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作文热点初探(二) |
|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9/1/21 19:59:34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我要投稿
|
|
高考作文热点初探(二)
题型与体裁一位哲人说过,地球是圆的,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原点,事物的发展变化亦如此。这个论断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必讨论;而这三十年来,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倒确实应了这位哲人的判断。如前所述,三十年来,命题形式经历了无数次变化: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2001年—2005年,“话题作文”风靡全国, 2006年—2007年,“命题作文”再度走红, 2008年,“话题作文”又卷土重来……2009年会怎样,2010年呢?题型的多变不禁引起人们深思:究竟哪种题型更能在高考作文阵地上站稳脚跟?还有什么新招会插足高考作文试场?实践证明,凡在高考试场上亮过相的题型都有站稳脚跟的理由。仅就题面设计来看,则“命题作文”之语义确定,“材料作文”之生动鲜活,“看图作文”之形象可感,“话题作文”之纵横宽舒,都能予绝大多数考生命意立言以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帮助,极易发展考生的才情。正因为如此,对于高考作文题型的多变,无论是回归“命题作文”模式,还是使用“大小作文”模式,师生们都有思想准备,没有任何意见。2006 年起,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既给一定语言材料,又规定作文题目,有人称之为“话题+命题型”。这类试题,一般审题难度不大,兼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纯命题作文之长而尽去其短,很受师生欢迎。2006 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 年江苏卷《怀想天空》、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008 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等即是。请看模拟试题: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最好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请以《燧石》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一道“话题+命题型”作文,很容易使考生产生各种联想;作为“例子”,教师亦可因势利导,以期举一反三。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断口,所以最早为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也为古人当作取火工具。因而,燧石之被发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向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同理,真理之被发现,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青年学生,认真咀嚼马克思这段名言,将会得到怎样的启迪呢?首先,它必须是“燧石”,否则,即使受到多么“厉害”的“敲打”,也绝不会“发射出”一丁点儿“火花”。这就好像“母鸡可将鸡蛋孵化成为小鸡,不能将石头孵化成为小鸡”的道理一样。其次,虽为“燧石”,却必须要经受“敲打”,而且须“厉害”,才能使“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否则,也不可能“发射出灿烂的光辉”。这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是相同的。由此可知,马克思这段名言至少包含了两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哲学道理,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意蕴深远的。以之命题,虽给学生以似曾相识之感,但审题命意并不困难,可以唤起他们亲切回忆和丰富联想,适于纵横引申,并能有效地检验其知识贮存的多寡和明理层面的深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怎样立意更能出奇制胜,空间非常宽广。仔细体悟马克思这段名言所隐含的信息,考生会通过自己的文章,表达出更新更深的哲理:诸如为一块“燧石”因无人识别被弃置一旁的命运而哀叹,进而对人才的被埋没惋惜,呼唤“伯乐”;或对真理的渐进性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提出,“敲打越厉害”的物件也必须相应地更新换代,敲打的技法也应随之更其讲究;或对“燧石”本身的价值进行阐析……写这篇文章,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体裁。议论文、记叙文、书信体、随笔、杂谈均可,杜撰一篇小说,编制几则寓言,只要能形象表现马克思这段名言的内蕴,予人以启迪,都是符合要求的。论及文体,有两个现象值得重视:一是近年来有专家学者在公开媒体表态,认为“议论文有利于检测考生综合运用能力”,“值得重视”。一是主张用“诗歌”体裁完成考场作文。前者颇有点“回归”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议论文一统天下”的意味,又很应了那位哲人的判断。既然是专家学者的意见,虽非金科玉律,但也不是空穴来风,于是,引起了全国广大师生的高度警觉。于是,议论文“身价”陡增,各校(特别是那些缺乏定力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师便顾此失彼,把训练重点只放在议论文写作上,这实在是一个误导。须知,议论文虽然能有效检测考生作文能力,难道散文、小说、寓言、小品、杂感等体裁反而不能表现当代中学生的才华?至于后者,前几年,高考作文试卷有“文体不限”一项,少数考生写成了诗歌,仅十几行,百来字,甚至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给阅卷老师带来极大麻烦:打高分,不行,负面影响大,起码距“不少于800字”的基本要求甚远;不给及格,似乎又说不过去。于是出现“二难”。时至今日,有人大声疾呼:“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高考作文应鼓励学生写诗歌!”“建议制订一个诗歌评分标准!”是否可行?值得商榷。而现实是,诗歌创作本身正“迷不知其所如”:“作诗者多,读诗者少”,已够让人烦心的了;当今一些诗作,或太白太俗,淡而无味;或虽有意境,且蕴哲理,奈何失了韵律,少了平仄,如“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难以上口……令人困惑不已。诗人尚且举步维艰,考生何必亦步亦趋?再说,评分标准如何制定,也是一大难题。即使评分标准已定,阅卷老师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所以,高考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提法是非常恰当的。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语言关攻坚策略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热点初探(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