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猜是一种心理,猜是一种习惯,猜是一种能力。因为猜,我们有了欣喜或痛苦;因为猜,我们解惑或迷惑;因为猜,我们愈走愈近或渐行渐远……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生活中与“猜”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猜”的感悟、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800字左右。
猜
□周雪玲 广东广雅中学高三(2)班
元旦,有珍贵的三日小长假。
虽然假期作业填满了拉杆箱,但他沉默的内心仍掩不住一丝欢喜,因为多日未见的父亲答应来接他———而前几周,每当他回家时,父亲总是在值班,值班,不停地值班。
云的颜色越来越厚重,但父亲却仍未见影。翘首站在校门口的他,开始止不住地瞎猜:堵车,这当然已是最好的情况;万一要是出了什么事故……他竭力拍打脑门,却怎么也驱不走不祥的猜测。
在他猜测得就要崩溃的边缘,父亲匆匆赶到了。但父亲正在发信息,很长,因为在与他匆忙地打了声招呼后就继续低头按键盘,甚至没有意识到帮他拿行李。
他的不安是退去了,却又萌生另一种大逆不道的猜疑:父亲不会是有———“外遇”这两个字还未跳出来,转念一想,这阴沉的表情不大对———莫非是已经有了孩子,那厢纠缠不清?再看看父亲,一张黑脸包裹在阴影里,沉默得可怕。他只好对自己发出了警告:不许再胡思乱想!
母亲打开门迎接他们回家时,他仿佛重获光明般释然。一切还是原样: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忠心的父亲。
然而下一秒,他骗不了自己了:他分明看到母亲笑眼里的疲惫和父亲嘴角捎带的歉意。一万个念头在他小小的脑袋里膨胀着,最后勾勒出的是一幅完整、清晰的假设:父亲当真做了对不住母亲的事,母亲忍让曲全,父亲则在母亲和“她”之间周旋,同时还要瞒着一个无辜的他……
他不敢再猜下去。这“不敢”的两个原因,却让他更为矛盾:若猜错了,这是多么大不敬的想法,要是让父母知道,他们该多尴尬、多难过?若是猜对了,更不消说……他拼命克制着不猜,偏是猜测着一个比一个更悲凉的结局。
元旦三天,在一种近乎死亡的寂静中度过。父亲母亲两个人呆在书房,似在议论个不停。他把自己埋葬在一种自我营造的悲凉中,静候宣判。
第三天晚上———这是何其重要的一个晚上———一家三口端坐在桌旁,母亲打破沉默:我们本不想打扰你,但觉得应该让你知道,你爸爸上两个月被领导误会,一直在被隔离审查……父亲接口道:但多亏有你妈,一直帮我写材料出谋划策,我也尽力和领导联系、沟通,这桩事今天终于了结了。父亲露出久违的笑容,难掩疲惫,但释然。
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来得快,去得更快。但另一块石头又悬了上来:这几天的猜疑,让他心中的亲情早已支离破碎,他又该怎么自我填补这个伤痕累累的心呢?罢了,这猜疑,尽是自找苦吃。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限时写作的记叙文,55分。文章以孩子“猜疑”父亲和母亲的心理为主线,串起一个又一个猜测的可能结果,引发人们思考当今家庭生活中存在的信任危机、情感危机,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作者的文字功底较好,情感思路跌宕起伏,悲、喜、忧夹杂期间,特别是结尾反思自身猜疑的一段心理活动,更是五味杂陈,引人沉思。“猜疑”过程环环相扣,伏笔与解疑也能互相照应。不足之处,“猜疑”父亲有外遇一环稍显突兀,前文若再有一些暗示就更自然了;另外,结尾若能深入一步,稍作拓展可能更显社会意义。当然作为考场作文,本文已有1000多字,我们也不应太苛求主旨的深刻性了。
(广东广雅中学语文教师 张春霞)
【非师点评】
在短短的时间短短的篇幅之中,作者能写出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文章来,实在难得。从父亲默默地写长长的短信的反常行为中,联想到他可能有了外遇,恰恰反映了当今的社会风气。无需多说,“猜疑”已成社会现实的镜像。至于被领导误会如何被“隔离审查”倒是有些突兀。但在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里,反常理反常识的事层出不穷,只有突出,没有突兀,那么,这种事也可看成对非正常社会的讽刺了……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何龙)
猜也是种病
□范娜 深圳中学高三(2)班
俗话说:贫贱起盗心,富贵生淫逸。如今得再加一句:无知乱猜疑。与哥德巴赫、费尔马以及黎曼这样的数学家做猜想不同,有些人患上了一种病,就是“猜”病,他们的临床表现就是瞎猜。
猜,疑也。即怀疑、猜测,或者由怀疑而猜测,或是根据有限的资讯做判断推理,侥幸得出结论。“猜”,发于心,征于色,衡于虑,是一种典型的“臆症”。
此病古已有之,而今更加盛行!因为无端地猜疑、猜忌,太子杀皇上,皇上杀太子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屡屡上演。莘莘学子考前猜一猜题;考中猜一猜出题人在哪儿挖个了坑;成绩下来,再猜一猜是不是比同桌高个一两分。直猜得胆战心惊,忐忑不安。猜中了,喜形于色,不中,面如死灰。无所事事的主妇猜忌丈夫,栖栖不能终日,猜得个身心疲惫,家庭破裂。尸位素餐的公仆猜忌上司下属,只猜得鸡犬不宁,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投毒暗杀,震惊国人!
“猜”有时可导致很悲催又可笑的结果。“猜”作为混杂着情商与智力的侥幸式推理,使得有些瞎“猜”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贬损了自己的人格,无形中偏离了正道。活熊取胆,你猜它会不会疼?这或许是一个你觉得无需回答的问题,但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上,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堂而皇之,振振有词地抛出了这样一个论调:“你不是熊,你怎么知道熊会疼?”并大肆批评当今社会动物保护主义“猖獗”。好一个“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翻版,此种猜测,是如此的主观狭隘浅陋愚蠢,绝难抵达客观的真理。诚然,我非鱼,亦非熊,不知其快乐与悲痛,但这位教授显然没“猜”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后的仁心与人文主义关怀。他不知道,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苍生的博爱,怎能通过“猜”去判断是否给予呢?这种人,已经丧失起码的恻隐之心,丧失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
“猜”是一种极易传播流行的病。正所谓三人成虎,谣言的来源与传播过程,想必是连猜带蒙的接力传递吧。人们倚靠“猜”,在猜真相的过程中也猜出各种谬论。当一个人猜得今年将有小行星撞击地球,网络媒体便迅速充分发挥其媒介作用,使世界末日来临的“猜言盛行”,其中再经过添油加醋,便如科学真理般播洒人间,直猜得人心惶惶,茶不思,饭不想,一惊一乍间猜着怎样登上“诺亚方舟”直至相安无事地度完一年。一旦猜想被验证错误,新的猜想又在酝酿。猜想不成立倒是好事,只是苦了那些为伊消得人憔悴者的爱“猜”者,弄得社会大众也将信将疑。
“猜”病表现多样,往往烧心伤胃。“猜”,究其根源,病根在于无知,恐怕也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量或信息不透明吧。治疗的方法也很简单:首先是有关部门应严控病源,公开透明,及时正面引导;其次,作为民众,应博学多识,锐意进取,不断充实自己。“谣言止于智者”,希望“猜”也止于智者,但愿“猜”这种病会不断减少甚至像天花一样绝迹!
【教师点评】
本文构思巧妙,立意深刻。文章将“猜”喻为一种病,从症状、危害、传播、病因和治疗等角度进行了生动的分析论证。作者关注现实,小到学习、家庭生活,大到“熊胆”、科学预测事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真实的镜头进行解剖,作出自己的评判,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独立思考,确实可贵。文章语言颇具锋芒,分析中肯。语言辛辣而不失深度,生动又能直抵问题的核心。
(深圳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刘艳平)
【非师点评】
从写法的角度看起来不错。先将“猜”定义为一种病,举例由古而今,到最后总结,较有条理。但在具体举证方面,有扭曲例证以迁就立论的毛病。古代皇帝与太子之间的悲剧,本质上是权力欲的悲剧,猜疑只是表面现象。以“活熊取胆”为例,呼应了最新的社会事件,但清华教授针对动物保护主义者说“你不是熊,你怎么知道熊会疼”,对不对是一回事,但这句话在性质是一种质疑,而不能说是一种猜疑。再说了,以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反驳清华教授,也似是而非,孔子并没有说“己所不欲,勿施于物(熊)”呀!我们可以将熊看作跟人一样吗?
(专栏作家 胡一刀)
上一篇文章: 备考2012年高考热点作文预测:“急”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12年高考热点作文预测:“安南的白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