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高考命题趋向及复习对策
〔命题趋向阐释〕
谈高考复习,年年如是,总有“老生常谈”之嫌。但“稳中有变”,却总有文章可做。所以要谈复习,还是要借重《孙子兵法》中的“知已知彼”这句话。主要是要“知彼”。
(一)先看近六年高考语文卷的内容和结构
为了叙述方便,按原题序和测试点相应集中的情况,划块了解。
年份 |
总分 |
第一块 |
第二块 |
第三块 |
第四块 |
第五块 |
第六块 |
第七块 |
1996 |
150 |
第1~
9题,基
础题,24分 |
第10~11题,元
曲赏析,
6分 |
第12~19题,古文知识,20分 |
第20~23题,工业科技文阅读,10分 |
第24~28题,音乐艺术短文阅读,10分 |
第29~31题,填空、修改,
10分 |
第32~
33题,看
图作文
《尝试》
,60分 |
1997 |
150 |
第1~9
题,基
础题,24分 |
第10~
11题,唐
诗赏析,
6分 |
第12~19题,古文知识,20分 |
第20~23题,生命科技文阅读,10分 |
第24~28题,散文评论文阅读,20分 |
第29~31题,填空、修改,
10分 |
第32~33题,材料作文《助人》
,60分 |
1998 |
150 |
第1~13题,基础
题,26分 |
第14~15题,诗诗赏析,4分 |
第16~22题,古文知识,20分 |
第23~26题,生命科技文阅读,10分 |
第27~30题,散文鉴赏阅读,20分 |
第31~33题,填空、修改,
10分 |
第34~35题,材料作文《战胜脆弱》,
60分 |
1999 |
150 |
第1~7
题,基础题,21分 |
第8~10
题,诗赏
析,9分 |
第11~16题,古文知识,18分 |
第17~20题,生命科技文阅读,10分 |
第21~24题,散文鉴赏阅读,18分 |
第25~27题,填空、写作,
12分 |
第28题,材料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60分 |
2000 |
150 |
第1~7
题,基础题,21分 |
第8~10
题,诗赏
析,9分 |
第11~16题,古文知识,18分 |
第17~20题,工业科技文阅读,12分 |
第21~24题,散文鉴赏阅读,18分 |
第25~27题,填空、写作、扩句,10分 |
第28题,材料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60分 |
2001 |
150 |
第1~7
题,基础题,21分 |
第8~10
题,诗赏
析,9分 |
第11~16题,古文知识,18分 |
第17~
20题,社会科学类文章,
10分 |
第21~24题,散文鉴赏阅读,18分 |
第25~27题,填空、写作、扩句,
12分 |
第28题,材料作文,以“诚信”为活题作文,60分 |
从上述六年的考试形式分析可以看出,测试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第一块,基础知识题。六年中,除字的音、形、义外,填实词(1996年填关联词)、成语、辨析病句、句子表意、句序衔接、语文知识、文学常识等,都是必考范围。1994年、1995年、1997年另有称谓知识与标点符号的考查,而1996年则出现了区分“打电话”与“受话人”的语感题,略类于1989年“我要炒肉丝”、“开刀的是他的父亲”这类歧义句辨析。1997年和2000年增加了对虚词的考查。1998年题量较往年增加了4题,分值增加了2分,而1999年、2000年和2001年题量又减少了7题,单项分值增加为3分。可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语文命题也在进行着深刻的改革。
第二块,题量有限,但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考查点,就是文学欣赏。六年来,诗、词、曲都有涉及,而且难度有所递增,显示出对文学欣赏能力的要求。文学欣赏题近10年来年年有,但题量都大不过1999年到2001年这三年。这三年除了对古诗鉴赏的传统考查外,还增加了一道对新诗鉴赏的考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足见命题者对文学鉴赏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
第三块,古文题,自然少不了虚实词的解释比较、译句的比较等基本题。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1994年《裴晋公为相》要求对裴晋公关于当时古今情况的比较所要说明的观点作出判断,1995年《郑善果母》有郑母教子为官清正的言论判断和选文立意的判断,1996年《郭永》有关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答案的选择,而1997年《狄仁杰谏劝》、1998年《李若水殉国》、1999年《苏琼为官》中有关于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答案的选择,2000年文言文考查要求筛选其父子清慎如此的语句和对原文叙述不合文意的选择,2001年考查要求选出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和对选文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这些题都超出了翻译的高度。做这类题,翻译的基本功或者口译的基本功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要正确理解文意和文章观点,要有这些方面的概括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②1996年还考了偏义复词这类较为特殊一点的实词知识和给文句试加复句关联词的这类古文语义的逻辑推断能力,1997年还考查了文言句中分句间的语意关系,1999年还考查了文言句中省略成分的补全,这些,都是考查古文的新形式,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1999年和2000年古文知识题量有所减少,分值也有所降低。2001年还考了古今意义不同的词。
第四块,1995年第四块是“太空未知讯号研究”,1996年第四块是关于造纸厂的未来之路,1997年第四块是关于脑神经的研究,1998年第四块是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介绍,1999年第四块是关于动物冬眠奥秘的研究。2000年则是关于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前景的研究文章,题目叫《铜奔马正名》,介绍了为什么要对这个古代文物进行正名,以及否定它的依据是什么。所选的文章,对一般读者都是陌生的“科技新信息”。因为有“新”的特点,阅读时,要特别注意:①它的开发性意义;②科技新观点的表现形式;③跟其他科技文阅读一样,其论述过程的前后逻辑联系。多少年来,关于科技文章阅读考查,除了考查考生阅读思维的严密外,考查对科技观点的理解与认识,常常是重点。例如1996年、1997年第20、21、23三题,1998年第23、24、26三题,2000年第18、19题,主要是考科技阅读思维能力的;1996年、1997年第23题,1998年第26题,1999年第20题,2000年第20题除了阅读理解的严密性外,就是看考生对科技观的理解与认识。上溯多年的科技文阅读考查,几乎都是针对这两方面能力的。
2001年是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估计今后的阅读题侧重于逻辑思维方面。
第五块,1995年是吕叔湘关于叶圣陶语文论集序言的阅读,1996年是音乐艺术述评《贝多芬之谜》,1997年是郁达夫的文学评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1998年是对宗璞的散文《报秋》的鉴赏,1999年是对陶行知的散文《创造宣言》(节录)的鉴赏,2000年是对鲍昌的散文《长城》的鉴赏,2001年是对议论文《门》的鉴赏。这类考查,已经基本避开了以前的那种解词、分层、概括、抽句嵌句、字词指代、句子呼应等常见的形式,而把目标转向主要对内容及观点的理解上,有些还要求用原文文句回答原文中的问题,例如1996年第24至28的后四题,1997年第24至28题,1998年第27至30题,1999年和2000年的第21至24题全是。这些,显示出加强阅读整体理解的重要性。
近六年高考语文卷,除了第一块基础题,后五块都反映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就是不但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些新要求,在原大纲基础上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应成为复习工作的大前提。
第六块,1996年、1997年、1998年的第六块,是诗文填空和文字修改。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则取消了诗文填空题,避免了对死记硬背的考查,可视为高考语文的一大改革。填空题不消说,常见文句续补和修改应予以重视和训练。1995年第31题的广告词修改,1996年第31题数字意义的表述,1997年第31题对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毛病的修改,1998年第33题仿照例句造句,1999年第25题的句式重组、第26题的新闻创作、第27题的句式续写,2000年第26题的仿写语句、第27题的语句扩展,2001年第25题的改写语句,第26题的续写语句,第27题的缩写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都是弱点,2002年的考生应引起重视。
第七块,作文。
1995年材料作文《鸟的评说》,有人以城镇学生不熟悉这些鸟而提出批评。其实,对这些鸟,乡村学生也不可能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作为高中毕业生,对其中若干种鸟的基本知识当有基本了解,而且作文并没有要求对某种鸟作生物知识说明,其根本目的是考查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展开联想、想象的能力,并据以针对现实发表见解的能力,所以写“鸟的对话”和有感而议,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如果平时忽略对周围环境和有关知识的关心,对这类考题很可能临阵匆忙,打不开思路。例如1990年关于玫瑰的话题,其“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这肖像描写就包括衣着打扮,而衣着打扮又和玫瑰花开放的季节有关,如果不知道这一点,这肖像描写就会有困难,不全面。1993年作文关于夏夜梧桐树下的对话,要求对环境和气氛作具体描写,这多少也与梧桐树的有关知识有关。由此可见,高考作文大不同于中考作文,其素材是最为重要的,高考既然是选拔,自然是知识面宽较知识面狭窄者为优胜。
1996年看图作文,特别是介绍两幅漫画应该一提。它要求观察细致、准确,表述完整、简明,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十分突出。这些能力都是基本的,但在具体写作中到位,却不大容易。“简明、连贯、得体”是对初三学生的要求,那么高考作文要求做到这几点,就应视为十分平常而应该的事。
1997年作文还是考给材料作文(三则相关材料),大小作文结合,两种文体兼顾,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实际水平。所给材料密切联系学校和社会生活,做到了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而又非人人都能说好。小作文考情景作文,大作文结合材料二三写议论文,材料本身没有难理解之处,但要写出一篇上乘之作,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深度,没有较好的组织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不行的。作文一改多年高考作文不直接联系社会生活的惯例,恐怕是1997年试题的一个特色。在强调精神文明,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努力做到助人为乐、奉献爱心、言行一致等方面是有积极导向作用的。
1998年作文自由度更为广泛。一是它继续秉承了1997年作文的成功模式,具有倡导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效应”;二是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让考生自己剖析自己,有利于考生下笔成文;三是考生可以任意选择表达方式,甚至可以另拟题目,表明现在的作文命题已经不拘泥于以往单纯考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条框,选材更为成熟,视野更为广阔,使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致于花太多的时间去审题、立意,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
1999年作文则更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摒弃了传统的“小作文”命题而代之以单独的“大作文”命题,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了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鼓励考生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这样的题目有利于防止考生提前准备好范文,考试时套用范文,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考生的临场发挥更加自由、灵活,而这恰恰更能考查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难怪北京市许多考生考完语文后个个兴高采烈,普遍认为语文题量减少了,作文好写了,对以后科目的应考信心也大为增强。
且看以下两则1999年高考考生的作文:
火星拯救行动
“UFA向总部报告,我已抵达坐标301处,目标没有发现,请指示。”
“请仔细搜索,方位正确,那是一个蓝色星球,生命活动信号强烈。”
3分钟后,“报告总部,目标出现,但它已变成黑色,生命信号正在减弱。”
“请着陆,抓两个地球人来,马上实施我们的拯救地球计划。”
这是3008年的一天,由于污染严重,一个命名为“地球”的星球正面临毁灭。火星人开始了他们的拯救行动。
“报告总部,UFA顺利返航,还带回两个刚丧失生命信号的地球人。”“将地球人送入分析室,把他们的记忆移植到火星2号、3号身上。我倒要看看,这小小地球人是怎样亲手毁了他们的星球的。”火星头人亲自到了“模拟地球系统”旁边。只见火星2号、3号机器人根据移植的记忆,开始了他们的“毁灭”进程。但见2号走到“森林”中间,右手挥起斧子对准树干就是一下。伴着斧子的起落声,一片片树林倒下了。这下可搅乱了火星上的电脑平衡系统,模拟洪水从天而降。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但见火星3号用锯末拌灰充水泥,还用它来筑堤坝。洪水毫不留情地冲垮堤坝、田庄……“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快!关掉模拟洪水系统,看他们还干些什么?”火星头人气得大吼。大难不死的2号、3号相视一笑。他们一个举起手中的激光枪,冲着电子鸟“砰砰”开枪;一个干脆打开排污管,将废弃的铅、汞全部排进了海洋!就这样一番折腾后,地球生命指数由五亿降到接近零!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火星头人惋惜地摇了摇头。他按动大屏幕按钮,开始布置下一步的计划。“UFB火速飞临海洋上空,播洒生命1号;UFC飞到G号区域,播洒生命2号;火星医院准备给地球人洗脑,移植过滤后的记忆,让他们忘掉那些可怕的做法,重回地球,创建新的生活吧!”
若干年后。
“报告总部,UFA飞临坐标301处。这儿有一座蓝色星球,生命信号异常强烈!”火星头人听了报告,笑了……
评点:从想象的空间来说,这篇作文是足够开阔的——记忆移植竟成了外星人手中的利器。当然,最终的关怀还是落在地球之上,表现了对人类自身命运的一种忧虑。看得出来,作者平常对科幻小说一定是熟稔于心,而其中对“模拟系统”的描写,很容易让人想到《帝国时代》之类的电脑游戏。换言之,课外的广泛涉猎,是作者丰富想象的来源。本篇作文的优点还在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完全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地进行。开头通过“火星人”的对话展开故事,而结尾仍由“火星人”的对话表现地球的新生,首尾呼应得很好。语言亦简洁得体。
堂·吉诃德新传
桑丘带着他的主人堂·吉诃德和他的朋友们来到了现世。他为他的主人的疯疯颠颠深感头痛。听说,现世有人能够移植记忆,桑丘非常高兴,因为这一移植便可将其主人头脑中的关于古代侠士的记忆去除了。记忆移植手术非常顺利。
堂醒来了的第一句话是“我的电脑呢?快把我的秘书叫来……”桑丘呆呆地站在那里,因为他已经无法再认识这位新堂了。据了解,堂换的是电脑奇才比尔·盖茨的记忆。难怪堂是那样的现代呢!
桑丘带着他的新主人,有些懊丧地回到故园。堂不再去追赶那些羊群,也没有再去傻乎乎地与大风车搏斗,而是天天思考计算机的开发。听说堂回来了,朋友们都来看望他。新堂出来向他的朋友打招呼,这可把朋友们吓坏了。
看,堂穿的是什么呀!黑色的,带有明晃晃、亮晶晶的东西(其实那是扣子),脚下不再是牛皮靴,是没有筒的鞋。人们呆住了。桑丘急忙出来向大家解释原因,大家更觉得不可思议。“现代人类怎么这么厉害!他们发明了什么电脑,还有什么英特网全球通,坐在家里便可以漫游世界,这会儿竟然把什么比尔的记忆移植到我们堂的头脑里来了……”接着便是人们的慨叹声,啧啧声。
新堂觉得很是光荣。他一字一顿地说:“各位,在以后的日子里,为适应全球信息化的需要,我建议大家去学电脑,我会免费教你们的……”刚说到这里,人群在一阵潮涌般哄笑声后,便散去了。新堂有些诧异,桑丘也有些懊丧。
新堂在以后的日子里,常常大发脾气,向桑丘要电脑软件,要秘书,要电脑资料……这使得桑丘感觉到比以前更加难过,更加头疼。桑丘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决定把比尔的记忆去掉,把原堂的记忆换回来。
黄尘古道,瘦马飞奔,一把长矛在空中乱摇。做了记忆复位移植的堂·吉诃德又回来了……
评点:作者竟然让西班牙著名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和桑丘主仆二人做了文章的主角,这种想象不说是匪夷所思,也可以说是太奇特了。而作者又能把情节编设得那么合情合理,那么符合主仆二人的性格特点,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文章的语言又是那么老道,那么像一种成熟的小说语言。“黄尘古道,瘦马飞奔,一把长矛在空中乱摇”,一个活生生的堂·吉诃德不是“又回来”了吗?很明显,这一切都来自作者具有的很好的外国文学基础,很好的文字表达功底,自然,更少不了作者具有的丰富的想象能力与再创造能力。
而这一切,绝对不是只靠背诵、只靠课文能得来的。我们为有这样的优秀作文感到高兴,为有这样的优秀考生而感到高兴!文章的结尾,“新堂”又变成了“旧堂”,塞万提斯先生当为后人未篡改他小说笔下的人物性格而庆幸,不过我们却隐隐约约地感到了几丝遗憾。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篇作文出自一份理科考生试卷。
2000年高考作文题紧扣新颁《考试说明》的要求,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其作文题是给材料型的话题作文,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思辩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试题既要求考生善于思考问题,表现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又要求学生善于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联想和想象,表现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深刻理解和真切感受。
2)鼓励创新,有利于表现个性特点。话题的深刻性和新颖性,会激发考生的创造灵感,引导考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利于考生发挥;话题的宽泛性和很强的现实性,使考生有话可说;继续拓宽表述形式的天地,使考生可以发挥己长,各展才华。
3)试题揭示性很强,限制也很明确。不但给出背景材料,还发几句议论来提示,再加上明确的话题,不但有力地避免考生错解题意,而且给考生以多种启发。作文题的限制因素很少,“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但也给出明确的提醒,从而突出了限制因素的作用。
正如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考生作文一定会异彩纷呈。
请看以下两则2000年高考考生的作文:
20世纪你美吗?
湖北考生
100年的风雷激荡,100年的高歌猛进,100年的沧桑风云,100年的璀璨辉煌。当这样一个沉甸甸的100年活生生地铺展至自己眼前时,我问自己:20世纪留给人们的是美丽、璀璨,还是痛苦和悲怆?
20世纪人类从无知走向已知,从落后、蒙昧走向文明与开化。20世纪人类社会从立法走向执法,从无序走向有序。20世纪,电话、手机、商务通的发明;电脑、互联网、伊妹儿的出现;汽车、火车、飞机的制造,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资讯、更快的服务。于是到了20世纪末,人们走入了信息时代。
这,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的进步。可是凭此我们就能说20世纪很美丽吗?
不能——
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候鸟出现了它的影迹,带来远处的饥荒、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
——引记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近一亿生灵死于非命,从希波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
20世纪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它养育了最多的人口,但也葬送了最多人的生命。它创造了高科技,但也发明了核武器。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了20世纪物质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的道德意识可谓是花果飘零。可看看巴以冲突中的流血牺牲,看看菲律宾的人质危机,人类啊,难道还要我们的心智像雨、像风,以对道德的沉沦来拯救我们这个越发脆弱的星球吗?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就更令人堪忧。废气污染了天空、废水污染了海洋,温室效应的增加、两极冰山的融化,无不构成人类生活与发展的危机,美国作家阿西莫夫说得好:瞧瞧我们都干了些什么!我们把陆地变得千疮百孔,把天空弄得污烟瘴气,把海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够了,够了!不是篇幅不够,而是我不忍心再一一列举。
人类从来没有像20世纪这样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像20世纪这样遭受如此深重的灾难。
这,是一个时间、空间、尘世间斗转星移的世纪;这,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沧海桑田的世纪。可这是一个让我们人类足以自慰的世纪吗?
有美丽、有悲怆、有璀璨、有痛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无论如何,我的心中都有一首歌: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们的笑容拥抱着明天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评点:《20世纪你美吗?》这篇作文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刻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进行思考和总结,构思极为巧妙。本文以问句开头,将读者引入广阔的思维空间,其次分别写出20世纪的灿烂辉煌与20世纪中人类所经历的苦难及对环境的破坏,最后作者以《明天会更好》的歌词结尾,表达了美好的愿望,真切而感人,令人有言尽而意未尽之感。本文的选材从20世纪科技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地区的局部战争与冲突到环境污染这一全球问题,无不显示了作者知识面的广泛。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法,结合排比、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写出了20世纪人类创造的辉煌成就和所经历的痛苦悲怆,引人深思,同时也体出了作者深刻的辩证思想。
杂感于多样
北京考生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解答的不唯一性。感谢这不唯一性吧:正因为此,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腾飞于这丰富多彩、变幻无常的天地间。
一
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的摆布,酣畅淋漓地厮杀,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样化解答的最好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二
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选。别出心裁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除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三
但是种种解题之道,决非浮于事物表面,一目了然。你得动用思想,探寻秘密。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变的积累。启动联想的发动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发散,迁移,你才能由衷地赞叹:“这个世界本来很精彩!”
四
我们中国人,似乎有墨守陈规的传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远是2,守规矩成了人们眼中最好的美德。
“雪化了就是春天”,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临危不惧”,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视死如归”……
血红的大叉,停手吧,你们可知道,你们在缠绕着怎样鲜灵的魂魄啊!
否认答案的多样性,就是否认世界,否认生活,否认真实。
不愿看到未来的中国,成为小脚般的畸形。
五
可喜的是,中国也有推陈出新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战国策》中就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陈旧思想进行尖锐的讽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来,有龚自珍高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可不是苏联的老路。
六
新时代在召唤,多彩本来就是这个世纪的主题,我们可得跟上思维的车,叫地球震惊于这个五彩缤纷的新国度。
我又在想:这大概就是西部大开发时不宜建一条公路的原因了吧?有了路有了选择,才会腾飞!
你又选择哪条路!
评点:本文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其构思精巧,反映了作者思维的独到性,中心突出,紧扣题意,行文流畅自然,抒情议论巧妙地融为一体,都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抒发自己的感情。结构严瑾,环环相扣。由棋坛高手间的下棋提出解答是多样化的,紧接着,写曹冲称象和高斯算数列,说明独辟蹊径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但种种解题之道,得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下便笔锋一转,写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墨守陈规,但马上又写到实际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总之,这篇文章达到了2000年作文要求发展等级的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乎,有创新,反映了作者文字功底深厚,知识广博,关注现实世界。
2001年的作文,延续了“开放的话题”这个思路,体现了作文考题“开放性中要有限制”的思想,从内容上加以限制,让学生在“诚信”范围内构思,在限制的前提下,让学生的思维开放,既能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又防止了过去的猜题、押题现象。它体现了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政策方针,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预计以后高考关于道德方面的考题也将是一个积极肯定的方向。
请看以下一篇2001年高考考生的作文:
珍惜诚信
“爸,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这样做会害死人家,何况也犯法。这事传出去,会给我们的饭店带来损害,我们的诚信会全毁。”我不满地对爸爸
“你懂什么,要是我不这样做,我一天能赚多少?你不想一想,你上大学要多少钱。你还是快去学好你功课,考大学。要是考不上,就不要怪我不客气。”爸说完,离开了屋子。
今天下午,我在家里发现爸爸正用水和酒精调和某种材料,将其倒进带有贵州醇标志的酒瓶里。我知道他一定会将这些酒带来店子卖给顾客饮,这种酒近期一直畅销。这样做,会给爸爸带来暴利,但对于顾客却是灾难,况且这样也会违背诚信原则,这可是商业者最重要的一条。
该怎么办呢?爸爸一定不会听我的劝阻,但任由爸爸这样做,他迟早会走进监狱,越想越害怕。
我决定将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听后,大吃一惊,然后才说:“怪不得近期顾客老是抱怨这种酒的味儿不正,生意也因此差了许多,也难怪。我们的诚信没了,生意也差了。”我劝妈妈说:“不如我们一起用行动来挽救爸爸,挽救小店,挽救我们的诚信。”我把我的计划告诉她,她十分赞成。
我和妈妈先到市场购进一批真正的贵州醇,把爸爸制的悄悄调换过来。然后由妈妈监督爸爸,打理小店。晚上,我听见爸对妈说:“今天怎么怪,连最挑剔的常客老王也没对我们酒有意见。”妈说:“有什么怪,我们的都是正品,难道你认为我们酒是假的?”爸赶忙说:“当然不会。”我听后觉得十分好笑,计划成功一半。
接下来,我监督爸爸在家的一举一动。每当他打算制酒,我故意叫我同学来家里玩,搞得爸爸不好意思干下去。
一天晚上,爸爸由店里带来许多好东西,说今天晚上我们庆祝。因为这几天生意好极了。爸爸在席间说生意好全是他的功劳。妈听了笑了一下,说:“恐怕不是吧,要不是我们母子俩将你制的‘好’酒调换过来,挽救小店的诚信,恐怕你现在已经……”爸爸笑了一下,说:“你怎么知道这件事,不过我们也很久没卖那种酒,我也很久没制了。我制得那么多,良心也不安,觉得没了诚信,浑身不自在。”“知错就好,爸,你以后要珍惜诚信,诚信才是你的。”我调皮地说。
点评:本文以自己亲身的经历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家庭中发生的事件——父亲偷偷用酒精假冒“贵州醇”出售,坑害顾客,遭到“我”的反对和抵制。在“我”和妈妈的教导下,终于使父亲改邪归正。通过这个故事凸现了“珍惜诚信”这一主题。文章对题意理解准确,中心突出,紧紧围绕“诚信”二字做文章。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文章构思精巧,记叙生动,善于描写。文章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完全符合“我”的身份特点,表现了真挚的感情。
综合看这六年作文题,从形式看,有命题型、半命题型、供材料型和看图作文;从体裁看,记叙、说明、议论、体裁不限都有;从能力考查看,有记叙、说明、议论能力,有概括能力,有联想、想象能力。这些能力考查,都以充分的实际素材为本,必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见,这六年的作文考查,相当全面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二) 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关于阅读考查
近年来,高考作文卷绝大多数题都安排了相应的语言环境,帮助阅读理解。这里主要是指短文阅读。短文阅读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即是古文、科技短文和文艺(文化)述评(鉴赏)类短文三块。
(1)古文阅读连年高考的古文阅读,内容都是从正面的不同角度讲做人标准的。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古文阅读,已经把着重点从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的单一考查扩展到人物的评价、文章观点的评价方面,而且重心落在后者一边。这个方向是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古为今用,体现了整体阅读的要求。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二,内容总是文字的统帅,如能把握好内容的理解,理解字词句会方便得多。把握好了内容,就可得“融会贯通”之妙。
(2)科技短文阅读多年来,高考这一块提供的短文所反映的信息,基本上有四大特点:①新——反映了科技新领域、新成果;②尖——反映了新的尖端科学研究情况及其成就;③实——反映了科研工作及其成果的实用意义;④超——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具有超前意识。自然,科研工作必须具有这些特点这些意识。这里所指的是,材料不是科技领域中已经成为历史性资料的东西,也不是已被人们基本了解的东西,而是新的、尖端的、超前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关于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意识,符合关于学生应有科学素质的要求。一个高中毕业生的科学素质,没有这些实质性内容,就太一般化了,将来的创造,其起点就不会太高。所以,在科技文阅读的方法上,要把握其内容上的这样三个问题:其一,科技成果或信息的实践意义;其二,成果、信息的基本结构、程序或原理;其三,基本的科技、信息的思想观点。
科技短文的行文,其语言及其结构是严谨的,所以,要注意其概念的同一性,即注意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式,还有种属概念的呼应关系,当然也会有概念的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等,这是阅读时应该把握的另一方面。
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的科技说明文,选材典范,考点及题型稳定,但题目的综合性较往年有所增强,干扰性较大,并着重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确切理解和文意的归纳概括。例如1997年第21题,语句选自第二段,据其下文所举例子可明确看出,原文强调颅脑中的“所有物质”几乎都可以在肠脑中找到,而A项讲的颅脑中“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显然“几乎能够找到”与“存在于”的含义是不同的。B项的句意简化后为“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物质进行活动”,这显然也不合原意,因为颅脑是依赖自身的物质进行活动的。D项谈“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是扩大了概念的内涵,因为颅脑运作所需相同的物质,只是肠脑中所有物质的一部分。只有C项符合原意。1998年第23题是考查对全文主要信息的理解归纳。A项是对第一段的正确引申。B项、D项分别是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正确概括。C项错误在于“已经”一词表述不准确,因为原文中提到“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还只是一种“专家的担心”;后面提到“抗除莠剂的作物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一旦”一词,也只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不表明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1999年第17题是考查对第一自然段(假说)的理解。B项“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显然理解有误,因为原文阐述的是“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没有了“调节性”,该句的意义就差之千里了。2000年第18题考查贝尔奇斯做实验的内容,D项显然不属它做实验的内容,那是做实验后利用得出的原理生产的一种东西,那还在考虑之中,还未变成现实。
总之,科技说明文的选材及题目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对考生准确筛选相关信息并正确理解句意文意的要求,较客观地检测了考生的阅读水平。此部分在北京地区试卷抽样(共10分)平均分为4.801,也接近一半。
科技短文阅读的答题,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方面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提炼、评价其内容及观点;一方面能利用其概念和判断解答其中的问题。再一点,理清其思路、程序及前后联系也是重要的。
(3)文艺(文化)述评(鉴赏)类短文阅读这一类阅读恰与科技短文阅读互为“姊妹”,完整地体现了关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选文都是课外的,对考生而言都是新的。
阅读思路步骤和科技短文相似,其大前提是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把握内容要旨和文章观点,进而具体把握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因为这类短文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文化特色浓郁,所以,还要注意其题目特色及其与文章的密切联系,例如《世上最美的坟墓》的“美”,《贝多芬之谜》的“谜”,就都应该认真理解,搞清其全部内涵及其精要。再一点,理解其中的修辞特色和修辞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学习文学性课文的基本方法。这类阅读,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种变动不大的测试形式,那就是要求考生在规定的字数里,能准确概括定义、解说概念,或者利用原文材料组织答案。例如,1995年的5道题中有3道,1996年5道题中有4道,1997年5道题中有2道,1998年4道题中有3道,1999年4道题中有1道,2000年4道题中有3道,比例是相当大的,2001年的21和23题。自然,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材料,对其中所介绍和评论的东西界定不了,其思想观点不能理解评说,就不能做到准确、规范、清晰、连贯、得体地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提高阅读理解、提炼材料的能力和最经济地组织材料的表述能力。
1997年Ⅱ卷大阅读题的材料节选自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作为散文集的导言,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自己对散文的一些看法,兼及对先前散文的分类、内容和形式的评议,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评论文章。由于采用填空、简答(限字数)和多选的题型,弥补了客观题的不足,考查了考生准确理解和简明表述的能力。由于阅读中填空简答是考生的弱项,因此,这部分得分率较低,1997年北京地区抽样(共20分)平均分为7.06,得分率只有1/3强,其中25题(共4分)平均分为0.97,得分率仅为1/4弱。此题要根据文意与散文文体的有关知识作答。“心”是“散文最重要的内容”,“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作文的意图”,那么现在通常就称之为“主题”或“神”了。“体”是如何能把这种“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这里的排列应是我们现在常谈的行文结构与层次,“方法”应是指谋篇之法,二者合起来叫“表现形式”。“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中的“文字”应是指“语言”,“新旧”自然指“白话与文言”,关键是要抓住“工具”一词,这样就不会理解为诸如修辞等其他事物。此题踩不上要点同理解不确有关。而第28题是属多选的区分度题,审题很关键,其中选答E项的较多,原因是没有看清题干“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这一界定范围。
1998年的阅读材料为宗璞的散文《报秋》,作者借赞美玉簪花,抒发自己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本题的题型设计也分为填空、简答和多选三种类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散文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及整体把握能力。其中第29题,考查对文中反复使用“便”和反复使用“领取”的理解,北京地区抽样得分率很低,只有1/4强。这道题的解答不仅要求学生对词语的锤炼及表达有一定的功底,还要求学生对全文的主旨有深刻的理解。
1999年的阅读材料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散文《创造宣言》,倡导人们用自己的汗、自己的血、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去“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认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其中第22题,考查对第四自然段中“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比喻的理解。许多考生将“刀法”的本体答成了“教材”、“课本”、“辅导资料”等,显然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或理解能力有限所致。
2000年的阅读材料为鲍昌的散文《长城》,抒发了一种爱国之情,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表示了对祖国改革开放的信心。2001年的阅读材料是散文《门》,作者笔下之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道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这两年此种题的题型设计分为简答和多选两种类型,考查学生对散文的分析能力、赏析及整体把握能力。其中第24题,考查对该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要是没有从整体上去分析、把握文章,很容易选错答案。
总之,提高阅读能力仍是目前中学教学急需解决的课题。目前仍应训练学生在语境中去准确理解词、句、段,进而整体把握全篇,其中分析理解、辨别筛选、归纳概括等中层次的能力仍应是重点。
阅读这类文章,还会牵涉到和语文有密切联系的各种知识,这是学语文的知识面和长久积累的基本功问题了。
阅读材料除了这三类外,政治、经济类短文也不要排除。面对改革开放,我们除了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应有政治经济方面的素质,要有政治经济头脑。好在相应知识,高中都已学过。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如有不懂的概念术语,会附注释,不必考虑。至于阅读解答,当与上述思路相去不致甚远,不会有什么为难之处。
2.关于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能力考查,近几年略呈现加强的趋势。多年来这类题差不多都是以古诗为材料,1995年、1996年由词而曲,1997年、1998年又回到诗(2首),其中1997年不同的是采用两首唐诗,进行对比阅读,无疑又增加了难度。1999年、2000年和2001年都考查了对新诗的鉴赏,这3年中,只有2000年新诗出了两道题,古诗出了一道题,从而将题量增加了三道。估计2002年的变化不大。一般说来,文学欣赏题取材会是篇幅短小的东西,不会用篇幅较长的材料,因为从要求上说,只是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所以不会占很大的比重。这个要求,是我们解答文学欣赏题的一个基本尺子。
解答文学欣赏题,仍是要把握所供材料的整体内容,不宜孤立地就题解题找答案。
以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而言,投入地吟诵几遍,就可以看到李清照那活脱脱的爱惜海棠花的情态。一夜风雨,清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侍女“海棠花怎样了”。其实诗人早已料到,对侍女那不满意的回答,你看那急切的责备,惜花之情跃然纸上。
1996年元曲,可以联系《三国演义》去把握全诗。连贯一读,作者推崇诸葛亮的感情很明朗。诸葛亮在诗中像巨人一般矗立,前面的“曹公”和“紫盖黄旗”对他只是陪衬,“鼎足三分”就是诸葛亮赤壁一场东风决定的。“曹公”被赶走了,孙权的“一分江东”难道不是诸葛亮信手扔给他的么?可见这元曲的情感倾向,和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完全一致。
1997年的唐诗两首皆是描写洞庭美景,细品起来,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1998年贾岛的唐诗《题李凝幽居》,相信许多考生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诗中首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第二句“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999年艾青的新诗《我爱这土地》,托物言志之情溢于全诗。作者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全诗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作者对光明的向往甚而不惜献身之情。理解了这些,考生在解答第10小题时,对“我”的理解就不那么难了。
2000年郑敏的新诗《金黄的稻束》,全诗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引起话题,通过对稻、路上、天空、远山等多方面的联想,表达了这样一个中心——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抓住了这个中心对这首诗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
2001年臧克家的新诗《海》,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嗅、触、听觉四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形成全诗的发展层次,他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从上面几年的题目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到,解答文学欣赏题:①仍要整体把握,从语言形象和技巧的理解上着眼,不拘泥只言片字;②尽量结合相关资料,或者借助诗中情景,作联系、联想、迁移、揣摩,帮助打开思路。
3.关于文化知识
多年来,文化知识也是常规考查的内容,不妨以1994年至1998年的考卷为例,加以简单列举。1994年第8题考了人的敬称,占2分;“古文阅读”中第13题的“白衣时”,考的是服饰与社会地位知识,占2分;第14题考了人的代称“某”、“某公”,占2分;第16题“以赭染衣”,考的是服色,占2分。满分120分,而“称谓”、“服饰”两类占8分。1995年第10题文言文中出现了历史人物的姓氏名讳,而“文言文阅读”第14题一题,就涉有家事、人称、官爵、时间四方面的文化知识,满分150分中占6分,略有下降。1996年“古文阅读”第13、14题涉及饮食、职官的知识,虽不是所考的知识点,但却是所考知识点的理解条件,等于考了;而第30题填空,就有典籍、文具、科考、纪年四方面知识,占分虽不多而涉及面广。1997年“古文阅谈”第15题有关于人物称谓的知识;第30题也考查了关于地理、史书、戏曲等方面的知识。1998年第13题考查了关于吏制、纪年、科考、称谓等知识,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所考到的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中学全12册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的,即使没学过,作为高中毕业生,差不多也不是生疏的东西,是应该知道的。
文化知识往往较集中地见于重要的和篇幅较长的文言课文中,它们都是反映我国历史传统中方方面面实事实物的东西,是实词的一部分,名词占绝大多数。因为都有特定的实指意义,所以应该单列,作答时应该准确,不宜混淆,例如前几年考过的“江左”、“江表”、“寒食”、“望”等,例如《曹刿论战》等中的车马知识,《鸿门宴》中的地理、座次知识等等。一般实词可以通过理解文句获得答案,而文化知识类实词需要搞准弄清,才得要领。
虽然1999年、2000年、2001年这三年高考取消了对文化知识的考查,但笔者认为,文化知识作为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时还应作简单的了解为好。
4.关于语言表述
多年来高考语文卷,表述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重点。除了作文之外,大约有以下形式:①给无标点文字加标点,或者标点残缺部分补标点,这其实是考语义语感的判断能力的一种形式;②从个别字词的读音,或语气、语势,或节奏,看处理语句的能力;③改换句子的用途、语气或者结构,例如长句改短句,短句集长句;④辨析歧义句或者转述句子意义;⑤判别或修改病句;⑥选择实词、成语或关联词,鉴别使用不当的实词或成语;⑦为句群或短文前补或后续或中嵌句子,使之衔接自然;⑧修改或拟写常用应用文;⑨用材料中内容,限制字数,要求勾勒概念或解释概念,或回答问题;⑩用文字表述数的关系。第10种形式,只有1995年的第31题出现过一次,但可能是不少考生语言表述能力中的一处弱点。
这里,想重提一下1994年的第21题,原题照抄。
【例1】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标有~号的一句相同”。“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
这道题十分典型地告诉我们:读题必须注意严密。
要求:①是“另举一个事例”。原题是个演绎推断句,大前提说的是“杰出人物”,已给的小前提是“李时珍”,因此续句(也是小前提)也必须是具体的杰出人物,而不能是群体形象。而“非同寻常的努力”和“辉煌的业绩”。续句内容也必须体现出来。续句的结构要求与原句小前提相同,就该找出相同点有哪些。再看1998年第33题:
【例2】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再看1999年第27题:
【例3】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 ;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下面再看2001年第26题:
【例4】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
以上例2、例3、例4几乎与例1如出一辙。这三道题都为审题、选材、造句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所以很值得总结出读题、做题的思路、方法、经验和教训。
5.关于写作
简单提出几点:①要综合读作文题、材料和要求,防止肤浅的字面理解;②立意要有“朴实、健康、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③材料要充实,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把空洞感叹之类的东西尽量毫不客气地舍去;④介绍、说明事物特征要准确、简明;⑤高考作文除1996年介绍漫画内容是说明性文字外,一般都具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所以迁移、联想、想象能力要做到自然、合理;⑥常见的应用文,如便条(请假条、借条、领条等)、书信、启事(失物、招领、寻人、工程、迁址、开业等)、通知、电报、广播稿、新闻稿、说明书等,行文的习惯要求和基本格式应搞清。如1999年高考考生的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移植记忆在小动物身上已取得了成功,于是科学家的目标转向了人类。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有一天记忆可以移植,那些因未完成科研项目而与世长辞的科学家们将不再遗憾。他可以将自己全部的知识理论安全地转移到另一个身上,让另一个人继续他的事业。这样能使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人们不必再日积月累,只要一个手术,就会得到别人一生积累的知识,再加上自己一辈子积累的知识一并传给后人,这样人类的知识会快速地丰富起来。学生不必花十几年来读书,工人也不必积累工作经验,这样会大大节省时间。
然而记忆移植也有很多弊端。假设爱迪生在进行灯丝试验的中途因故去世了,他的记忆带着“钨不能作灯丝”的结论移给了另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记得钨是不能作灯丝的,于是便向钨以外的金属寻求合适的材料,那么电灯还能不能发明就很难说了。因为记忆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类移植的是记忆而不是思维,这样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知识到了另一个人那里能不能被灵活地运用?另一个人能不能认同他的想法?二者能不能达到协调统一?记忆中还有一部分属于非知识的,应该属于个人隐私,如何过滤这些只保留知识部分,也是科研人员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这也是对人性的一大挑战。生物的进化告诉我们:恶劣的环境能加快生物进化速度,优良的环境反而能导致物种的退化甚至灭绝。如果人类真的那么轻而易举地得到知识,那人类还会有进取心和意志力吗?
而这两样又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而且是矛盾的,其发展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常常注意了事物的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记忆移植也是这样。
如果哪一天真的能够成功的话,也要考虑一下如何使其利大于弊,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评点:单纯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本篇作文是非常幼稚的。但是这篇高考作文的内容假如要写成议论文的话,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也确实有点儿勉为其难——本来对记忆这类心理学概念便不是太了解,何况对记忆移植带来的后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呢?不过,许多考生仍是按照平时的训练,抱着保险的想法写成了议论文,这样,难以出彩也是正常的。
这也使我们在挑选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时感觉非常困难。理论深度不够,表达与文采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一下,但本篇的文采也嫌不足。我们选中本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讨论记忆移植给人带来的后果时,不是一味赞颂,也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辩证地分析其利弊,主张扬利去弊。能有这样全面而辩证的观点,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三)2001年高考命题特点简述
稳定、平实、精细、求新,是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所谓稳定,首先是指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考查的范围与内容,试题的难度等都体现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许多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2001年试题出得较好,对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其次,试题的编排、框架、题量、题型等具有连续性,避免大起大落,这就有利于中学的教学与考生的复习。平实,是指试卷所选的材料从内容到文字均不艰深,题目不偏、不怪、不难,但做对又不容易,这是试题成熟的表现。精细,是说试题的考点较细,设计力图精巧。选择题不少似是而非,看似对的实际错,反之亦然;主观题从理解到表述都要求准确、细致,阅读题更加强调学生对材料的多层次的整体认识和领悟能力。求新,是试题有活力的表现,要求考生的文字应用能力较高;作文的话题和给的材料等都是在稳定之中出新求变,更加突出创新能力。
2001年的高考语文题,更侧重于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如试题第一卷有古诗阅读欣赏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现代诗歌的欣赏臧克家的《海》,文言文阅读《田单为齐破燕收复七十城》,现代文阅读《为铜奔马正名》。试题第二卷有议论文阅读《门》,写人能力的考查有三道小题,长句变短句、修辞格的运用、缩写。写作题类型为话题作文,给了一段故事:内容为一个年轻人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前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有了七个背囊,即七方面的收获。分别装有诚信、才学、美貌、健康、金钱、机敏、荣誉,有一天,他走到河边要求渡河,开始还风平浪静,途中忽然波涛汹涌、船颠簸得很厉害。船夫对年轻人说,必须丢掉一个背囊,否则船负担太重将沉没,结果这个年轻人把装有诚信的背囊丢掉了,他认为其余六个很重要。让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写故事,编寓言,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如果学生对“诚信”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2001年语文试卷最能体现考生语言水平的是第五、第六题,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两道题让学生用改写、扩写、缩写、仿写手法结合修辞方法,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们遇到问题时的心理。有才华的学生利用平时的积累就会写出比较符合这二者观点的词句。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上应注重学生的朗诵,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投入,使他们的人格净化。再有,教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广泛涉猎方方面面。
从考题映射到今后语文教学要侧重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读是索取别人信息的过程,不仅阅读面要宽,社科、科技、文言文、诗词、现代文都应有所涉及,还应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及艺术鉴赏能力。写是让学生索取很多信息后,如何有条理地将其加工出来,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如语文基础知识,学生的思想水平,阅读欣赏能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将其贯穿进去,即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1.国家的高考改革方案得到明显的体现
多种媒体的反复炒作、全国各地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方案历经几年的研讨论证,终于在1998年底与国人见面了。教育部确定的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科目设置、高考内容、高考形式及录取方式改革。就语文试题来讲,主要应当研究的是高考内容的改革。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突出考试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改革方案中关于考试内容的改革,可用三句话概括: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的题目。纵观2001年高考语文命题,题型与2000年大致相同,但考题内容有些变化,角度有所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命题材料进一步切合了教学和学生实际,包括语言知识(第1~7小题)、一些语句(第3小题)、阅读材料(第三大题)、写作材料(第27题)等;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学鉴赏的考查(第8、9、10小题);进一步加强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第25、26、27小题);减少了部分纯知识性内容的考查,以便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时间。2001年考题同2000年和1999年考题一样,没考“名言名句的默写”、“文化常识的识记”、标点等内容)。据考后许多老师透露,许多平时一些教师看好的学生并没有得高分,而那些语文功底好又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得了高分,一些语文能力差的考生比常年的高考得分还要低,试题的区分度明显扩大。
2.高考考试尺度依然
《高考说明》十分强调与《教学大纲》要求的一致性。尤其是在体现大纲精神方面,2001年高考语文题做得越来越好。假如任意从试卷中抽出一个题目来,都能用“语言文字水平”、“听说读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把尺子去衡量它。从这个角度讲,200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较2000年来说,题型几乎无任何变化,因此,可以说,就总的题型来看,已经用了多年的试卷结构在体现高考语文的信度效度,保证高考考试的公正公平上是比较理想的,在历年对高考语文的评价中并没有受到过多少批评,相信今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3.语文这个例子,你学懂了吗
跟其他学科相同,语文也是通过示例传输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小到段意理解、大到篇章做法,窄到语言文字,宽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个例子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结论:
①以课文为中心,举一反三。2001年试题中的知识题和能力题大都是从课文中选择的,这些题无一不被老师想方设法训练过。如第7题的文学常识,都没有超出高中的课文。
②以课文为准则,灵活变通。高考出题的专家大都有过教学经验,他们十分了解高中教材与教学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考题时都比较注意能力与课文的衔接。如成语“汗牛充栋、淋漓尽致、洗心革面、左右逢源”无不在平时学过,但是难就难在强调它的运用,这一细小的差别考生却未必体会得深。
③贴近学生的阅读口味和教学实际。命题组的专家曾撰文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学生读过的文章太少,范围太窄,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比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考不熟悉的文章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度。2000年的《长城》与课本收编的文章相似,语言以及内容切合学生的口味,不像过去考场上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选段选篇那样读起来有不少诘屈聱牙的欧化句子,也没有考二三十年代的论著读起来所产生的那种语句不通畅欠规范的隔膜感。试题的设置用语与课文讲读时的用语非常近似,如“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比喻什么?”“最大成功是什么?”“注意哪些问题?”,考题没有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要求,因此有利于考生发挥真实水平,也有利于增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信心,这个方向在今后也一定会坚持。
4.还归语言的本体
语言运用的考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字汇、词汇、语汇数量上的要求特别高,范围特别广,它差不多占了试题量的三分之一。二是对语言的使用要求灵活。除写作之外的阅读,也没有脱离语言的理解运用这一范畴。如果不会灵活处理语言文字,也就休谈语文能力。三是对语言运用的整体考查,如第26题的仿写句子和第27题的扩展句子,涉及到标点、词语、语法、语气、语序、语体、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是对考生语言能力的最全面的考核,它既检测考生的语感,也检测考生的语言文字处理技能。假如考生在平时的写作等语言训练中养成自觉修改、自我提炼的习惯,这种题就不在话下。
总之,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学中为了索寻知识点而将完整的语文课程弄得支离破碎的弊端,加强语言本体的还归,把教材中的选文作为作家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的鲜活的范例,让学生揣摩、体味、模仿,才能在实际的语言感知中学会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
5.加强了对学生五级能力,特别是分析、应用、鉴赏能力的考查
综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它同1999年和2000年语文试卷一样,在一如既往地突出对考生五级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要求的同时,重点突出对分析、应用、鉴赏能力的检测。具体而言,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在关于考试能力的五个层级、学科主体能力的五大板块、“写作”部分的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与过去相比完全一致的基础上,它同2000年和1999年语文试卷一样删减了只利于考生死记硬背的一些内容而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如删去了对“文化常识与中国古代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浅显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科举)”、“名言名句·默写中国名言名句”的考查,从而突出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与高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普通高校希望选拔能力强而不是仅会死记硬背的新生。”2001年高考语文同2000年和1999年一样对学生能力要求的突出,无疑对现行教学中那种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讲堂”模式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学仍从静态的教学观出发进行填鸭式教学,把鲜活的语文教学变成一种纯知识的讲授,变成一种机械的操作。我们只有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还学生以学习的“民主”、“自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让之充分动情、动脑、动口、动手来解决“学”的任务,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具体操练中真正提高各项语文能力。
6.注重大语文教学,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
2001年考题延续了1998年以来的变化,主要侧重在“四字语”上。考生都不会忽视,1998年《高考说明》特别增加了一条对“四字语”的考查,并且注明是成语。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历史的高度浓缩。了解了这些文化精华,也就等于了解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其实这种情况几乎历年高考都没缺少过,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作为高中生,如果仅仅靠课堂上死记书本上的几十篇课文。那么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只能成为空中楼阁。2001年、2000年和1999年高考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改革,从而更有利于学校选拔高素质文才。如在删去了对“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上述部分考查的同时,也删去了“文言文阅读”部分对常见文言虚词里的“虽、因、犹、哉”4个字的考查,文言句式里的“疑问句”的考查。并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和“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部分试卷内容的占分比例由过去的25%增至现今的28%(其中第一部分为20%,第二部分8%);将“文言文阅读”部分在整个试卷内容的占分比例由过去的15%降至现在的12%。上述这些变化,突出对考生“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即要求考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如1997年高考要求考生解决关于储蓄所吸收储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及整治措施、人民币的使用等现实材料中出现的问题;1998年高考选择就涉及到企业整改、山西假酒、北大校庆、上海奶市、软件销售、海湾战云、学校管理、淮河排污等现实生活中的材料;1999年高考则提及再就业工程、日本政要篡改侵华史、美国国务卿的中东之行、消法的实施、申奥丑闻、电信话费的调整、共和国诞生五十周年等重大事件,而不是过去用的僵死的语言材料。2001年的美中撞机事件,日本修改学校教材,雷锋塔地宫的发现等。高考的变化无疑对那种仅仅囿于学校四堵墙的狭义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课本内容的相对陈旧和滞后于时代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只有在课本学习的同时,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去,多读书看报,了解社会的脉搏,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评价生活,才能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感性现实中,真正提高语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
7.在发展学生共性特征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当今的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已成为教育的根本特征。因此2001年、2000年和1999年高考变化部分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一种必然。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共性能力,还包括学生各自的个性能力。这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1997年作文所给材料密切联系学校和社会生活,即使每个考生有话可说,又为每个考生主体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充分条件。1998年第33题在注重对学生多项能力考查的同时,又注重检测学生个体对“时间’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大作中文的内容,既贴近生活,又给考生多种体载和表达方式的选择自由,从而为个性化的描述、发展个性和创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在这方面都做得相当好。学生不会没内容可写,但是如不注意就不会有具体实例,或情理不当、或中心不明确,甚至严重偏离题意、如果说往年的作文是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说三道四,那么2001年和2000年的作文则明确要求考生由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从总体上来讲,这两年的作文并不难写,但是要能从中写出切合题意、剖析深刻的东西,肯定会有困难,所以,2001年的作文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写作技巧,都经过了高超的加工,拉出梯度没问题。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迅速地从应试教育的惯性运动中走出,摒弃素质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语文素质合格的优秀人才。
纵观近几年的作文考查,题目是半开放性的,同时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内容上体现了亲近自己的特点,让考生叙述自身经历,谈个性化感悟。一些专家也强调,提倡“淡化文体”还不够,还要完全放开,减少程式化。因此,我们的教学和应考指导都应该不再拘泥于文体的范式了。下面是某些权威人士对2001年作文的评价:
作文方面,虽然延续了“开放的话题”这个思路,防止了2000年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造成的实际上五花八门的答案。2000年由于开放太大,以致出现了一些宿构现象,即事前想好的文章,在考场上穿靴戴帽变成自己的作文;而且防止猜题押题,体现了作文考题“开放性中要有限制”的思想,2001年从内容上加以限制,只让学生在“诚信”范围内构思,在限制的前提下,让学生的思维开放,既能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又防止了过去押题宿构现象。2001年的作文也能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下。“诚信”这个话题是2001年北京各区县模拟题都没有碰上的,平时练只是练方法,练不到内容。而且它体现了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美德。“诚信”这个美德重新在高考中提出,是为了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正确的导向。虽然高考题目一般不涉及政治,但应该体现社会美德。而且要贴近学生生活。比如2001年的作文题,第一层从经历、体验、感受谈诚信,第二层从看法和信念来写。这个层次就能选拔高水平的学生。对于平时道德水平较高尚有崇高追求的孩子就会很好地谈论这方面的想法。对于平常只注重分数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作文文体,考生应该注意,夹叙夹议较好,不能空议论。也不能单记录过程。我们在作文复习中,一般都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编写题纲,锻炼思维的整体性。语言方面让学生锻炼写一些修辞句。建议对学生进行平时的作文训练,要让语文的学习更开放,使学生真正领会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语文的学习要和政治修养、天文地理的学习结合起来,它们是一体。这也要求教师本身要是一个道德高尚、才能兼备的人。
预计以后,高考关于道德方面的考题也将是一个积极肯定的方向。正反两面都可写的会减少。
〔应试能力培养〕
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能力的提高不但要靠平时的学习、训练,在总复习中采取科学的方法,也能使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以下谈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语文能力的问题。
(一)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语文学科能力要求
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关于“考试内容”的五大块、35个要点,从语言能力、读写能力、文学素养三个方面,具体地明确了高考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吃透《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中提高能力的前提。
如何吃透《考试说明》呢?第一,对35个要点要逐项研究,全面掌握。第二,对每一个要点的研究,应从能力的知识基础、能力应达到的水平、高考命题形式和基本的解题方法四个方面入手。下面以《考试说明》中“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为例来加以说明。
知识基础 |
能力要求 |
命题形式 |
解题方法 |
① 多义词的基本义、
引申义和比喻义
② 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引申或具体化或色彩化)
③合成词及短语的结构分析 |
①正确选择义项的能力
②联系上下文把握词语
指代意义的能力
③联系上下文把握词语概括内容的能力
④准确体会词语表达效果、情味、色彩的能力 |
①义项选择
②解释词义
③选择解释
④明确指代
⑤选词填空 |
第一步,把握词语
的基本意义(运用
合成词或短语的结
构知识)
第二步,联系上下
文揣摩词语在文中
的特定含义
第三步,将结果代入
文中验证 |
同学们可以参照上表,完成其他表格。
(二)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能力为归宿
语文能力不能离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提高能力。可以做知识系统化的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我们认为以《考试说明》35个要点为序列,将其涵盖的基础知识加以梳理归纳,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如在总结写作中表现技巧部分的知识网络可以这样写:
形成知识网络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那么如何应用它来解题呢?
1.不要在名词术语上纠缠
不要去死记硬背概念术语,而要理解知识的内在规律,在应用知识上下功夫。
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21题:
【例5】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收到讯号
D.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理解这个复杂短语的意思,只要运用短语结构分析方法就能迎刃而解。“未发现”的宾语是“电波源”,“电波源”的定语是“具有已接收讯号的特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然已经接收到讯号,但是,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还没有发现,确定不了。据此,就能确信无疑地选B了。有的考生看了半天也抓不住要点。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在复习知识时没有结合应用来进行,只记住了概念术语,没有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目标和方法,所以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如,复习语文表达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要明确这项知识可应用于阅读与写作;其目的是使写作语言连贯、层次明晰,使阅读时能把握文章的层次,从而把握文意;应用的方法是根据写作需要选择合理的顺序组合句子,组合段落,根据阅读的需要明辨层次特点,理清作者思路。
据此,做下面一道题目就不难了:
【例6】 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法是甲,是乙,是丙,是丁。
A.注定行不通的 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
C.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 D.不得人心的
答:甲填 乙填 丙 填 丁填
显然,这道题目考的是语言的连贯性,A.B.C.D四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依次应填B.C.D.A。
2.要重视动态语境中的知识运用
【例7】 改写下面这个句子的划线部分,保留原意不变,使语句前后连贯(不超过10字):月亮升起来了,但是云又把月亮遮去了一半,所以仍然不能朗照。
这就是动态语境中的知识运用训练题。这个语句不连贯的原因是主语前后不一致,要使其一致起来,就要将划线部分这个“把”字句改成被动句,而且“月亮”可以承前省略。因此,可以改为:但是又被云遮去了一半。
在总复习时要注意精选那些注重动态语境中知识运用的训练题,以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
(1)下列标语符合张贴场所要求的是( )
A.争分夺秒,多拉快跑(某铁路道口)
B.严禁吸烟(某卷烟厂厂区)
C.生产搞上去,人口降下来(某火葬场)
D.失败是成功之母(某考场)
(2)把下面划线的句子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变换。
要求:①原意不变,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②要用复句表述。
同学甲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对他说:“既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A.同学乙认为只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并不重要。于是班主任老师对他说:
B.同学丙学习非常刻苦,但学习方法不太科学。于是,班主任老师对他说:
(A.固然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但还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B.固然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但也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提高语文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一个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其思维能力的强弱。因为语言必须靠思维来组织,离开了思维,语言就只能是一种形式,语言与思维的统一性,决定了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因此,把培养思维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统一起来,这是平时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在高考复习中更应该加以重视。
1.在语言单项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能抓准事物特征,弄清事物的联系与关系,善于比较鉴别。细致的观察能力体现了思维的精密,而思维的精密正是语言表达严谨的保证。
【例8】 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题目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以下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①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
②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
这道题对考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考生首先要弄清事物间的关系:“育人财会职业高中”在报上登启事,目的是请社会预聘该校的毕业生,从而及早安排该校毕业生的工作。其次,将启事标题与该校刊登启事的原意进行比较,发现这个标题的意思恰恰把谁聘谁的问题弄颠倒了。保留“预聘”那么“预聘”的对象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预聘”的施事者是社会。因此启事标题应为:欢迎预聘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不用“预聘”一词,以“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名义向社会征求聘用,那么标题应为: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待聘。
这样的语言单项训练对发展观察的细致性、准确性,提高思维的精密性是很有好处的,而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其次,在进行单项训练时,要兼顾其他思维形式进行训练。例如,词与短语对应概念,句子对应判断,复句及句群对应推理。
例如,给“刻苦学习”与“提高成绩”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组织成为一个复句。“只有”、“才”是正确答案。学生在高中数学课上,学习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但在语文上却不一定会用。在高考复习中兼顾一点思维形式的训练是必要的。
第三,在单项训练中还要注意发展再造想象力。
2.在阅读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构成阅读能力的因素有三方面:①知识因素;②思维因素;③技能因素。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技能是保证。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一般来说,思维总是按照“综合—分析—综合”的过程进行的,阅读文章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对于现代文阅读十分重要。有些考生在做现代文阅读试题时,从题目入手,丢掉整体理解,肢解文章,断章取义,违背了阅读认知的思维规律。
【例9】 1995年高考语文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这道题目得分率低,关键就在于考生没有按“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去阅读。其实,阅读材料四段,第一段总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两方面,总提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二段从语文学科性质方面阐述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第三、四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方面阐述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第三段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认识,那么第二段指出的“第一点错误认识”显然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说部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段开头又指出“语言文学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据此,概括出“第一点错误认识”还会有困难吗?
可以做如下试题来强化思维训练。
【例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很懂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道理,所以总是给思想以精致的文采。老子疾伪,故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说;然而,他的著作“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在外国也是如此。柏拉图的对话录,培根的哲学笔记,语言都具有艺术色彩。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也是卓越的文章家和修辞家。李卜克内西曾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马克思是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正因为这样,他的理论作品才总是洋溢着“美妙的笔调”,成为“完整的艺术品”。有人说《资本论》“在理论上,像钢铁那样紧密,像利刃那样锋锐;内容上,像海洋那样渊博丰富;文章上,就像它的真理那样健全、美丽、动人。”这是很中肯的赞语。不仅是《资本论》,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有不是既以思想内容的科学性博得人们的敬服,又以语言形成的艺术性赢得人们的喜爱的。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不超过23字),注意前后衔接。
作者以马克思为例,是为了说明 现象。
乍一看,这道题目很简单,但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来阅读,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段文字举了孔子、老子、柏拉图、培根、马克思五个例子,综合起来说明了一种现象,作者以马克思为例同样是为了说明这种现象的。这五个人都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都重视理论语言的艺术性。因此答案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无不讲求理论语言艺术性的”。(加一个“的”字是为了衔接题目中的“现象”)
我们平时说,读书要善于把书读“薄”,然后又把书读“厚”。读“薄”就是要求抓住精髓,读“厚”就是要求善于应用。离开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是达不到阅读的目的的。概括方面是学生薄弱的方面,目前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的文摘式水平上,在阅读训练中必须重点加以解决。
怎样在阅读训练中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呢?概括,可以分为“概括的步骤”与“概括的恰当”两方面进行。在“概括的步骤”方面,着重训练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逐级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概括的恰当”方面,着重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防止“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例如:
【例11】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说明中心,不超过16字。
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在桑乾河上游对接。二者真正结合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发现的。近年来在那里发现了红山文化后期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其中有玉雕猪龙、玉雕玫瑰、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这些距今不晚于五千年。玉雕猪龙放在男性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配置在积石冢四周——以龙和华(花)为象征的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了共同体,迸发出文明的“火花”。
首先要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知道它讲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以龙和花为象征的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共同体的地点、证据、时间。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那就是:以龙和花为象征的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共同体。但超出了16字。还要浓缩为:以龙和花为象征的两种古文化的结合。有些学生概括为:两种不同文化结合的地点、时间。这是由于没有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所以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另外“两种不同文化”相比“以龙和花为象征的两种古文化”,又扩大了概念的外延,偷换了概念,反映出思维的准确性较差。
下面一道题目在训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方面,比较典型:
【例12】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
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这决非偶然。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还是钱帛兼行。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绢帛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而社会对钱的需要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这段文字第一、二句话是总说,下面分两层分别说明“决非偶然”的原因:一是北宋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最为优越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二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要量日益增大。有的考生,虽然进行分析,但不会抽象概括,答成:一、造纸术和印刷术;二、商品经济的发展。真正能将两个条件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考生寥寥无几。由此看来,训练逐级概括的能力是何等必要。
在阅读训练中提高思维能力,还应注意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所培养的思维能力的侧重点。
记叙文的阅读训练应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什么是形象思维?文艺理论家对此众说不一,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但是,无论诸家的定义如何分歧,都得承认形象思维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记叙文主要是靠形象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因此,阅读记叙文必须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深刻体会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感情。
【例13】 1991年高考阅读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考生在阅读这篇散文时,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再现托尔斯泰墓的形状和环境这幅画面,那么这道题目就很容易做了。
至于近几年高考每年必考的古诗鉴赏题,那就更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能力了。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应着重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善于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确切认知阅读材料。
科技说明文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能够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就显得尤其重要。辨别和筛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
同学们不妨自己做一做下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美国天文学家在距地球19光年的一颗恒星附近,首次发现了甲烷气体的痕迹,这被认为是褐矮星确切存在的证据,从而结束了科学界在过去近30年间对褐矮星的不懈追索。
直到不久前,褐矮星还仅仅是存在于理论假设中的天体。这种天体的质量介于大行星和小恒星之间,其引力还不致以诱发作为恒星能量来源的核聚变反应,所以其表面温度和亮度也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据认为,最小恒星的质量,应该是太阳质量的8%,或者至少相当于作为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质量的80倍。褐矮星处于行星和恒星之间,属于当初没有成功地演变成恒星的天体。其能量的大多数只能以红外线的形式释放出来。
天文学家在红外线光谱上发现,被疑为褐矮星的天体释放出的光线中存在着甲烷气体的特征谱线。甲烷不可能存在于恒星环境内,只可能存在于按照天文学标准衡量温度较低的其它天体上或周围。研究涉及的褐矮星,温度只有大约700多摄氏度。远低于太阳表面的温度,只是最小恒星温度的一半左右。该褐矮星是天兔星座内编号为GL229B的小恒星的伴星。其体积与木星相当,质量是木星的20至50倍,亮度只是太阳的1/250000,堪称迄今为止在恒星轨道范围内观测到的最为暗淡的天体。
1.下列关于还仅仅存在于理论假设中的褐矮星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是( )
A.褐矮星的质量大于小恒星,小于大行星。
B.褐矮星的能量只能以红外线形式释放出来。
C.褐矮星的温度和亮度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
D.褐矮星既不能称为行星,也不能称为恒星。
2.美科学家认为褐矮星确切存在的证据是( )
①该天体释放出的光线中存在着甲烷气体的特征谱线
②该天体是小恒星的伴星
③甲烷只可能存在于按天文学标准衡量温度较低的其它天体上或周围
④该天体的体积与木星相当
⑤该天体温度只有大约700多摄氏度,远低于太阳表面的温度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同样,议论文的阅读训练也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弄明白议论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是逻辑顺序,否则就不能把握文意。
【例14】 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
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这是《拿来主义》中最后一段的五句话,学生虽然学过了,但就是调整不好。其原因就是缺乏逻辑分析的能力。首先,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其次,第③句话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话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话用“然而”强调“这人”(即指第④句中的“主人”,即拿来主义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当放在第④句之后。据此,这五句话的顺序也就容易调整了:③①④②⑤。
第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各有其逻辑基础,如举例论证以归纳推理为基础,引用论证以演绎推理为基础。善于逻辑推理的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一般比较强。
【例15】 有的同志说,学点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是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套用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
文中“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的原意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非经过一番推理不可。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某些现代作品不足,因而有人主张学习写白话文必须求助于文言文;而这些现代作品是现代作家写的。因此,这句话的原意就是:学习写白话文必须求助于文言文,从而说明某些现代作品的不足。
文中“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什么问题?
解答这个问题,也要经过一番推理。有的考生认为这个比喻谈的是“向古人学文言文”的问题,远没有抓住整段文字的中心论题。这段文字摆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要向文言文学习写作;一种是认为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可以从现代文中学到。两种观点都是围绕“学习写作的途径”这个中心论题展开的。因此文中的这个比喻谈的是“学习写作的途径的问题”。
第三,议论文语言的重要特点是准确。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概念的限制(即定语、状语等限制性成分),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词语的含义与包括的对象);要特别注意句子的逻辑性。
例如,1989年高考出了这么一道题目,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6个判断中正确的项,其中下列两项着实迷惑了许多考生:第③项“朱先生认为,‘新诗’是与时代思潮紧密联系的”;第⑤项“文中的‘社会主义倾向’指的是新诗表现了‘劳苦生活’”。
第③项,原文是这么说的:“它表现了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的血肉联系。”而第③项故意丢掉了“先进”这个限制性成分,因此是不正确的。
第⑤项,原文是这么说的:“朱先生,以极大的热情为这类社会主义倾向的‘表现劳苦生活’的诗辩护。”这也就是说,这类“表现劳苦生活”的新诗具有社会主义倾向。能不能反过来说,“社会主义倾向”指的就是诗表现了“劳苦生活”呢?显然不能。这样就缩小了“社会主义倾向”的范围,这就如同“他是学生”不能反过来说“学生是他”一样。
在议论文、说明文阅读中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是要同学们去掌握一些逻辑术语,而是说在阅读训练中要提高自己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3.在写作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写作能力结构要素大体为:①审题能力;②立意能力;③搜集材料的能力;④选材和组材的能力;⑤语言表达的能力;⑥修改作文的能力;⑦选择体裁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思维能力在写作上的体现。在写作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对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许多失败的高考作文并不是因为语言表达水平低下,而是因为在思维品质方面有所欠缺。1995年高考要求考生就寓言诗的寓意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有相当多的考生,思维品质较差,不能从事物的相互关系(写的互相攻讦)上整体把握寓意,抓不住寓言的实质,于是就只有从“好高骛远还是志存高远”、“不做燕子似的懦夫”、“外在美和内在美”等方面立意成文,从而导致作文的失败。下面仅从审题立意能力训练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思维品质。
(1)审题能力的训练,要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命题作文的审题,要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习惯》,有的考生写道:“雄鹰高飞,骏马奔驰,姑娘爱漂亮,小伙爱潇洒,各人有各人的习惯”。显然,他这里写的都不是习惯,前两种是动物的习性,后两种是人们的爱好,如果在审题时注意揣摩“习惯”的含义(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就不会跑题了。还有一类命题比较含蓄,例如《学会说“我认为”》,有的学生认为题意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理解不全面,因而也就不准确。“学会说‘我认为’”隐含的信息是过去不会说“我认为”,包括不敢发表独立见解和不善于发表独立见解两方面意思,因此,对题意准确的理解是:要培养自己敢于和善于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还有一类命题牵涉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今天”和“明天”》,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审察。首先要敏捷地注意到引号在此处表示“今天”和“明天”具有特定的含义,即“现实”和“理想”。然后分析二者间的关系,“明天”是“今天”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今天”的努力是使“明天”变成“今天”的保证,否则“明天”永远是“明天”。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这与阅读能力密切相关,此处不再赘述。这里要强调的是明题意、明范围、明重点、明要求。思维一定要全面、准确,不能有一丝疏漏。下面以1992年高考31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16】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
要求:①选写“运动鞋”、“红雨衣”、“伞下的一对”都可以。②推想合理,符合材料设置的情况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③符合记叙文的要求,突出人物的心理行为和事件的经过。④“我”不再出现,用第三人称写。⑤题目自拟。⑥不少于350字。
首先反复读题,全面、准确地把握题目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第一,写作前提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这就是说设想的依据是材料,不能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第二,文体要求。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是“一篇”,而不是片断。因此,写成的记叙文要独立成篇,并非对原材料的续写。这一点,那年许多考生疏忽了,写成了续写而导致失分。
第三,写作对象是“他们中的谁”。这就要求只写一种人物,而不能个个都写。这一点有的考生又疏忽了,写了三种人都回来清理这个地方,这就违背了题意。
第四,写作重点。注意题目是说要记叙“怎样回来清理”而不是“回来怎样清理”,因此重点要写“怎样回来”之上,而不是回来“怎样清理”之上。有的考生没有看懂这句话,花大量笔墨去写回来后如何如何清理,而对“怎样回来”的思想斗争过程一笔带过。作文失败是必然的。
“注意事项”是题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写作要求,同样要逐项研究,万万不可忽视。那年,有的考生写作没有突出人物的心理行为和事件的经过,有的仍用第一人称写,有的不拟题目。
试就下面作文题进行审题训练:
△俗话说:“道德像月亮,在黑夜中才显得更加明亮。”据此立意联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
△她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可她书桌上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爱一种不可能出现奇迹的生活,要勇气;爱一种难以回报的事业,要天真。
以此为开头,续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人物的职业、性格要与座右铭一致;②符合记叙文的要求,以记人为主;③自拟题目;④不少于600字。
△某班举办辩论会,辩题:人与猪谁聪明?正方:人能创造财富,猪不能。反方:猪能享受人创造的财富。正方:猪养肥了被人宰杀。反方:过把瘾就死,足矣。最后反方在辩论中竟占了上风。
以此辩论会发表评论,注意联系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实际,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2)立意能力的训练,要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立意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的过程。首先,通过聚敛思维(集中思考)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想法;然后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立意;最后选择一个角度,集中思考,提炼中心,使之深刻。这就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例17】 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薛谭学讴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首先对材料集中思考,把握整体意思:薛谭学唱歌浅尝辄止,后经老师(秦青)教育,改正了错误。
然后,多角度思维立意:①从薛谭“辞归”的角度立意:切勿浅尝辄止,骄傲自满。②从秦青“弗止”,“抚节悲歌”的角度立意:要讲究教育方法,善于诱导。③从薛谭“乃谢求反”的角度立意:要知错就改。④从薛谭“终身不敢言归”的角度立意:青出于蓝,还要敢于胜于蓝。
最后对四个角度进行比较:①、③流于一般化,缺少独创性;②具有独创性,联系实际很有意义;④具有批判性和独创性,薛谭从自傲变成自卑,走了两个极端,很有批判意义。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选择一项集中思考,使立意更为深刻。
又如,1991年高考作文,要求把圆想象成一个物体,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这对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独创性、深刻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考生思维缺乏灵活性,看到题目中举了“满月”的例子,就只能想到“太阳”,多数作文都是写太阳的,哪有独创性呢?现实生活中圆的物体举不胜举,为什么想不到呢?一是不敢想,一是不会想,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没有了。会想,就是要学会多角度思维,就拿圆的想象物来说,从自然的角度看,有太阳、地球、向日葵、荷钱,池塘、山洞,甲鱼壳、小鱼虫等等;从生活用品的角度看,有草帽、锅、水盆等等;从吃的角度看,有月饼、西瓜、苹果等等;从体育用品看,有篮球、足球等等;从纪念性用品看,有花环、纪念币等等。总之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想象。有的考生写“父亲的草帽”,从对草帽的描写中透露出对劳动人民勤劳、俭朴的敬意;有的考生写“高山下的花环”蕴含着对卫国烈士的赞美;有的考生写“地上的一枚硬币”,呼唤艰苦奋斗精神的回归;有的考生写“一口水井的变迁”,讴歌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这些立意在联系实际方面都注意了广度与深度。这些作文,想象具有独创性,立意具有深刻性,理所当然获得高分。
立意深刻,还应注意哲理的表现。高考议论文题目无不包括着深刻的哲理。如1990年高考关于对玫瑰园看法的议论,包含了看问题要抓主流的哲理;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包含着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哲理;1992年对材料中人物思想行为的议论,包含着树立社会公德,要从我做起的哲理;1995年根据寓言诗,联系实际,写议论文;1998年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考生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都富有丰富的哲理。因此在写作训练中除了加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之外,还要加强辩证思维的训练。
试就下面作文题目,进行立意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有位木匠,善制桌子。他不仅把桌子的面板刨得十分平整光滑,而且连抽屉的背板、底板都刨得十分平整光滑。有人劝他:“抽屉背板与底板别人又看不见,何必刨得那么光滑。”他说:“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
△阅读下面格言,完成后面两题。
不仅自己前进,而且能带着其他东西前进的,是水;
能穿透岩石,冲决障碍的,是水;
既能载舟,又能覆舟的是水;
能包纳万物的,是水。
①模仿上面格言,写四句关于“火”的格言。
②以上面格言中的一句为题目,写一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假如你正在电视前看一美术片:古时候一个小伙子来到一个杳无人烟,山青水秀的地方落户。他开荒种地,伐木盖房,不到一年就丰衣足食了。他的同乡得知后纷纷搬迁到这里来。
看到这里,突然停电了,节目中断,等到来电时,屏幕上青年的房屋着火了,他冲出火海,捶胸顿足,痛不欲生。短片结束了。
请想象中断的故事情节,并补充短片的结尾,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完成后面两题。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竟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竟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店牌。
①任选三个情节中的一个,描写绵羊的心理,以及动物间的对话。字数200左右。
②根据这则寓言,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自拟题目不少于500字。
(四)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能力
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就要建立大语文的观念。在高考复习中就要注意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一方面抓好对中学语文教材的复习,一方面拓宽生活面、知识面,吸收与语文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从而发展思维,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基本素质。
第一,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要注意用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
1995年高考选取了关于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证券交易所、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某地区女职工增长人数和增长率等材料;1996年高考选取了关于乱办学的招生广告的材料;1997年高考选取了关于出版社1997年社科新书征订单、关于储蓄所吸收储蓄、关于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及整治措施、关于人民币的使用等材料;1998年高考选取了关于山西假酒案、甲B球队聘请外籍教练、球员转会、上海鲜牛奶市场降价、美英两国军队在海湾集结等材料,2001年选了中美撞机事件,雷锋塔地宫的发现,关于申奥的材料等,试题富于时代气息和现实感。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从生活中选择活生生的材料,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二,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注意选择那些富有教育意义和有助于提高文化素质和文质兼美的文章。
第三,写作能力的提高,要注意关心时代、关心社会、关心人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缺乏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是难以写好作文的。在总复习阶段仍坚持看报、听广播,注意汲取有益素材,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目标复习建议〕
提高总复习的效益,一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一是要有科学的复习安排。我们将就这方面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
《大纲》是编、教、考、评的“基本法”,高考命题是“以《纲》为‘纲’的。”要逐条学习,并且要吸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所反映的语文教学新观点。
《考试说明》从考试的角度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对于命题有“法规”效用。《大纲》是针对高中“毕业”提出的“低限”要求,《说明》则着眼于高校“选拔”的“高限”。
只要高考录取的形势(升学率)不变,考题的难度就不会因提倡“降低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而有较明显的降低。
命题范围不会超《纲》和《说明》,但凡是具有弹性的要求,命题一般是就高不就低的。
(二)认真学习高考试卷
认真研究三五年来的高考试卷,会寻到命题的轨迹,“预测”其走向。试卷的总布局、各题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角度、答案、评分标准都应该研究,以提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它的“导向”。
研究试题试卷,不要热衷于它的“新”、“巧”和争议的“瑕疵”,而要把焦点放在试题的“稳定”性部分。
近年来试卷的“稳定”性部分,可概括如下:基础知识重在“理解”、“运用”,测试频率较高的是“长句”的部分;文言文考题中,实词的考查多于虚词的考查,关键性语句的理解与全文的整体把握紧密相关。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评价立足于“鸟瞰”,难度较大。现代文阅读中科技说明文选文往往是“超出”理科的“大纲”范围,偏重于高科技知识的介绍方面。但考题的设计,并不着眼于科技知识,而是“语言”方面,诸如:指代对象、句意理解、句意关系、全文的概括、语言表述方面的变化等。一般现代文阅读(二卷中)的考查除上述“语言”方面要求外,还会涉及层次的分析、意义的分析归纳,以及对全文或某一方面的评述。主观性试题,表述方面的要求较高。作文题从内容看,往往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要求联系实际写真情实感,以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考查为重点。
研究试卷,但不要机械模仿,尤其不要一味追求形似,追求“新”、“巧”。
(三)有效地使用课本
考题不考虑“直接”从课文中选材的比例,个别默写题可能涉及一点儿,但复习中决不可抛开课本而热衷于复习资料或社会流行的种种试题。
复习时使用课本,不要只限于“基本课文”,“基本课文”对高考命题没有制约作用。
可选择有训练价值的课文,作为复习训练的素材。
所选课文,应仅突出某一两点,落实训练,不必面面俱到,不妨按文体确定几篇课文,作重点复习;其中,文言文中的较长篇目,可重点复习,基本要求应是熟读。
有效使用课本,应做到“五读一记”。五读,就是读提示、课文、注释、课后思考和练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一记,就是对文中的文学、文体、文化常识作分类记录。
(1)读提示,在于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是怎样概括出来的。因为提示中涉及到的内容是编者阅读的结果,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但不能代替我们思考。所以在复习中读提示,就可以检查自己阅读的水平与能力,看看自己读完课文后,能不能也概括出这些要点。根据规律,阅读文章如能抓住中心去读,就会快速准确,事半功倍。而对艺术特色的了解和品味,还会逐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2)读课文(不是看课文),主要是准确认读和理解文章中的汉字、词语、成语、长句,以不断形成对现代汉语的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中还要注意揣摩体会标点符号的使用,关键语句的运用,段与段间的过渡,首尾的呼应和主题的深化;背诵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名言名句,以便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和运用。
(3)读注释,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考出题虽然脱离课本,但所涉及到的知识却是指向课内的,这些知识常常出现在课文注释内。
【例18】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这道题的答案,就出在课文的注释内。课文《六国论》的注释①清清楚楚地写着:“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如果读了提示,解题不是手到擒来吗?
(4)读课后“思考和练习”。思考练习可以直接检查我们的阅读结果,看是否真正读懂了,能否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坚持做这样的练习,必将提高阅读能力。另外一些高考题目,也出自课后思考和练习。如1990年第22、23题:
【例19】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22.文中的“一个人”(军官)是指 ,“又一人”是指 。
23.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这两个人是谁,而是通过 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从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看,这样写可以 。
在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有这样的训练。练习引用陆虞侯、富安、差拨放火烧了草料场,躲在庙门外观火的片段,要求我们思考这当中“作者没有交待哪段话是谁说的(这是很有道理的,想想是什么道理)”。如果在完成课后练习时,我们懂得这种写法是为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那么再解决这类问题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5)读单元知识和训练。因为单元知识有步骤地讲解语文知识,从字词分析、句意理解、表达方式、段落阅读、鉴赏比较到文体常识、文学发展史、古汉语特殊语法、古代文化常识等等,讲解细致、覆盖全面。掌握好每个单元涉及的知识,高考语文就有了把握。另外高考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题目,许多都出在这里。如1995年的第10题,1997年的第15题,1998年的第13题,考古代人物的称谓,其中所有的提法都出自单元知识《学点古代文化常识》一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单元知识里有三篇很重要的文章,即《我国的古典文学》、《我国的现代文学》、《学点古代文化常识》。这三篇文章应该经常阅读背诵。
一记,就是对“五读”中的有关内容和知识,分成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等类别作笔记。在这三大类下,还可以分成若干小类,如将古代文化常识分为:古代的记时方法(纪年、四时、节气和节日等)、官职、科举制度(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一些特定的称谓(六艺经传、四书、五经、前四史、叙事诗双璧等)、地理方位(江东、道、路、府、关外、山东、河北等)以及古人的姓名字号(姓氏、字号、谥号、外号等)进行记录;将作品分为中国的、外国的、属于何种文体等来记录。这些内容,要“时记时诵”,不断强化记忆。
对上述内容,可按照每月复习一册书的计划进行,这样在高三第一学期,就可以把五册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地“梳理”一遍。然后在寒假里,再重点记忆笔记的内容,并提前阅读、整理第六册。
(四)重视文言文的朗读与整理
朗读为的是形成强烈的语感。使自己拿起文言文,就能像说话似的熟练自如地朗读文章,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理解文意。这样,我们再读其他文言文时,才不会因断句、语气等理解不对而曲解文章。有人说,文言文是第二外语,这话一点不假。只有读得非常通顺,才谈得上理解。因此,我们每天应有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大声朗读学过的文言文。
整理为的是对古汉语特殊语法和句式有一个系统的把握。高考中虽然不考“词类活用”、“古汉语特殊句式”等术语,但考题设置常常与之有关。所以在读文言文时,应注意分类整理活用的词语、特殊句式、固定结构、固化词语、成语等,以帮助我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当然,高考考查的重点,在于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把握能力,是以把握字词句为基础的。
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有些应该特别重视。如选自《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的文章,还有一些气势磅礴的短文,如《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等,都应反复诵读,直至记忆。这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大有裨益。
其次,每日应背诵1~2句名言名句。
(五)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提高写作水平至关重要,因为作文占高考总分的40%。对记叙文来说,选材角度的新颖、语言的生动有趣最为重要;对议论文来说,认识分析深刻、语言的准确有力最为重要。总之,作文复习的重点在于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用历年的高考作文题作例子,看看自己会不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材料,能不能选取新的角度来写作。同时找一些优秀作文作参考,体会学习其成功之处。坚持作一些分解性的练习,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某种物体的想象描写;概述材料、推出论点——写开头,为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写提纲,排比式举例、比喻和对比论证——写段落等等。使自己的思维和表达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最佳状态。
(六)有效地使用练习
适当补充一些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让“练习”有序地安排穿插在复习计划之中,以计划带练习,而不能以练习“代”复习。
对于大量的练习,要精心选择。可以说,没有一份现成的练习可保证“得高分”,可作“秘诀”,可为“冲刺”“最佳”题等等。最好能选择某些练习中最适应于自己使用的精华部分。
使用练习,更多地重视分类的练习,以求把握规律,提高能力。
使用练习,必须弄清练习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的角度、误区的设置、走出误区的办法,解题的思路尤其要讲清楚。课内的练习勿求多,但要求精,多做基础性试题,少做高难试题。
练习的难度要靠拢自己的实际。即使从高考的角度,偏容易的试题也总要占到20%,中等难度的约占60%。(注:通过率为40%~70%,即难度0.40~0.70的试题为中等难度,余可类推)抓难题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往往是不甚了了,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不知所措。抓难度大的试题也往往很费时间,挤占了抓容易试题、中等试题的时间,岂非得不偿失?
(七)正确区分不同的“考试”
总复习期间会有大大小小的种种考试,对于这些考试的性质、规模、试题的设计都应该有明确的区分。
平时的考试,应主要着眼于“训练”,而不要过分追求“向高考靠拢”。内容要与复习的要点一致,以检查缺漏,改进教与学。难度要合理,既让学生看到学有所得,又能明确差距所在。难度过大,打击学习积极性,丧失应考的自信,能力也就很难提高。
大型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全面“检测”。可达到全面了解自己,指导报考的目的,同时让自己有一点“实践”的技术、心理准备。
往往会见到北京市、各省市一级的“模拟”练习,质量可能更可靠些。对于这样的“模拟练习”,也不一定要反复“模拟考试”。一般可以选择试题的精华,或本地未做过的符合《考试说明》要求的一部分试题“练习”(而不一定是“考试”)。
(八)区分复习的不同阶段,安排好各阶段的复习内容
(1)复习初期,重视总复习,并相信只要方法科学,切实努力,语文能力定会有长足进步。
强调复习期间“自己”练的重要性。不要等老师讲答案、记答案。对复习中做错了的练习,尤其要“知其所以然”,并做好记录,以便后期再反复订正。
要强调与老师“同步”,对于各类补课与辅导,购买种种练习等情况要了解、过问。
(2)前期要全面复习,进行内容分类的“练习”或小型“测试”。
基础的内容要反复练。语言应用的练习宜分散化、经常化,不要搞集中,不要抓语法、修辞的“系统化”术语讲解。
(3)后期抓住重点,“适当舍弃”高难试题。
必须明确:必考题≠后期必抓题。如汉语拼音题,得分一直偏低(高考的第1小题每年的难度都在0.30左右)。平时当然一定要复习,后期不可过多投入精力,避免得不偿失。作家作品知识题也是必考的,平时多读课外书(而不是只记一些作家名、书名、名句),复习的后期则可以舍此而顾他。因为这类题,一是占分并不多,二是背一个至多会一个,谈不上“迁移”;而一些语言运用、阅读题、写作题则可以“举一反三”。
(4)考试临近期,从复习的内容看,应多注意自己比较有把握的部分,以保证“志在必得”,避免不应有的失误。如果再强调抓自己的“薄弱环节”恐怕是不合时宜的,因为这些是冰冻三尺的部分,几日解冻谈何容易。如果强调了这部分,恐怕收效甚微,甚至丢掉了经过努力可能基本掌握的部分。
心理上的指导,要增强“竞争”意识,增强信心。要明确:录取与否与试题难易关系不大,录取取决于考生在考生群体中的位次。这样,可以让考生临难不惧,“处乱不惊”,如实地反映考生自己的水平,即为“正常”;比平时学习成绩有明显降低,才是“失常”;比平时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可谓“超常”。目的在于让学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九)考生复习时,应该着重注意不要犯以下“禁忌”
(1)不靠老师拉着走、抱着走,而应主动往前跑。往届毕业班优秀学生的先例说明:正如其他各科一样,那些当年考取了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临上考场以前,其思路之敏捷,头脑之清晰,判断之准确,书写之流畅而工整,往往都超过了老师。
即便是那些中等或较差的学生,也只有在自己下了一番苦功夫之后,老师的“点拨”才可能有效。
(2)不一偏再偏,不靠猜题押题,不侥幸取胜。有的学生阅读尚可,作文较差,而作文中记叙文尚可,议论文特差,如此一偏再偏,还想在考试时一路绿灯。受挫碰壁,往往难免。
(3)不粗枝大叶。同学们的个性可千差万别,甚至愈有个性将来会愈有出息,然而高考只需要一种性格:沉着冷静,机敏果断,三思而行。比如1994年,高考的大作文题为《尝试》,要求明明规定写成记叙文,但有的考场约1/4的考生却写成了议论文。
这里还应该指出一种十分遗憾的情况:不少脑子非常“灵光”的同学往往由于读题、审题、答题粗技大叶,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这又是学好了而没有“考”好的现象反应。
(4)不能“半死不活”,而应“要死要活”。概而言之,有一部分知识毕竟需要下些死功夫去记忆、背诵,又有一部分知识需要迁移为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有的学生下死功夫还行,灵活运用能力却差;有的学生脑子好,反应快,但怕下苦功夫。所以,“半死不活”不行,“要死要活”才好。
(5)学生家长怕耽误孩子一分一秒时间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适当阅读一些书、报、刊,其实质也是在复习,在备考,不宜轻易指责为“看闲书,不复习”。
有些家长或亲戚倘若是懂文章、写文章的,可以就写作的根本规律回答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然而中学生作文,特别是应试作文还有其特殊的规律。因此,一般不宜作过多、过细的指教——近年来高考阅卷中发现,有些考生作文答卷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显然是由于接受了社会上一些人不尽恰当的指教造成的。
上一篇文章: 支招高考作文:实题虚写妙境生
下一篇文章: 谈高考作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