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经典文学名著欣赏和经典哲学思想考察之类的人文课程一直是美国大一学生的必修课。但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经典名著逐渐被人冷落。
如今,在美国大学必修课题材和课程协会的倡导下,65所大学联合起来使被冷落多年的经典名著重回美国大学。据了解,这些重返大学的经典包括:宗教经典《圣经·创世纪》、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柏拉图的《游叙弗伦篇》、印度古代经典《薄伽梵歌》、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等。
同时,走进美国大学校园的名著还有美国近代废奴运动领导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美国奴隶道格拉斯生平自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美国开国要典《独立宣言》以及《共产党宣言》等。
教育界人士认为,经典名著回归大学,不仅仅反映了美国教育思想的变化,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它是几十年来美国思想理念演变的结果。经典名著回归大学课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
17、李开复给家长的信
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的家长,最重要的不是你认可多少我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话。如果这封信能够促使一些家长问问你们的孩子心里的话,彼此沟通理解,甚至成为“朋友”,那么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就达到了。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孩子的优点。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事先讲好的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收到启发的作用。另外,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的机会,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负面的例子。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
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长本身就很迷茫。比如诚信、正义等等,因为现实生活中坚持这些往往会吃亏,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后也慢慢放弃了这些。所以,我要提醒中国的家长,眼光要放长远,中国已经走向国际的舞台,要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不要做负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父母多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在孩子碰到困惑时,给以建议,多和他们沟通,而不是强加给孩子某种愿望.
中国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有些父母甚至帮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进入社会后,孩子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他们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我提出“五要”和“五不要”:
“五要”:(1)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做。(2)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3)要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多指导,少批评。不要事事指使孩子。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理解自己负责的重要性。(4)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5)要信任孩子。
“五不要”:(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2)不要惩罚失败,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3)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4)生活上不要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5)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自信心是孩子的潜力的“放大镜”。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里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相对来说,一个积极夸奖、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
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我曾和女儿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最好多做肯定性评价:“我相信你做得到的”、“你做得真出色”。
18、99.9%还不够好
为什么我们工作时要100%地投入?你也许会问,99.9%还不够好吗?下面我要告诉你千分之一的误差会造成什么后果。假设大家工作时99.9%地投入,那么:
每小时将有1.6万件邮件在邮寄途中丢失;
每小时会有2.2万张支票被存入错误的银行账户;
芝加哥国际机场,每天会有两架飞机无法安全着陆;
每天将有50个新生儿因身份被搞混,而被交给错误的父母;
医院里每星期会有500例错误手术;
药剂师每年将给2万个病人开错药;
你的心脏每年会停止跳动3.2万次。
19、祈求的手
15世纪,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18个孩子。光是为了糊口,当金匠的父亲丢勒几乎每天都要干上18个小时。尽管家境如此困苦,但丢勒家年长的两兄弟都梦想当艺术家。不过他们很清楚,父亲在经济上绝无能力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送到纽伦堡的艺术学院去学习。
经过夜晚床头无数次的私议之后,他们最后议定掷硬币——输者要到附近的矿井下矿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给到纽伦堡上学的兄弟;而胜者则在纽伦堡就学四年,然后用他出卖的作品收入支持他的兄弟上学。结果,阿尔勃勒喜特赢了,于是他离家到纽伦堡上学。阿尔勃勒喜特很快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铜版画、木刻、油画远远超过了他的教授的成就。到毕业的时候,他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
当年轻的画家回到村子时,全家人在草坪上祝贺他衣锦还乡。“现在,艾伯特,应该倒过来了。你可以去纽伦堡实现你的梦,而我应该照顾你了。”阿尔勃勒喜特以这句话结束他的祝酒词。而餐桌另一端的艾伯特坐在那里,泪水从他苍白的脸颊流下,他连连摇头呜咽着再三重复:“不……不……不……”艾伯特把手举到额前,柔声地说:“不,兄弟。这对我来说已经太迟了。看一看四年的矿工生活使我的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吧!每根指骨都至少遭到一次骨折,而且近来我的右手被关节炎折磨得甚至不能握住酒杯来回敬你的祝词,更不要说在羊皮纸或者画布上画出精致的线条了……”
为了报答艾伯特所做的牺牲,阿尔勃勒喜特苦心画下了他兄弟那双饱经磨难的手:细细的手指伸向天空——那幅爱的贡品、闻名世界的杰作《祈求的手》。当你看见这幅动人的作品时,它会提醒你,没有人——永远也不会有人能独自取得成功。
20、不喂孩子吃饭
在瑞士进修期间,我的邻居是从中国某大城市来的一对研究生夫妇。他们有个一岁的宝宝,名叫凯凯。两口子30多岁了,一天到晚追着儿子喂吃喂喝的。
孩子的妈妈要上学,只好把宝贝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凯凯在幼儿园里经历了这样的故事:
孩子们该吃饭了。阿姨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孩子用手抓着吃。凯凯就站着,看看这儿,看看那儿。阿姨让他坐在小凳子上,用手比划着要他自己吃。可是凯凯不会抓着吃,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洋阿姨只是比划,启发孩子吃饭,始终不喂他。吃饭时间结束,小凯凯没吃的饭菜就被收拾走了。
后来,洋阿姨告诉凯凯妈妈,瑞士人是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孩子若是饿了,他自己就会吃的。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凯凯妈妈还是很赞成瑞士的某些教育方式,“孩子有孩子的自由,比如有的孩子不睡午觉,阿姨就让不睡觉的孩子到别的房间去玩,但不能干扰休息的小朋友,这是自由的限度。瑞士阿姨不过于强调纪律,她们引导孩子独立自由地玩耍,而不过多地限制和控制孩子们的行为。”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备考推荐阅读最经典的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八
下一篇文章: 备考推荐阅读最经典的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