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海内外演出粤剧达近百部。当今许多粤剧演员和民间社团、私伙局,唱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
红线女的家庭背景:
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生有两个儿子子马鼎昌、马鼎盛,女儿红虹(原名马淑明,1945年-[12]),幼子马鼎盛为军事评论家,女儿红虹为粤剧演员。红线女1955年与马师曾离婚,回中国内地后于文革期间(1975年前后)再婚,第二任丈夫是作家华山。据马鼎盛回忆,“她第一段婚姻,年纪差太远,性格喜好格格不入,好在事业上是最佳拍档。……我妈认为她第一段婚姻并非自愿,因此,自主的第二春一定要全方位成功。恰巧,同第一段婚姻一样,也不过十年光景,而且,最后一年,那位大作家患绝症卧床,我妈天天跑重病房照顾得无微不至,不惜工本。……当我们斗胆问到她第二段婚姻时,她也坦承“缺乏爱意”。”
红线女女儿红虹也是粤剧界著名的正印花旦。在文革期间,曾经参与批斗母亲,导致母女关系决裂。红虹在1981年到香港演出期间,更通过友人,“逃往”台湾,并即时召开记者招待会,斥责中共的不是,事件震惊海内外,更被内地政府定性为“叛逃”,其后红虹移居加拿大定居。及后母女关系修复,而红虹也可返回大陆,并致力在海内外推广粤剧文化。
红线女之子马鼎盛讲述母亲的传奇人生
红线女剧照
秦始皇一统中国,文字统一了,各地方言可是“十里不同音”。中国现存三百多种的地方剧种,为在世的演员建立冠名艺术中心的,只有广东粤剧的“红线女艺术中心”。中国各地方剧种最大的差别是声腔艺术,死活听不懂广东话的外省人称粤语作“鸟语”;苏联和东欧评委却被红线女的“荔枝颂”所征服,称赞她在难以攀登的高音域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心悦诚服地送上“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金日成和胡志明点名要看马师曾、红线女的粤剧,可见中华文化没有疆界。马鼎盛:江青促成妈妈红线女改口
老年的红线女
红线女曾在粤剧和电影两方面大红大紫,在香港受到的追捧超过英女王伊丽莎白。凭着近百部电影和200多个剧目的出色表现,1985年,联合国亚洲表演协会和联合国交响音乐协会,将《杰出艺人奖》和《表演艺术奖》这两项殊荣颁发给她。胡耀邦称她为祖国的骄傲,陶铸、贺龙、陈云等领导经常去看她的演出。毛泽东曾给红线女题字说:“活着,再活着,更活着,成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正说明一个瘦弱的女演员在台上台下活得不容易。
出自粤剧世家的红线女在战乱中学戏一举成名
解说: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粤剧名伶,她从小就对粤剧耳濡目染。
红线女:从小我母亲抱着我,到拖着我手,到广州的海珠剧场,太平剧场,乐善剧场,广州三大粤剧院,我都去过。没钱啊,坐什么地方呢,坐三楼,就我们那个就是,最差的位置,有铁丝网挡在前面,我们就在洞洞这样看。但是看到我的舅舅演戏,我就咚咚咚走到后台,去看我的舅舅的演出。
解说:1937年,日本飞机轰炸广州,父亲的生意破产,红线女随父母逃难到澳门。
红线女:我也没书念了,甚至没饭吃,我母亲不顾我父亲的反对,有一天两夫妻吵了一架,我母亲就把我拖拖到香港,跟着我的舅舅学戏,我舅舅就说,我男演员,不好带你,就跟着我的舅母,从那个时候大概我是差不多12岁,年底,我记得是12月底,我一去到香港,我的舅舅那个时候刚从美国回来,组织了一个圣寿年,让我进去学戏了。学戏当然是从梅香开始啦,学了不久,香港沦陷了。
解说:1941年,日军轰炸香港九龙。动乱中,红线女追随舅母辗转抵达广州湾,天资聪颖的红线女在靓少佳、靓少凤等粤剧大师的指点和扶持下,锋芒渐露,从丫环宫女的小配角演起,一直到在看的人瞌睡、唱的人也瞌睡的“天光戏”中,才有机会担当主角。之后,借用唐代传奇侠盗红线的故事,开始使用艺名“红线女”。也就是这个时候,她认识了粤剧大师马师曾,并加入马师曾组建的“太平剧团”;渐渐学会“拉腔”、“偷气”,最终形成戏迷津津乐道的“马调红腔”。红线女升任正印花旦的戏,正是马师曾的戏宝《刁蛮公主憨驸马》。
红线女:我跟马师曾先生的剧团,他没有什么,没有主题曲唱的,但是我出去跟剧团呢,他们都是有主题曲唱的,每一个戏到最后一场差不多了,一定要正印花旦,就主要人员啊,或者是一个小生,一定要唱一个。我那个时候就很紧张啊,从来没有唱过。但是出去唱呢,还是可以唱的,自己比较感觉到能够符合当时的要求,过了两天,报纸,我也不知道,我喜欢看报纸,但是看,哎呀,谈到红线女,红线女就一代天骄唱腔,就形成了红线女唱腔。也不是我们去搞的,也不是我们的班主去搞的,就是那些报纸的记者,或者有心人,这样说,把我那个唱段,冠以红线女唱主题曲,这样就成为红腔。那是第一次。
解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兴起一种“粤语歌唱”的电影,用唱曲取代对白。此时的红线女在粤剧界已名闻遐迩,主演的剧目场场爆满,“红迷”的阵容越扩越大。商业触觉敏锐的香港电影公司,开始把舞台上的红线女搬上屏幕。《慈母泪》、《大地》等电影伴随着红线女的名字,家喻户晓。红线女不甘牺牲艺术来迎合电影公司的商业制作,自掏腰包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演出前,她收到的花牌,竟有三层楼那么高。
马鼎盛:红线女红遍两岸三地以后,1981年,她重新回到香港演出,一时万人空巷,场面比英女王伊丽莎白访港更轰动。有人想看看红线女文革十年两度审查的惨样;不料56岁的“女姐”风采依然,声线绕梁,不减当年。其实30年前红线女在香港早已名成利就,如果像一些同行攒钱买楼,亿万富婆不在话下;
但早在抗日战争年代,红线女就组织《野花香》等剧目,义演筹款,还和马师曾、抗日将领李济深一起游行,劝市民献金救国。在西江演出《刁蛮公主憨驸马》的时候,日寇飞机突然轰炸,“公主和驸马”穿着戏服就躲进防空洞。
新中国成立之初,红线女在香港不了解国内情况,可不可以回国,离开香港后能不能回去,国内政策怎样,她在香港得到一些负面信息。1951年马师曾红线女回广州为抗美援朝义演筹款,回香港后受到港英当局迫害,粤剧界也有人落井下石。此时海内外华人响应号召回祖国效力,成了科学界、文艺界、体育界等精英分子的首选,大科学家钱学森,中国第一个创造游泳世界记录的戚烈云,还有香港乒坛高手傅其芳、姜永宁等,都在中央领导亲自过问下回归。知道新中国欣欣向荣,大受鼓舞的红线女,心向神州。
解说:那时的香港与祖国有交流活动,红线女参加了一个回国访问的文化代表团,再次踏足祖国的黄土地。
红线女:去到广州,看到一个叫省委书记陶铸,他跟我说两句话,欢迎你回来啊,回来看看啊。很随便,他没有一些官架子,首先给我的感觉。后来我们的代表团就去北京。北京,30号,后来国务院一个宴会,我们去参加,参加了,下车到北京饭店的门口,排队啊,干嘛要排队呢,排队到前面啊,每一个人跟那个人握手,我说,那个人是谁啊,他说,是周总理。嗯,我说是周总理啊,每个人握手,那我就紧张,又很荣幸啊,又,说不出来那个时候的感觉,反正就是很紧张,一走到总理的面前,他递手,我也递手,握手。我说,我是香港来的。他说,知道,我说我是红线女。知道。我就这样说。总理都知道我们的名字,吃饭,那个宴会的时候,最后总理到我们那一桌,他每桌都敬酒,到我们那一桌呢,他到我面前就说,欢迎你到各个地方看看。这是总理的话。
解说:红线女跟着代表团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庆典,走南闯北参观新中国的面貌,看到了各个剧种戏曲艺术家地位的提升,也感受到新中国对艺术的扶持。1955年12月12日,红线女拍完合约中的最后一部电影,第二天就启程回国。
马鼎盛:1957年,红线女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程砚秋作为青年联欢节的评委,也随行出国。此时,红线女主演的《孟姜女》的千里寻夫一段正在排演,红线女抓紧机会,在8天的火车旅途中向程砚秋请教如何表演登山涉水,各种身段要怎么做才好看。她深深懂得打破剧种、门派局限,取人所长,粤剧才能发扬光大。
解说:回国以后,红线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还隐姓埋名,上山下乡,深入生活,体验人物的真切情感。
著名粤剧编剧莫汝城:女姐真的是去当兵,为了演好一个军人,真的去当兵。滚爬摸打,实弹射击。女姐后来说,打步枪,震到她耳朵都要聋了。但是后来步枪,女姐说步枪我始终打不好,没办法。因为刘琴是神枪手,至少会打枪,不可以打不好。后来女姐说,手枪她可以打到9环。
解说:为了塑造完美的艺术,红线女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周围合作的人,也要求甚高。
著名粤剧编剧秦中英:红线女演什么,都是粤剧。我每写成一个剧本给她,她除了自己细心去看之外呢,她给很多位大学教授,中大的有,华师大的有,各大学拿去看,那这样就很要命了啊,因为这些大学教授,他每人一辈子只学一样东西,历史的教授他在历史的角度要求你,语文的教授他在语言文字上要求你,但是我呢,我要学齐这么多。所以对我压力非常大。开始的时候我有点,感觉很烦躁。你不应该对我这样。戏又不是写给大学教授看的,写给观众看而已嘛,为什么要这么严格,一个字一个字,经常三更半夜,睡觉了,女姐一个电话打来,这个字不大妥啊。
马鼎盛:上世纪50年代,广东粤剧团因为马师曾、红线女的加入,很快发展成闻名全国的大剧种,一部《搜书院》轰动全国,由田汉参加编剧的《关汉卿》更奠定粤剧的地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高度评价红线女的表演艺术说:“表面上好象没有一个身段,其实处处有身段,时时有‘脆头’”,达到“化有形为无形”。
周总理把粤剧比作南国红豆。60年代周恩来看完粤剧《山乡风云》演出后,称赞红线女说,没想到她一个弱女子,竟能把革命女英雄演得这样成功。
红线女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还扮演四大美人,把妙龄女子的神态演绎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在她演过的几十部粤剧中,无论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是宫廷贵人,青楼妓女,都形象鲜明,动人心弦。
文革中面对辱骂 红线女仍利用一切机会练习粤剧
马鼎盛:正当红线女在粤剧表演生涯处于全盛时期,文化大革命浩劫席卷而来。各级党政领导被打成“走资派”,“走资派”重视的名演员自然是“牛鬼蛇神黑线女”,北京红卫兵把“打倒红线女”的大字报糊上家门。在那个红彤彤的狂热年代,红线女年逾古稀的老母亲也难逃劫难。广东粤剧院造反派介绍一批批外地革命小将上门,砸烂枪光之后,老太太罚跪挨打还被火柴烧。
红线女被赶下粤剧舞台,押送到粤北的三德农场。改造也罢,只是住在劳改犯的房子里,让红线女百感交集。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和肯定,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怎么一夜间就变成反动权威呢?在生死关头,唯有粤剧,让红线女心灵安静,希望长存。在劳动改造的日子里,红线女坚持每天练声练功,平时心里默默地唱,喂鸡的时候练习台步,趁电闪雷鸣的时候高声练声。粤剧表演艺术的路,她在磨难中走得更加坚定。
解说:那时候的红线女,面对辱骂和艰苦,一笑置之。她努力干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练习粤剧。
红线女:那个时候每次开会,都要唱歌的。我们不能唱。我们是站在最后面的,不能唱,我内心唱。大合唱,我也唱。但是养鸡的时候,我就唱啦。没有人看见我,我就走台步啊,圆场啊,我练功。因为我觉得,我还可以演戏的,所以那些红卫兵来跟我谈什么,我说毛主席知道我,周总理知道我,我没有异心。都知道我,我又不是反党,又不是反革命。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我自己感到我肯定以后还会演戏的,所以我就练声啊,你不练声以后演戏怎么办啊。所以我还很乐观。我一点,我没哭。
解说:13年后,当红线女神采奕奕地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在所有受迫害的艺术家中,她的状态和神韵,恢复得最快最好的,功力丝毫不减当年。
如今83岁高龄的红线女成了粤剧界的中坚力量
马鼎盛:上一代人经历过许多磨难,他们因此更懂得珍惜生活,红线女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激扬粤剧梦想。开放改革后中国大陆开始“电视热”、“计算机热”和“手机热”,娱乐走向多样化,单一的听戏看戏无法满足要求,许多粤剧人也转向电影电视了。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红线女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红线女专场”,出现“红腔润脆动京华,三日绕梁入万家”的盛况。
红线女:我们去朝鲜的时候,那个时候朝鲜很不好,生活,整个国情也不好,但是金日成同志他特别向总理提出来,因为看了《关汉卿》,特别喜欢我们《关汉卿》这个戏,他要求说带《关汉卿》去朝鲜演出。他们朝鲜的那个人啊,不吃猪肉,用来招待我们。
解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红线女,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广州市政府投资兴建红线女艺术中心。
戏剧评论家谢彬筹:我写过一篇文章,我那个文章的题目就是六个字,课室,殿堂,绿洲,那么这六个字就代表了我这十年来在红老师身边,在红线女艺术中心,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解说:1990年,红线女拍摄完成最后一部电影《李香君》,并没有急流勇退,而是开始了幕后创作。她以策划、导演和艺术总监的身份,参与创作《春到梨园》、《西关女人》等多部粤剧。融合钢琴、交响乐等元素,红线女不断突破自身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14年高考作文最新社会生活素材:两会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下一篇文章: 2014年高考作文最新社会生活素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