思举或许只是照搬罢了。但毕竟告诉我们,人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勤于思考,聪明运筹,学会用点儿智谋。
(第一步定位中所述罗思举的故事就是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后面则是从感性材料中概括的理性判断,明确提出的立论观点。)
其第二步定位是:
类似驱猴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补》中记叙的丁谓修宫就是一例。
北宋真宗时皇宫失火被毁,大臣丁谓受命重建。当时,建筑材料只能由水路运到汴河,距皇宫尚远,而建筑用土也要从很远处拉来,烧毁的瓦砾又须拉到郊外。针对此种情况,丁谓首先下令顺着皇宫前的大道开了一条长渠,将开渠的土用于建筑;而这条长渠又把汴河一直引到工地,运料船只就可以直接到达;皇宫修好后,再把瓦砾等回填到渠中,恢复了原来的大道,如此“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第二步定位中丁谓的事例,就是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所联想到的另一类相关感性材料,为所概括的理性判断提供事实依据。)
其第三步定位是:
一个善待动物的趣话,一件巧妙策划的绝招,难道不是很能给人一些启迪吗 ?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面对难以回避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光凭勇显然是不够的。就是说,有勇还必须有智,有谋。
智谋,是人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是竞争角逐中获胜求强的心灵财富。
智谋,常常意味着对常规认识的突破,思维定势的超越;意味着视野的多向,探究的别致,遭遇困难,面临险境时的变通应对,灵活决策,异类求解和出人意料的奇招巧思。
所以,运用智谋,常常能够以弱制强,以少胜多,事半而功倍;运用智谋,常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损耗,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迅速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更顺利地达到目标。
我国古代的"兵圣"孙武子说过:"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法国怪杰拿破仑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威力,剑与智慧;从长远看,剑总是被智慧制服。”
让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多学会点运用智谋,为自己的美好人生开辟一片新天吧!
第三步定位中的文字,就是在联想之后,对前面两组感性材料进行的评说与剖析,阐发了更深层的要旨,揭示了话题的意义所在,也就是为什么要运用点智谋的道理。
[点评]
在这篇议论文里,第一步定位中关于罗思举驱猴的叙述就是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后面则是从感性材料中概括出的理性判断,并明确提出了文章的论点。
第二步定位中北宋丁谓建皇宫的事实,就是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所联想到的另一类相关的感性材料,实际上是使前面的论点得到进一步证明的论据。
第三步定位中的文字,就是在联想之后,对前面两组感性材料进行的深人剖析,从而揭示了它们的意义,阐发了论点的更深层要旨,也就是为什么“要运用点智谋”的道理。
第七种:回评式定位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为“概括——回评——综合” 三步定位。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联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确立自己的认识,提出文章的论点。
第二步,回评——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提出论点之后,再回到第一步定位的感性材料中,对这些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与评说,实际上是从虚实的结合方面对论点的进一步证明。
第三步,综合——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回评的基础上,从对感性材料的条分缕析进入更深一层的开掘,达到认识上的深化与升华、归纳出总体的结论。
如议论文《可钦可敬的精神力量》 ,其第一步定位是:
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西西弗的故事:西西弗受到大神宙斯惩罚,要他每天把一块石头推到山顶,且明确告诉他成功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将石头推上了山,夜里又会自动滚下来,日复一日,永无休止。然而,西西弗并没有被吓倒,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往上推时,一心想是:“既然命运如此,推石头成了我的一切,那就挺身迎接吧!明天滚下来,我后天就继续推,推就是对惩罚者的藐视和反击。”
天神本来希望的是折磨他的心灵,使他在不断的失败中走向崩溃和毁灭。但西齐弗以不屈的意志顶住了这近乎残酷的苦难。最后,无奈的大神只得恢复了他的自由。
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是可钦可敬的,也是很值得我们汲取的。
第一步定位中西西弗的故事就是与话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后面则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提炼与必要概括所确定的认识,提出的立论观点。
其第二步定位是:
那么,从西西弗的壮举中,我们可以得到些什么教益呢?
首先,是他的不畏挫折,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西西弗固然知道,“成功是不可能的”,但面对这种无望的艰难,他“没有被吓倒”。因为,既然这种没有结果的结果已经成为自己的“命运”和“一切”,那么就只有“继续”,只有平静地承受。这样,才能少体味一份痛苦,多求得一份心灵的安宁。
其次,是他能够在严酷压力下保持信念,坚信顽强的斗志可以超越漫长的不幸。所以,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反复推石头上山时,心中毫无失败感。他深深懂得,只要我敢于“挺身迎接”,百折不回,这本身就构成了“对惩罚者的藐视和反击”。于是,在彼此的较量中我就成了强者,就有了最后取胜的可能。
第二步定位中的论述,就是在提出观点后,对第一步定位中的感性材料的回评,也即通过两方面的条分缕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西西弗故事的内涵,初步揭示了其中的思想意义。
其第三步定位是:
西西弗的精神,无疑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是一种面临强敌,毫不畏惧,绝不屈服的决战决胜精神;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牺牲也要竖起强悍悲壮的生命丰碑的大义凛然精神。
西西弗的故事,是与我们生活中许多际遇相仿佛的;而他的这种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世人的一种楷模。须知,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命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能够掌握命运的进程,反击命运的困窘,进而把痛楚的命运升华为成功的使命,就更为不易。然而,人却只有这样,才能替自己的存在谋求一条出路,并进而为人类,为世界的光明和美好略尽绵薄。
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之所在,才是我们最应该具备的可贵的精神力量!
第三步定位,则是在回评的基础上,对上述感性材料的更深层蕴含的进一步开掘,并进而体现出认识上的深化与升华,归纳总结出可以发人深省的结论。
简评:
在这篇议论文里,第一步定位中关于西西弗的故事就是与论题有关联的感性材料,后面则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提炼所确立的认识,并亮明了文章的论卢。第二步定位中的论述,就是在提出论点之后。对第一步定位中的感性材料的回评。也即通过两方面的条分缕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西西弗的故事的内涵,初步揭示了它的思想意义。第三步定位,则是在回评的基础上、对上述感性材料的更深蕴含的进一步开掘,并进而总结出可以发人深省的结论。
第八种:对列式定位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为“立论——正述——反述——归纳”四步定位。
第一步,立论——这是一个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即在开篇之初首先推出理性判断,确立论点;或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正述——由抽象到具体,即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随之推出论述依据;这些论述依据,应该是从正面证明中心理念的感性材料。
第三步,反述——由具体到具体,即紧跟前面论述依据的阐述,立刻推出新的论述依据;这些论述依据,应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理念的感性材料。
第四步,归纳——由具体到抽象,即在对列正反两方面的感性材料比较论述之后,推出更深入的诠释,从更高层面和角度做出最后的结论。
如议论文《丰碑 •泡影》,其第一步定位是:
古往今来之成事业者,过人之才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拼搏苦干的精神。可以想想,天下芸芸苍生,智力超群,机敏出众者何止恒河沙数,而真正堪令后人仰之弥高者又有几许?
所以,同样是聪明绝世之人,你坚忍不拔了,你拼搏苦干了,你不怕艰险,不惧磨难,不断勇往直前了,你就可能在自己生命的旅途,竖起成功者的丰碑。而如果你虚度年华了,你得过且过了,你惰性十足,有始无终,不断开了空头支票了,那么,你生命中的一切,就都可能化为乌有,皆成泡影。
第一步定位就是首先推出论述的中心理念,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确立了基本观点。
其第二步定位是:
我国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生活清苦,无钱买纸,就种了许多芭蕉,每天在蕉叶上练笔,从无中断,写秃了的笔堆在外面,累累如坟堆,谓之"笔冢"。凭着这样的坚忍不拔,终于练就了一手飞动流转,如急风骤雨般的"狂草"。
19世纪的英国画家特纳,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备考2013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2)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13年高考作文训练: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可以得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