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转系的原因就是一本《子恺漫画》。先生晚年曾经回忆说,自己的中学时代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了清华后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画的标题竟是“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这些美丽的古人诗句。看了画,就去找诗词看,结果就入了迷。再读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言,先生一下子就对古典诗词上了瘾。古老的诗歌艺术就是如此有魅力,美丽的唐宋诗词使林庚的人生从此改变。
做诗人,创作旧体诗,让他得到了前辈大家俞平伯和朱自清的赏识,毕业后成了朱自清的助教。自由诗创作,让他得到了另一种自由——“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他创作的《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由此成为诗坛健将。可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创作者,林先生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读过林庚早期创作的诗歌,正像诗人废名说过的那样:“他的诗是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有着一份晚唐的美丽。”如今重读林庚,更喜欢他耄耋晚年的作品。一本去年从书店购买到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的,先生九十岁时问世的诗歌力作——手迹影印本哲理诗集《空间的驰想》,总是让我爱不释手。
正因为先生曾经就读于清华物理系,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学识功底,才使他更加觉得有限的科学方法在无限的宇宙面前总是显得那样苍白,而艺术的表现却可以超越,艺术的感受在一刹那可以永恒,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人类超越有限,直面无限的宇宙。诗歌足以实现人生的解放。先生每首诗中的哲理味道,就在于“突然”里面,包含着太多深邃隽永的“自然”。
捧读这本书,常让我浮想联翩: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自己的前途可以选择,我一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走进清华园,走进林先生的古典诗词的课堂,亲耳聆听先生有关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独特讲解,在青春成长的路上不断承装“青春和美”的无尽财富。我是多么渴望亲眼看见“身着丝绸长衫,神采奕奕”的林庚先生,做一名台下虔诚弟子,屏息凝神,只等林先生的慢条斯理,京腔京韵,还有那清秀、飘逸的书法板书……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2013年高考(423)安徽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题
下一篇文章: 2013年高考作文预测备考热点素材之二:用智慧诠释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