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模拟 > 正文         ★★★
【作文真题预测信不信由你】倒计时30天高考作文预测30题(20)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5/23 9:47:49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课了,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第一’和‘第二’的问题。”同学们都看着老师,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老师又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峰?”同学们大声回答道:“珠穆朗玛峰!”老师接着问:“那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于是老师接着说:“同学们,‘第一’和‘第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你们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而不知道第二高峰呢?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忽略第二高峰呢?”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
  
  分析叙述性材料一定要理清材料内容,把握故事内涵。本段材料的关键词是世界第一、第二座高峰;材料内容是学生们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而不知道第二高峰,老师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思考可以是:不应只记住第一高峰,而忽视第二高峰;要做就做第一;人生要淡忘第一、第二之争等。
  构思角度:
  1.从“第一高峰”的角度思考:学生们为什么只记住了珠穆朗玛峰,而不记得第二高峰呢?因为“第一”光芒万丈,令每个人凝神仰望;
  “第二”微光渺茫,很少有人记住它。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可以记叙一件自己成长道路上勇争第一的故事,也可以叙写名人拼搏竞争的故事。不要忘记加入曾屈居第二时受到的冷落,以及现在居于第一得到的重视。当然,也可以选择名人故事做论据,写一篇事例丰富、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2.从“第二高峰”的角度思考:由老师的提问很容易想到只关注第一,忽略第二的做法是不对的。对于“第二”,同样应给予理解和敬重。用这个观点写作,可以编写故事,比如以曹植的名义,写一篇为自己屈居第二叫屈的文章。如果写议论文,可以用孔子、孟子等人的事例。
  3.从“第一、第二高峰”的角度思考:人生转瞬即逝,又何必在意“第一”“第二”的名利之争呢?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惊鸿一瞥,“一”又怎样,“二”又如何?只有好好把握生活,努力寻找自己心中的安乐才是生活之本。
  
  [素材拉练]
  
  1.人们尊孔子为儒家之首。孔子创办儒学,提出以德治民;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孔子坚守“仁爱”,主张以仁义之心和谐社会关系……孔子对儒家的贡献自然不容置疑,然而是谁把儒家发扬光大,使其门生过万?又是谁将儒家与政治相联系,进而使其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仁义道德的标准的呢?是孟子。孟子虽被称为“亚圣”,然而他对儒学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如果说孔子创立的儒家与老子的道家在春秋时期并驾齐驱的话,那么经孟子发扬后的儒家则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这样的“第二”可以忽视吗?
  2.一部物理学发展史,犹如一条大河,时而蜿蜒曲折,时而飞流直下。而被称为天才中的天才,巨人肩上的巨人的,仅牛顿和爱因斯坦二人。他们是大海中的惊天巨浪,是物理学的第一高峰。但天才背后,还有涓涓的小溪。那些如居里夫人一般,数十年如一日的劳作者,那些如法拉第一般,不懈探索的拓荒者,他们是物理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坚实栋梁。
  3.或许很多人都记得那对冰上的精灵——张丹、张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他们留给世界永久的赞叹。在都灵赛场上,两只翩飞的蝴蝶,在冰上尽情舒展翅膀。“抛四周跳”,失败!当观众为之惋惜,以为张丹受伤会放弃比赛时,这对精灵再次站到了场地中央,继续表演。最终,虽然他们只获得了一枚银牌,但全场长达数分钟的如潮般的掌声,昭示了在人们心中,他们已是真正的王者!这对第二,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构思示范一]
  “第二”是“第一”之母
  人们惊叹珠穆朗玛的雄伟,却忘记了它在亿万年中经历沧海桑田的寂寞;世人羡慕雄鹰翱翔蓝天的英姿,却不知它们学飞之时历经的磨难。它们都曾是“第二”,可是,现在它们或是万山之首,或是万鸟之王——都是第一。
  由此可见,第二是第一的“母亲”,是曾经的“第二”造就了此时的“第一”。
  请记住“第二”,是它促使人们不懈地追求,登临至尊的宝座。北京奥运会上乒乓球男单男团双料冠军马琳,此前落后于人,险些丢了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为了“第一”,他“第二”了七次:2000年奥运落选,2004年在半决赛中被淘汰,此后又多次败给队友王励勤、韩国球员柳臣敏……处在“第二”的阴影中,马琳并没有气馁。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第二”,让他愈挫愈勇,而每一次的站起便向“第一”迈近了一步。终于,他破茧成蝶,突破了“第二”,成了“第一”。是曾经的“第二”成就了如今的“第一”。
  请记住“第二”,它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在一次面试中,一个小女生被淘汰了,可她并没离开,请求留下来,哪怕是当清洁工。主管不忍心拒绝,便答应了。终于,一次主播有事耽搁,台长决定让她试镜。而那一次,她就从“第二”跳到了第一的位置,逐渐成了央视的金牌主持人。她就是周涛。虽然落后了,可周涛并没有放弃对“第一”的追求,把“第二”作为暂时栖息地,她在努力,在寻找机会,准备从“第二”的位置上跳上去。正是“第二”,给了她难得的契机,只需一个机会便一跃而成“第一”。
  请记住,“第二”不是羞耻,不是深渊,而是最接近“第一”的加油站,是暂时的落后。是“第二”孕育出了“第一”的香醇和绚丽,是千千万万的“第二”组成了世界的主体,成就了“第一”。
  朋友,“第二”是“第一”之母,请不要忘记“第二”。
  [点评]
  开头排比句式列举珠穆朗玛、雄鹰都曾是“第二”;第二段由此得出结论:是曾经的“第二”造就了此时的“第一”;接着第三段、第四段列举马琳、周涛的事例来证明;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分论点的设置和透彻的议论,使文章避免陷入堆砌事例的误区。
  
  [构思示范二]
  无需执著于“一”“二”
  普天之下,千山万川,或险峻陡峭,或青秀苍翠,各有其得意之处,又何必执著于高度上的“一”“二”之分呢?
  人生亦如此。
  呱呱坠地的婴儿,总是两只小手握成拳头;命之将尽的老人,总是两手放开撒手而去。所以。无论名流常人,富翁穷汉,不管出生时抓得多紧,离开人世都无法带走任何东西。对于人生的地位名望又何必过于执著呢?如此看来,“第一”和“第二”也就没有太大的分别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山林的陶渊明,对世间的浮华不屑一顾。他知道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有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又何必劳身于案牍使自己不快呢?于是,采菊东篱,清静自在,怡然自得。
  庄子对高官厚禄更是冷眼旁观。他不愿居庙堂之高,宁愿曳尾于涂中,只求内心笃定。他不是藐视世间的“第一”与“第二”,而是根本就不存此观念,胸中空空,心中坦然、挥挥衣袖,羽化成蝶翩翩起舞,他在山川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安然,找到了心中的宁静和精神上的乐土。
  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惊鸿一瞥,又何必太在意“第一”“第二”的名利之争呢?暮年之时,回想一生,所谓的“一”“二”不过是心中的贪念。撒手离去时,不过是墓碑上的刻文,没有丝毫意义。
  无须执著于“一”“二”,“一”又怎样,“二”又如何?人生转瞬即逝,只有好好把握生活,求得内心的安乐才是生活之本、其实“一”“二”没有什么不同,只要好好过完一生,那又有谁不是第一呢?
  [点评]
  开头以设问表明观点:不必执著于高度上的“一”“二”之分。接下去以“人生亦如此”过渡到人类社会,最后总结全文。角度独特,事例恰当,说理透彻,论证有力。
  [强化练习设计]
  假期在家却怀念校园中结伴玩乐的情景;上学时,又期盼早点放假,我们就这样在矛盾中成长。矛盾是人生绕不过的弯,有人在矛盾面前迷失,有人在矛盾中学会选择,而在有的人看来,所谓的矛盾并不是矛盾。
  请以“矛盾,成长的音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示:
  矛盾与成长缺一不可。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片段,详细描写自己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种种矛盾,要重点叙写在矛盾中成长的心路历程。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选取名人住矛盾中成长的事例,然后围绕事例展开议论。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