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文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呢?请联系自身体验和社会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提示】 本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我们活着,不应是为了金钱或地位,而应在社会需要与自我兴趣特长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贡献社会。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广阔的天地供我们驰骋,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胸怀高远之志,心念天下苍生,自会有不一样的事功,人生自有非凡的价值与意义。人生过程中,或许会有种种内在外在的艰难,我们应坦然以对并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斗不已。
【素材金库】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与结果,意即个体本身生而俱有但潜藏未露的良好质量,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展现出来。
自我实现可视为个体发展的历程,在此历程中促使个体发展与导向个体发展者,就是自我实现。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必须与社会历史发展这个总趋势相一致,要承认:个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毕竟是有限的,它的背后还有更加深层的力量(即经济的力量)起着决定作用。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唯我的自我实现",也不是"失我的自我实现"。一方面,社会历史发展从宏观上限定了个人的自我实现,不可能脱离这个大的轨道去谈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因为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我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这个根本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社会历史发展又为我们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天地,创造了外部环境。
◎自我价值是指一个人的德行、知识能力,也称内在价值。如果某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所具备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养成的德行能够惠泽他人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那么,他也就是实现了其外在价值,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幸福感,心理上的感觉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我实现既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也就决定了其身的无限性。因为只要一个人身心健康,通过不断的学习,他的自我价值就会不断增加,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会永无止境。作到自我实现,就必须充分认识自我,作到不断奋力登攀,并同整个社会和时代结合起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所学、所知、所能、所创。而作为自我生存与发展所以必须依赖的外部环境--社会,更应该是一个公正、公平、开放、透明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捍卫者,以给每一个人创造同样平等竞争的机会。倘如此,每个成员才能自我实现,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才会更加辉煌。
千里之外,始于足下。有理想才会有奋斗目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阶梯。
◎一个人能力有强弱,职务有高低,行业有不同,贡献有大小,只要他在工作期间,竭其所能,尽职尽责,做了利国利民的事情,为社会做了一分贡献,而且一生清白,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5、心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心灵不会是一块闲置的空地;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
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呢?请联系自身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写作提示】
本题是一道比喻性试题,其指向是,青年人不仅要关注和思考我们的外在世界,而且要审视我们的内在心灵,与自己的精神对话,通过有意识的铸炼来培育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精神更丰厚,心胸更高远,心灵更纯粹。
【素材金库】
◎也许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片长满杂草的荒野。那些杂草可能是懒惰,可能是贪欲,可能是自私,也可能是虚伪……我们竭尽权利,想要将他们彻底清除,却往往力不从心。其实,要除去心灵的杂草,唯一的方法便是用美德将荒野占据。
美德可以播下真的种子,开出善的花,结出美的果,可以让恶习的杂草彻彻底底地失去生存的空间。
如果你对这一片杂草置之不理,则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杂草的生命力顽强,稍不留意就会使我们心灵的田野变的一片荒芜。
放下失败后的悲观沉沦,放下嫉妒,放下骄傲,放下虚荣,放下懒惰,我们的心灵将会结出硕大的果,心中的庄稼将会使杂草知难而退,我们的心胸将变的宽广……
当我们误解朋友的时候,要冷静。不能使误会一开始便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否则会使误会越陷越深,让杂草生根发芽,将你们之间的真诚的果实驱除出你们的心灵,让你们从而疏远真诚……
如果你待任何人都是真诚的,那么善的种子将会落在你的心中,结出硕大的果,使你的心灵明净。
如果你待任何事都是平等的,那么美的种子将会扎在你心里,开出最美的花,使你的心灵芬芳。
如果你对世间万物都是友好的,那么真的花朵会跟随着你,永远都是那么美丽,你会觉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们是如此的可爱,世上的万物都是美丽的。那么你心灵中的杂草不再跟随着你,它们会另定新居。同时,你心中的庄稼会越长越好……
用真诚去做肥料,用纯真去当作阳光,用善良去充当新鲜空气,你会得到一个心灵中的美丽芳香的大花园,从而将杂草的位置占据。
除掉心灵的杂草,需要美德,真诚,纯真,善良……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三个弟子漫游天南海北,广闻博记。弟子们个个都是满腹经纶。
一天,哲学家在旷野中的一片草地坐了下来,对弟子们说:"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在你们的学业结束之前,现在我们上最后一堂课。"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道:"坐在旷野里。"
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答曰:"旷野里长满了杂草。"
哲学家说:"是的,旷野里是长满了草,不过现在我想知道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大大出乎意料,一直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是如此简单的问题。
一弟子抢先开口:"用手拔掉即可。"
另一个弟子答道:"用锄锄掉会省力些。"
第三个弟子更为干脆"用火烧最为彻底。"
哲学家站了起来,说:"那好,现在你们就按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净的一年后再在此相聚。"
一年后,几个弟子都来了,原来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不过还是参差不齐长着一些不知名的草在风中摇摆,而哲学家却没有来,但在地上却摆着哲学家一生的全部著作,上面还留有一张纸条,上书"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弟子们顿时大悟,而哲学家却从此杳无音信。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不是用手拔,不是用锄锄,也不是用火烧,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让庄稼占据这片旷野。
面对人生、事业、爱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彷徨,有过迷惘,如果迷离的纷华遮住了我们的望眼,纷乱的声音笼罩住我们的耳膜,苦苦的求索而找寻不到心灵的净土,此时杂草变很容易侵占我们的心灵,若不能及时的作认真的自我审视与剖析,则我们的心灵很快就要荒芜;拔、锄、烧,都不能彻底除掉心灵的杂草,即便是一毛不剩,可我们所期望的并不是光秃秃的心田,每个人都希望在生命的画板上涂上斑斓的色彩,所以我们应让心灵浸淫在春风化雨中,让金色阳光遍洒心灵的每一处角落,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才不受纷扰。
◎心灵世界可以包藏着很多,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贪婪,名利,金钱……这些心灵的影象有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却时刻左右着你的行为。
心灵世界上的那些美好的、坦诚的、善良的苗,心中的真、善、美在时时呵护着苗地茁壮成长,有一天会结出来绚丽的果实。而那些丑恶的、贪婪的苗我们就不得不把它称之为草。
自然界中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一片田野中的杂草横生的时候,那其中的苗将也难以生长得茁壮。它对苗构成了一种威胁,甚至是一种挤压。
那么心灵世界上的苗与草也和自然相似。
◎贪婪是心灵中的杂草。
一个沙漠中的寻找宝藏的人,在饥渴威胁生命的时候,上帝给了他一次新生的机会,赐与他甘露。可是,当他吃饱喝足之后,继续来寻觅他心中的宝藏,他寻找到了许多的奇珍异宝,他贪婪地将他装满自己的整个口袋。可是,当他再次返回的时候,他没有了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源。最后,他不得不扔掉了所有的东西,可是,他仍然没有走出沙漠。当他在弥留之即,上帝再次问他需要什么的时候,他说:"我要食物和水。"上帝回答他:"该给你的你已经用完,现在等待你的结局就是一个。"
贪婪,让他最终以付出生命为结局。那么在这个物欲狂飙的时代,人们的贪婪在节节膨胀,这贪婪的心灵杂草使人性迷失,没有了自我。那最终的结局也就成了沙漠中寻宝人的结局。
卑劣是心灵中另外的一株杂草。
他是一种低下人格的体现,一种扭曲变态的心态。人前好言语,背后放冷箭。时刻标榜自己,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骗取朋友的信任而利用后抛弃。
这样的人的情感世界是苍白的,心地晦暗而狭窄。是伪善,卑鄙小人的代表。
嫉妒又是心灵中的一块杂草。
它是对美好的亵渎,人类心灵中的一颗时刻都能爆炸的炸弹。如果自己的利益被威胁,或者是别人比了自己强大了,自己往往自惭形秽,在心底产生叹息,甚至是暴怒,片刻之间点燃了心灵的炸弹,不择手段地报复,就是由于嫉妒的心灵杂草在作祟。
这种最后的结局往往不但得不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反而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最终落入罪恶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心灵的杂草,归结为一点那是凝结在你心底的痛。
我们屏弃它,在我们的心灵中彻头彻尾地清除,才能给这个世界一方洁净的空间。
让我们将功名利禄看透,将胜负成败看穿,将荣誉得失看破,心灵的杂草才没有了一丝的生长的空间。
◎人的心灵原本犹如一片肥沃的处女地,撒上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土地。如果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得到的都是暴力、色情、拜金主义、利益争斗等不良信息,这片沃土不自觉的就会杂草重生。而除去杂草最好方法就是在头脑中大量播种真诚、善良、宽容的种子,这片土地才会欣欣然,其它任何人为的强制方法都行不通。由此看来,要想铲除自己头脑中不好的思想与恶念,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善念与美德去充实自己的心灵,除此之外,别无良方!人的行为都是由大脑来支配的,心存善念才能造就一个好人。
◎是的,每个人的心灵也是一片田野。因为世界的五光十色五花八门,我们的心就生出了数不清的欲望,有些欲望是杂草。它们来自于原始的生物本能,不用浇水施肥也能疯长,稍不留心就会荒芜,如果我们只一门心思除掉它会事倍功半;有些欲望是庄稼,需要栽种,需要精心呵护,庄稼越多,杂草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庄稼越茁壮,杂草就越孱弱,同时我们再清除杂草,田野就干净如初,这些庄稼的名字叫美德。
6、他人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他人意识”指具有整体的和他人的观念,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价值,并能据此来确定自己的言语和行动。
请以“他人意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本题涉及对待他人应有的态度与言行,针对当今青年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而提出。只有我们心中都存有他人,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变得美妙,我们的世界才会和谐美好。
【素材金库】
◎上世纪中叶的中国式“集体主义”,在上世纪末,逐渐分解以及还原为对个人和个体的尊重,初步建立起个人的权益保障系统之后,“我们”——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已被更为普遍的“我”所替代。
我喜欢说“我”,也因此欣赏其他的那些“我”。如果没有“我”的确立,没有无数“我”的合作,“我们”必定是空洞、脆弱、空心化以至于不堪一击的。
然而,在“我”和“我们”之间,是以“他人”作为连接点的。
“我”因“他人”而成为“我”;“我们”因“他人”而成为“我们”。当“我们”过度地强化、放大“我”,而舍弃“他人”的时候,“我”便处于四面受敌的孤立无援之中。
在我们的传统习性中,“他人”这一概念,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被供奉的虚设牌位。我们的成语中曾有“以邻为壑”一词,可以佐证。有“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谚语,可以证言。即便在集体主义理想教育最为鼎盛之时,“他人”不仅未能成为国人的自觉意识,“他人”反而意味着告密、背叛、异己、危险、离间等等。这种体制下的集体主义文化,终于导致了“他人即地狱”的严酷后果。闻“他人”而心颤,近“他人”而丧胆。也许正是由于对“他人”的恐惧,文革之后,“我们”迅速土崩瓦解,“我”自仰天长啸——而“他人”却不得不退出公众的视线,淡化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词,成为公民道德的模糊地带。
五十年代以来,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生存空间的高密度化;人口压力长期形成经济发展与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部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计划生育仍然阻力重重。“我”生我的娃,关你什么事?在人口问题上,可有“他人”的意识么?
餐馆大肆收购、杀戮、烹煮野生动物为牟取暴利;食客面不改色食用野生动物以饱“口福”或炫耀财富;官吏不惜以野生珍稀动物作为最高规格的宴席,“贿赂”上级领导为自己铺设升官晋级的阶梯——在这个破坏自然生态的“人链”中,可有“他人”的位置么?
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卫生系统始终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办公室的脏乱差、公共场所的日常消毒防护、公共厕所的洗手设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等。但公共卫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态,却有着惊人的共识: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在这些被忽略的公共卫生死角中,可有“他人”的概念?
日积月累的民众生活卫生习惯中,沉淀下多少宁死不改的恶习陋性——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随地抛弃果皮塑料袋、就餐分餐制、自助餐始终难以推行、酒后驾车、公共场所吸烟等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患寡,患不均”——在这利益与灾祸均享均沾、“同甘共苦”的行为惯性中,可有愿为“他人”避免灾祸而自控自律的一分责任感?
我们似乎一直在无意中铺设着迎接它到来的无障碍通道。
然而,在公共领域里,“零距离”是有害的。距离便是“他人”,而“他人”即社会公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我”之外,地球上更多存在的是陌生的“他”——他人!还有“它”——与人类共存的动物朋友们。
正是为了“我”的安全与自由,请不要再“唯我独尊”,而多些对“他人”的关爱吧。
“我”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的终结。而他人的自由,最终才能成全“我”的自由。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最近经常在夜间行车,可是发现许多驾驶员会车时都没有变换远近光灯的习惯,刺眼的远光灯让人眼前一片空白,只得慢行,甚至干脆停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部分驾车者的他人意识不够。
据报载,某地一驾驶员驾龄不长,在一次行车过程中,因为对面来车的远光灯没有换成近光灯,该驾驶员眼前一炫,加上紧张,在没有减速的情况下转动了方向盘,将路边一行人撞死。该驾驶员刚刚大学毕业,一份很好的工作也已经落实,可是一场事故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归根结底,还是部分驾驶员的他人意识不够强,在两车交会时,只图自己看得清楚,而不顾他人的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位朋友曾跟笔者谈起,说如果他改换近光灯而来车不换时,那他就再换成远光灯,让对方也尝尝远光灯的滋味。这是不可取的,如果大家都开远光灯硬顶硬,而相互都没有一点他人意识,就更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笔者不奢望每一个人都有伟人般的他人意识,但只要在生活中能时刻想到他人,做好一点一滴,哪怕是换一下远近光灯,那也同样令人敬佩。
7、分寸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捧沙在手,松紧有度,沙子绝少流失;握得太紧或太松,沙子大多从指缝间流出,手里的沙子所留便少。有人说,它具有生活的哲理,其中有一个处事把握好分寸或“度”的问题。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呢?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提示】
综观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诗意充盈并在网络上受到一些指责和批评,估计2008年会有一个较大的反弹,回归于强调青年人的理性思考包括合理地怀疑、理性处世等方面。本题涉及到青年人的理性处世与处事的问题。“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意义和价值。
【素材金库】
◎“度”,在汉语中是尺和法的意思。在哲学上讲的是质与量的关系,说的是在界限里,量的增减不会引起质的改变,但要是超过了界限的量的增减,就会引发质的变化。物极必反,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一个的度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度。什么事情都适度了,那么你的生活质量就一定是最佳的了。
当然,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而不过”,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决不能对任何事情都放任自流,不去把握。能不能把握好,是我们的水平问题,去不去把握,是我们做人的素质问题。
也许有些事情的度是很难把握的,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备考前优秀作文题思想点拨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12年高考热点作文之:“蚂蚁过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