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的10余万小学生在绿领巾的节日这天戴上了绿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儿童团员。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绿领巾、粉领巾等“变色红领巾”被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叫停,绿领巾也由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此次,绿领巾在西安这所小学“重出江湖”,引发的效果估计是校方事先未曾想到过的。需要分析的是校方的初衷,如果是把绿领巾当做是区别差生的标志,那么,此举显然是学校领导教育理念出了问题,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是想学习上海的经验,激励学生的上进之心,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也只能说是好心办了坏事,创新的路走歪了。
毕竟,当年上海绿领巾作为全市推广的一项标志,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大家都知道绿领巾是少年先锋队预备队的意思,小学生们戴着它,心中充满骄傲和期盼。而在如今,一所学校自己想了个新概念,就把学生划分成红领巾和绿领巾两类,红领巾的意义无需多言,绿领巾的意味相较之下也就不言自明,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只能是落后和差生的代名词。学生们戴着它上学,自尊心难免会受到伤害。
这件事再次证明,教育无小事,学校和老师身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一举一动都需要深思熟虑。好的教育创新之举,应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实现春风化雨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绿领巾是教育功利化的一角
何苇杭
在这个功利化魅影无孔不入的年代,“除非有信仰、希望、爱心的滋润,否则教育是不可能兴盛的”。
对很多人而言,红领巾是温暖的儿时记忆。但对于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约半数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别人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是另一种意味,自己戴着的绿领巾,留下了迥然不同的童年记忆。
在校方的解释中,绿领巾是一种励志教育探索,让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戴绿领巾,意在激励其上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尽管校方极言红绿领巾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差学生,也并非歧视,但这种“戴绿争红”的制度设计,本身就预设了这样的等级化语境——戴红者佳,戴绿者次。
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说发挥了“知耻而后勇”的预期效果,反而可能泄了气。戴红领巾的孩子说戴绿领巾的孩子学习不好,不少戴绿领巾孩子一出校门赶紧摘下领巾装进书包;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来接孩子一脸尴尬。这些都无不表明,从大人到小孩都将“红绿”对应着“好差”,绿领巾变成了差生标识,成了精神负担。可以想见,当戴绿领巾的孩子在人群中默默承受异样目光审视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正经受着怎样痛苦的鞭打。
用红领巾、绿领巾区分学生,连同其中蕴含的教育等级制,不是什么新鲜的“探索”。透视我们的教育现状,类似现象无处不在。学校有重点校、普通校,班级有重点班、普通班,学生则有特优生、良好生、普通生、差等生,等级分明,壁垒森严,既是教育不公的表现,也是教育功利化在不同层面的投射。
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环环相扣的功利化目标指引着学生的成长方向:学习是为了考高分,考高分是为了上好学校,上大学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高收入……为了确保学生“不跑偏”,又设置种种压力与竞争机制,引导他们朝着所谓的成功境界冲刺。在小学一年级出现的绿领巾,不过是这一漫长过程中第一次举起的教鞭。在教育功利化思维主导下,单一、僵化、势利的评价标准层出不穷,无视孩子权利和自身感受的所谓教育实验和探索也不断问世。
古代先贤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直言:“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教育如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问题依然有待破解。生活在绿领巾阴影下的孩子也在提醒我们,在这个功利化魅影无孔不入的年代,“除非有信仰、希望、爱心的滋润,否则教育是不可能兴盛的”。
别让功利教育伤了孩子的心灵
张渔
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10月18日西部网)
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都曾戴过红领巾,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上年先锋队的标志,对于刚刚踏入学校的孩子来说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与向往。然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陕西西安的某小学,竟然突发奇想,搞出了一个惹人眼球的“绿领巾”。
“绿领巾”本身并不惹人憎恶,因为有不少城市都曾推出过“绿领巾”,他们在尚不到入队年龄的孩子中间试行“绿领巾”,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志。但这一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一出,便激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
为何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这般吸引眼球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该校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带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因而更加引人注目。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这是两个孩子在嬉闹,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显得很尴尬,这也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显得尴尬。虽然事发后学校一再出来澄清: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但是,“绿领巾”创意仍然很难摆脱“功利教育”的阴影。
在中国教育中成绩排名走遍天下的今天,看到绿领巾,我就不由自主的想到“功利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孩子都被贴上了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的标签。在一些学校只有成绩优秀才能评先进,才能评奖,就连笔者所在的大学也是一样。
学习成绩不好、表现差的学生戴上绿领巾,或者按照成绩将孩子分为差生、优生。这就在暗暗地告诉孩子:我是一个坏学生,学习不好,我长大后没出息。为什么孩子会这么想呢?因为绿领巾就是一个标签,它已经为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下了定语。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种贴标签的做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被戴上“绿领巾”的同学势必会自我刻上“差生”的烙印,根据孩子多具逆反心理的特点,这些被戴上“绿领巾”的差生很有可能破罐破摔,特别是“差生”成群的时候,更容易集体沉沦。这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更抹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儿童时期是每个人心理成长和品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在笔者看来,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习压力,更将功利化的吧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很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多关爱下我们的孩子、鼓励下我们的孩子、少点歧视、少贴点标签,别让功利教育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精典素材:人物——有关“父亲”作文
下一篇文章: 2012年最新作文素材:女童遭碾我们都可能是“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