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示例1】诚然,人对内心自然生出的喜欢与不喜欢有本能反应的依赖,但它并非完全不可避免。首先,我们要以理性的目光看待事物:对待喜欢的,在赞美的同时也应探究其不足;对待不喜欢的,也应客观思考它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古人云万物有缺,此时便更需要理性客观的思考;唐王如若清醒分析耽溺之害,也许不会国破家亡;孔子在领略学生学识品格以后,也反思自己的以貌取人。其次,要修炼一双善于分辨美丑的慧眼,社会固然浮躁。我们固然无暇处理海量信息,但在阅历与感悟的加深中,我们仍能最大程度抛却对最初喜欢与不喜欢的判断,较深入地判定事物的价值。
喜欢与不喜欢是难以摆脱的内心感受,然而当我们以理性的目光看待它们时,喜欢与不喜欢便有了合理的缘由,且让我们用理性之光,照亮着一条评判喜恶是非之路。(《理性看待善恶》)
【文段示例2】对于一个事物的喜爱,往往如“随风潜入夜”一般,根植于内心深处,而这时,感性往往会超越理性的束缚范围,思维就会被一种名为“喜欢”的情感所束缚,当我们惯于使用正面的方向去看待事物,便难以说出理由,却往往限制住了我们看待事物的多维向度。因此,明鉴情感,不能将理性埋没,成为了重中之重。
诚然,无由之情感可以促进前进的深度。身于嘈杂的人间,对一物的喜爱如同荆棘中的一汪清泉,夜幕下的一缕月光,也如同内心之中的一隅清净之地。嵇康深信于老庄思想,对官场的厌恶使他趋步于追逐老庄之路,义正言辞地决绝了司马昭的聘请,拥有了恬淡的出世生活。喜爱与反对的差别,促使了对喜爱的追逐。
然而,一味地被感性所束缚,常常麻痹了我们对理性的认识,堕入无尽的深渊。拿破仑对于胜利的一味追求,忽略了对敌军的清醒认知,最终导致了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在这个理性化的时代中,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占比,人们应合理分配完善,对于好感所在,我们的感性之意让我们忽略了客观条件,而对于厌弃之物,感性之心又会使我们过于挖掘其缺点,最终导致了“鸡蛋中挑骨头”的现象。这显然是我们应避免的,否则,情感就会束缚方向的选择,麻痹求真的欲望,限制眼界的开阔。
于所好之物,应以理性相待,方可明其完备;于所厌之物,亦应以理性相待,乃使光明之处显现。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往往被情感束缚着,荀子曾言道:“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对喜爱的事物无意偏袒,对厌弃之物,冷眼相待,无法明辨真实之所在,放下情感的桎梏,以多方面的视角对待事物,才能发现完整的世界。(《鉴情之所向,明事之真相》)
04.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思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50则至理金句,太适合写进作文里了!道理论据必备~
下一篇文章: 人民日报中的妙喻!常见的喻体已经给你整理好了,直接抄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