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1:对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辩证地看待。
阐释: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否定就是扬弃,有克服,有保留,继承一切积极因素,抛弃一切消极因素。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的“拿来”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否定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2:新事物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阐释:新事物的产生、发展要历经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一方面,新事物本身需要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即便是产生一个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普通婴儿无两样。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对立面——旧事物虽然气数已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旧事物仍然有强大的力量。经过萌芽,长到足以影响旧事物的利益时,旧事物便会暴突起来,举起钩镰,准备刈除。弱小的新事物要毁坏旧事物的“铁屋子”,谈何容易!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一出又一出惨烈的悲剧在新思想的倡导者身上发生。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思想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时代、地域等)变化了,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阐释:社会始终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进步。比如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就是社会存在改变的结果。“安乐死”这样一种社会意识也正在被一些国家接受。对死囚由凌迟砍头到绞刑、枪毙再到文明的电椅或药物注射,也是社会存在改变了,人的社会意识在随着改变,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走向人文关怀。
思想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一致的。社会意识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阐释:社会存在变化了,并不等于旧有的社会意识就彻底消亡。孔孟老庄的思想已经老得皓首皤皤了,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眩目的思想光芒。思想更多的时候像位老人,精神矍铄的守望着时代,守望着每一个追逐时代的漫游者,一方面随时间老去,一方面又是时代漫游者,渴望回去的精神家园。我们完全相信,再过一千年,我们还是要回到苏格拉底、老子、孔子、释加牟尼、耶稣那儿去寻求智慧。
思想3: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一种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阐释:宗教中蕴涵着哲学,哲学中透出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满幅禅韵。《圣经》哪里单单是一部基督宗教的书,它分明是一部哲学大全,也分明是一部有着动人故事的文学书。《庄子》也是,既是哲学,又是诗。难怪德国诗人席勒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
19、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思想1: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阐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鸟不得飞。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更重要。救治灵魂比救治肉体更有价值。
思想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
阐释:物质丰裕,民风淳厚,这便是理想的社会,自古及今,人们都在憧憬。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君子国。在这些虚构的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和谐地发展着,因此,我们读来甚为美好。人行世间,有三个层面,一是俗务,人际应酬之类即是;二是事业,人总得干事,干事当然要求干成事;三是审美。审美极为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人生还需琴棋书画诗酒花。哲学家阿诺德说过:“诗歌拯救世界。”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一层面,或第二层面,而没有审美没有精神的审美愉悦,心便难以充实和净化。许多人感叹人生苦短,其实,苦是因为人生不是审美人生,短是因为灵魂没有精神家园。
20、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思想1: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环境总要影响甚至改变人。
阐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便是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环境于人是双刃剑,既可树人,也可毁人。孟子的母亲懂得这个道理,怕孩子受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三择其邻,最后住到学堂旁,孟子才开始读书。“与善人居,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思想2:人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的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
阐释:环境对人影响大,不等于人就是环境的奴隶。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抵制环境的影响。叔本华说:“事情本身并不影响人,影响人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句话也是包含了人可以在环境中独立甚至改造环境的意思。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2018年高考作文新闻热点素材积累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思路阻塞,专家告诉你急救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