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段文字共使用了六个事例论据,但没有展开事例,而是把事例论据融入行文中,使得整个句子抑扬亢坠,节奏感强。
【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
1.源自课本。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论据的宝山。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量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文里,都可以找到鲜活论据;二是熟悉,学生看课外书如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留下的只是一鳞半爪的印象,而课本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的巩固,加上有些课文要求复述,有些语段要求背诵,课文给学生的印象深。请看以下事例: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也断送了赵国的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为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
——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
例子来自《六国论》以及杜甫《蜀相》、《春日忆李白》中的诗句,这些例子可靠、典型,特别是诗句的运用,不仅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也陡添文采。这也从另一方面给我们一个启示,课文作为教学的范例,其地位不容忽视。有些师生因受高考不考课文的观念的影响,对课文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实不足取。
2.源自经典名著。
名著范围广,包括古今中外,具有经典性。从某种角度说,名著是课文的延伸。每个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阅读过名著,教师在平时教学选自名著的课文时,无论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还是对课文的分析,或者做练习时,都会涉及到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另外,读本中也不乏名著节选或梗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运用起来也比较熟悉。这些论据同样可靠、典型。例如:
孔夫子一袭长袍,沿路呼出“理性至上”;诸葛斩马谡,忍痛割爱,那是诺言,是军纪,是理性啊!海明威独守大海般的忧伤,梵高独具向日葵般的孤单,冉•阿让受折磨一生,最终顾全大局,为保全德国机密而杀死情人。.
——湖北考生《捕捉理性的灵光》
例子源自中外名著,为我们所熟悉;用来论证理智战胜情感,十分典型。而且使文章显得深邃厚重,处处闪烁理性的灵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运用并不要求考生对原著要熟悉到多深的程度,比如,你不一定读过《老人与海》、《梵高传》、《悲惨世界》,但你同样可以将其作为论据。当然,平时在繁忙的复习中做一定的积累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3.源自报刊、媒体。
如果将教材喻做作文论据的河水,名著喻做论据的井水,那么,报刊就是论据的泉水,带着质朴清新的泥土气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类论据考生较少使用,主要是因为这类论据需要平时多加积累,考生在使用时得在可靠、典型方面细加斟酌。例如:
看见过这样一幅动人的漫画:椰树下,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慈爱地望着吊床上并排躺着的三个婴儿,对上帝祈求:“上帝啊!我爱他们,请每天赐他们一碗饭吧!别给他们罪恶。”
这位老人就是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我们可以想像获悉三个儿子涉嫌经济犯罪时这位老人心中的悲痛。但他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儿子开脱,反而勇敢地走上电视台向全国人民道歉。
——浙江考生《挥刀斩索搭桥渡人》
这个例子显然来自报刊等媒体,它让评卷教师看了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一例子不仅新颖,而且有力地论证了理智不为情感牵系。可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时事多加关注。这样,在作文中才能左右逢源。
4.源自生活。
这种论据针对性较强,运用起来也比较灵活。特别是在考场上作文,储备的材料用不上时,可以通过对生活的回忆和挖掘,再针对论点进行设例。如湖北一考生在《莫把情云遮慧眼》中引用了:一个年轻的女职员为了爱而贪污公款,最终入狱:一位母亲,抱着身患绝症的儿子踏上黄泉路;一个老实的农民,讲哥儿们义气,帮朋友藏赃款,稀里糊涂地便成了窝藏犯……
诸如此类的论据,也许是从报刊媒体上看到,也许是道听途说,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总之,它们有力地论证了因情感而丧失了理智这一论点。这类论据比较新颖,但在可靠性和典型性方面应细加斟酌,并尽量少用。
5.源自典故。
这类论据比较典型、可靠,但不易记住,在运用时,对典故的叙述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地说,储备得少,正好与考场作文的论点相契合的机遇也不大,考生也就较少运用。但“物以稀为贵”,人无我有,一旦用妥了,同样是取得高分的法宝。如:
《吕览•去私》篇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叫解狐去当,他一定能够胜任。”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你说的是解狐吗?他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问我谁是我的仇敌呀!当县令,我认为解狐最合适,他能干得很好,因此才推荐他。”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县令……
——吉林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这一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不因情感的亲疏而影响人才的选拔,十分典型、可靠,博得了评卷教师的好感,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议论文的说理方式】
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并没有接下来分析说理,缺少对材料的利用和分析,没有就例说理,即就着这个例子紧接着再讲一点道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这样就显得思想浅薄,使文章的论证缺乏说服力。那么,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述观点,把论证推向深入?下面就介绍几种基本的分析方法。
关键是分析论据,找准论据和论点的契合点,把握四个思考方向:1、朝深处想,揭示实质;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
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灵活运用七种方法:1、假言因果法;2、同类归纳法;3、披文示意法;4、意义分析法;5、正反对比法;6、叙议交融法;7、因果分析法
(一)假言因果法:
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1)实例借鉴:
示例1
(观点:坚持才能成功)
(事例)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叙述例子)
(假言说理)“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如果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那么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分析例子)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假设桥梁)
示例2
(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事例)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假言说理)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2)方法点拨: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二)同类归纳法:
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例子,然后进行分析论述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但这个相同点必须紧扣论点;或者举出一个例子,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联系其他类似事例,进行归纳总结,紧扣论点。
(1)实例借鉴:
示例3
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示例4
观点:乐观是成功的保证
牛顿发明地心引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费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尔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初用苦功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
但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后世所称道。也正因有了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获得了成功。
(2)方法点拨:
所举之例应为同类例子,并且在分析论述时要紧扣论点找出相同点。
(三)披文示意法。
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
(1)实例借鉴:
示例5: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
(解释)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示例6: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子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2)方法点拨:
同学们写作文喜欢引用名言名句。但往往只是简单地引一下就完了,有时这样的效果不好,可作适当分析。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
(四)意义分析法:
也叫例后分析评价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用精炼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由小见大,高度评价,深入本质,揭示危害等。意义分析法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从……中,发现……,感受到……”。
(1)实例借鉴:
示例7:
观点:要正视历史
德国总理勃兰特,20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和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示例8:
观点: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我敢肯定说,正是贝多芬有了顽强的意志,他才有了不屈的奋斗精神,他才有了可能去征服世界音乐高峰,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2)方法点拨:
要紧扣论点,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语言要精炼,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五)正反对比法:
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另一种情况是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以证明论点。(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1)实例借鉴:
示例9:
观点:勤能补拙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示例10:
观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2)方法点拨:
注意由事例推及观点,在举例后辅以论理,一正一反,比较阐述。言之成理,增强说服力。
(六)叙议交融法:
叙述交融法即叙中有议,议在叙中的一种分析方法。
(1)实例借鉴:
示例11:
人才到处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有人去发现他们。追溯历史,要是萧何不与韩信几天几夜地谈话,他哪里知道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才呢?要是左光斗不在大雪之夜微服出访巧遇苦读的史可法,他怎会发现史可法是可造之才呢?要是没有伯乐深入马群调查研究,人们又怎么能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马呢?
(2)方法点拨:
在论证过程中,将论据的叙述融于排比兼反问的说理之中,一箭双雕。做到语言简洁有力,信息含量丰富,逻辑性强。
(七)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 “正因为如此……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
(1)实例借鉴:
观点12:
观点:瞬间铸就永恒
一位母亲带儿子乘缆车观光,突然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落地的一刹那,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儿子。儿子活了下来,而母亲离开了人世。无独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一具早已僵硬的盲女人的躯体,她双手上举,手中托着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儿……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母爱在这一瞬间体现得如此动人心魄!母爱平凡而高尚,它可以让一个柔弱的母亲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儿女的生。正是母爱的伟大力量使得原本转瞬即逝的刹那保存到永远。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爱的天使,她们用无数爱的瞬间铸就了一个个不朽的永恒。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篇文章: 备考2013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13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