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裁云镂月,匠心独运——善剪会裁
(作者:于漪 更新时间:2009/6/26 6:54:39 信息来源:新浪网 点击:我要投稿

,有形有色,有香有韵,有眼前繁茂的水仙的实写,有回忆中总理灵台前水仙的虚写,精心裁镂,使幽香四溢,总理高洁品格永照人寰。

      观看悼念总理逝世的电视记录片的场景,是顺流而下的材料。由“最后的照像”想到“总理灵台前”的“端庄的水仙”,当然就极其自然地想到“电视纪录片”,倾吐对总理不尽的爱戴与哀思,对总理伟大人格的赞颂。选择有关场景材料,由个人的所思所感扩展到全场的共鸣,加深材料的寓意。

      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材料分散在文章的下半部分,依次在四个地方出现。首先是以四个音符的乐句为先导,叩击命运之门,向黑暗挑战;接着以无比强烈的旋律掀起撼天浪潮,反复冲击人间的黑暗势力;再接着是奔放的热情渐渐转为温柔的低语,严酷斗争中的短暂静息;最后是以雷霆万钧之势,轰然而止,光明终于征服黑暗。音乐语言表现的艰苦的战斗历程正是总理革命征程的写照。正因为如此,该材料中又穿插着其他材料:

      1.恩格斯高度赞誉这部壮丽的音乐作品。

      2.在一次音乐会上,总理特意安排这个演奏节目。

      3.在乐曲出现受苦与希望交替时,插入年轻朋友述说长汀历史小楼的往事,展现总理与毛主席、朱老总开辟根据地的艰辛。

      4.在乐曲出现短暂静息时,插入11年前总理接见男女学生代表的情景,语重心长的教诲,幽深长廊里渐行渐远的背景,展现总理信念坚定,战斗从来停止过。

      5.年轻朋友对总理胸前“为人民服务”纪念章的向往和领悟。

      第三、四两个材料是对往事的回忆,颂扬总理以生命在战斗,第五个材料揭示旺盛斗志的源泉,而第一、二两个极简的材料表露对这部音乐作品的高度评价,从而有说服力地以此为总理生命凯歌的写照。

      总起来说,文中主要的材料是周总理的照像,水仙花,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由水仙花追述到观看电视纪录片的往事,由第五交响乐追述到长汀历史小楼和人民大会堂接见的两件往事。这些材料貌似零散,但组合得井然有序,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理是伟人,可歌颂的方面极多,但作者在本文要赞颂的是总理高洁的品格和与黑暗势力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因而精选了水仙花和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写照毕竟是写照,必须有事实作为依托,故而追述了三件往事。围绕中心思想精心选材是特点之一。

      特点之二是善于剪裁。照片虽详细描写,但并未面面俱到,突出的是总理的眼神、精神,衣着、手的姿势等虽在画面上展现,但都舍弃不说了。又如往事的回忆,开辟闽南革命根据地错综复杂,但文中只取“历史小楼”这个“点”,突出总理在此从容指挥,保证战役获胜。至于怎样支前,怎样指挥,也都舍。因为不是具体地写斗争史,而是通过简述这件事,赞颂总理向黑暗势力冲锋的精神。再如午夜时分接见的情景,删除男女学生汇报的内容,总理提问的内容,突出伟大的背影和被接见者的感受。这样剪裁,以被接见者的心灵震动赞颂总理关怀未来、战斗不息的精神。

      第三个特点是善于抓住照片、水仙花、第五交响乐等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将三者贯串全文,又交织起来写,达到深沉而优美的境地。

      材料既诉之于视觉,又诉之于嗅觉,还诉之于听觉,眼前事与过去事穿插,窗外景和室内情映衬,作者确实是煞费苦心。

      习作评说

小亭的思索

      灰蒙蒙的天空下,空旷旷的小街口,一座古朴的小亭隐现在晨雾中,几角飞檐依稀可见,如几个小小的问号——它在思索吗?它在思索什么?

      带着这种疑问,我询了小亭旁一位儒生气十足的老者,才知小亭名叫“四望亭”,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文奎楼”,清雍正年间重修,名曰“魁星楼”。

      “为什么现叫‘四望亭’呢?”我兴致甚浓。

      老者给我讲述了这样一段小亭历史: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下扬州,赶跑清军。太平军将士们以小亭作为了望台,监视驻扎在城外清军的动静。发现敌情,则在亭上吹角为号;战斗时,则在亭上击鼓助威。因而,大街小巷处处回响着这样的歌声:“四望亭,三层阁,站在亭上探马脚。马脚到,吹角号,打得清军往回跑。”……

      多么玄乎,多么遥远,但又千真万确,近在眼前。我不禁细细打量起眼前这既普通又不平凡,既缥缈又很真实的小亭来。

      小亭位于古城扬州西门街东首。它是一座八面三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楼底层,于东西南北四面辟有拱门,每面与街道相连;楼的二三两层,周以窗栏格扇,建作挑角飞檐 ——很普通很普通的一座小亭!

      为了亲身感受当年那血与火交织而成的情景,我举步踏入小亭。亭内阴暗、潮湿,给人以沉闷的感觉。内有一狭窄、破旧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每踏一级,木梯便发生低沉、沙哑的“吱呀——吱呀——”的声音。它,是在为太平军将士的死难而啜泣?还是在为太平天国运动熊熊火焰的熄灭而叹息?

      登上二楼,双手抚摸着当年太平军将士曾倚过的亭壁,双脚踏在当年太平军将士曾踏过的楼板上,恍惚间仿佛又听到了140年前的声声号角,阵阵战鼓与“四望亭,三层阁,站在亭上探马脚……”的歌声响彻天宇。

      多么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然而,最终却失败了。我不禁茫然。滚烫、殷红的血曾在这里流淌;高贵、下贱的头,曾在这里滚动!今天,却只留下几杯黄土,默默地埋葬了过去;只留下这座小亭,静静地作为历史的见证。哦,小亭,你这样无声地立着,是在嘲笑?是在惋惜?还是在沉思?

      我也陷入深深的沉思。从太平天国运动,又想到辛亥革伞。在漆黑的中国,多少中国人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最终,都没获得真正的胜利。为什么?为什么?

      茫然无所得,心中越发地沉闷了。推窗远眺,雾越发地浓了。天地茫茫,我也茫茫。然而,当我的目光向下移时,我的心砰然而动了——我看到人群!顿时,我仿佛明白了。

      人群,流动着,像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它要流向哪里?它要去干什么?用无数双细嫩的与粗糙的手去垒起社会主义大厦;用无数双长满老茧与没有老茧的脚去踏出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每个人,都是一滴小小的水,无数滴水便能汇成波浪滔天的河;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砖,无数块砖便能垒起击不倒的墙!

      河,是的,一条伟大的河!牵着黄牛,推着小车,多少人民自愿组成送粮队,顶风冒雪,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送到前线——《大决战》中一个小小的镜头在我脑海中定格。这不是一条伟大的河吗?

      墙,是的,一座伟大的墙!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多少人民自愿组成坚实的人墙,在激流中与洪水搏斗——抗洪救灾中一个小小的场面在我眼前晃动。这不是一座伟大的墙吗?

      “一条伟大的河!一座伟大的墙!”我默默地念着,渐渐悟出了古人的哲理。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大学》上说:“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唐太宗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者争权夺利,大兴土木,严格等级,脱离群众,太平天国就咸了无本之木,怎能不枯萎?辛亥革命,革命者没有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寻求他们支援。鲁迅的《药》不正是反映了这一情况吗?辛亥革命,无源之水,怎能不断流?

      雾散了,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我心中的迷雾也渐渐散去。中国,是人民的中国。只要她保持这一本质,何愁不能驱散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迷雾,何愁不能像这红日一样喷薄而出?

在这冉冉升起的红日里,在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小亭静静地思索着……

(陈琳)

      这篇习作主题思想有深度,在材料的选择与剪裁方面很有特色。

      “思索”是从“小亭”生发开来的,要写好这篇文章,须解答下列诸多问题:

      什么样的小亭?座落在何处?为何能思索?思索些什么?仅仅是小亭思索吗?与习作者的关系如何?通过小亭的思索究竟想说明什么问题?选择哪些材料才能表达写作的意图?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才能把写作意图表达得鲜明、突出?……

      从文章看,习作者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文章即景生情,借物抒怀。眼前的“景物”就是“小亭”。于是围绕小亭选择材料。一是小亭的位置与构造,二是小亭的沿革与历史。这些材料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必备条件,如果省略或交代不清楚,“思索”就缺乏依据,飘在空中。

      上述材料的使用十分讲究。一是注意剪裁,沿革仅作简单的介绍,而小亭的历史具体翔实。二是材料从亲身感受角度加以发展、丰富,比一开始和盘托出有深度、有感染力。从亲身感受角度写太平军将士血与火交织的情景,赋予小亭不尽的情意。

      由小亭的沉思,引出习作者的沉思,进而扩展材料。从太平天国运动,扩展到辛亥革命,扩展到垒社会主义大厦的人群,追述《大决战》中支前的镜头,抗洪救灾中的人墙,引用古人三条富于哲理的治国名言,一系列寓含深意的材料伴随着语言倾泻而下,步步进逼,揭示文章的主旨。

      材料的选择与剪裁紧紧扣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中心思想。得民心就得天下,失民心就失天下,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实的真理。如此又大又深刻的主题要表达得具体鲜明十分不易。

      首先是“点”选得恰当。小亭作为表达情意的“点”,角度小,容易生发。从“依稀可见”的“挑角飞檐”入笔,以比喻引路,引出文笔可上下游动、纵横千万里的“思索”。“思索”用得极其精当,给材料的选择和剪裁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着力选用的材料是太平天国的兴与衰,而兴与衰的材料又经过严格剪裁,紧紧扣住小亭的作用、小亭的结构、小亭的变化进行筛选,大胆舍弃太平天国由兴盛而衰亡的具体事实。一叶知秋,这样精心剪裁、镂刻,太平天国兴衰情况如在眼前,小亭确实发挥了历史见证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材料承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来,侧重点在寻求没获得真正胜利的原因,是从小亭思索引发出来的,目的在提出问题,材料无须铺展。

      前两个材料虽用来表达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但侧重于失民心失天下;后三个材料,由流动着的人群,派生出《大决战》中支前的镜头和抗洪救灾的人墙,则侧重于得民心得天下。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写作主旨也就从材料的运用中透露。

      中心思想之所以鲜明、突出,很借助于两个做法:

      一是以议论穿针引线,把所选材料层次井然地组合起来,并揭示材料富含的深意。

      二是引用古人名言的材料强化文章的中心思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从《论语》“学而篇”中引来的孔子的话,意思是: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人,去役使老百姓要按一定的时间。引述这个材料与太平天国后期争权夺利、大兴土木、脱离群众,故而衰败的史实相呼应。“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引自四书中的《大学》,意思是:得到民众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失掉民众的心,就会失掉整个国家。引用这个材料,既对前文所用的材料进行总绾,又挑明了文章的主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自唐太宗的话。出处是《荀子》的《王制》篇。意思是:君主好像是船,百姓好像是水。水能使船安稳地行驶,水也能使船倾覆沉没。习作者引唐太宗的话,突出水载舟与覆舟的正反作用,是完全吻合这篇习作的寓意的。习作者引用材料的态度严肃,无任何差错;而且,三个材料的含意层层深入,不是随意拿来,罗列堆砌。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能如此用心思选材,是难能可贵的。

要语一束

      材料积累和材料选用之间的关系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选用材料、剪裁材料的标尺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密切或无关系的材料,即使材料本身有价值有意义,也要坚决舍弃。

      材料应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选入文章,能鲜明地表达主题,起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

      材料应新颖,有时代气息,能醒入耳目;用别人熟知的材料,力求推出新意。

      选用材料有三戒,戒虚假,戒芜杂,戒差错。剪裁时须用心思裁云镂月,截取最精要,最精彩的部分。

上一页  [1] [2]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