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至5月全国火灾直接损失5.5亿 不含央视火灾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1至5月份,全国共发生火灾6.5万起(指统计月,不含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部分火灾,下同),死亡587人,受伤239人,直接财产损失5.5亿元(不含北京中央电视新址园区火灾,该起火灾的损失正在核定),与去年同期相比,起数下降8.5%,死亡人数下降26%,受伤人数下降17.6%,损失下降38.3%。
另外,1至5月份共发生放火案件1700起,死亡 75人,受伤28人,直接财产损失3240.6万元。
5、关于火的名言警句和格言谚语:
火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开来。(恩格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革命就象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杨靖宇)
美的心灵是严冬燃烧的火,给人以温暖。
火,在所有冻结的心里孵育。(罗曼·罗兰《爱与死的搏斗》)
【名家经典】
“火德”赋
毛志成
地球上没有火,是个死的地球,猿类也很难进化成人。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的:肉食和熟食是从猿变成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广义的火出现在地球上,既不会有人类也不会有人类文明的存在!因之世上的这文明、那文明,都与火文明息息相关。认识火、尊重火、运用火,是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意识之一。反之,就是野蛮和愚昧。
然而也正因为人不认识火、不尊重火,或错误地、不怀好意地使用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铺天盖地、触目惊心!古代将自然界中无端发生的火灾,如由雷击引发的火灾或某些东西的自然现象导致的火灾等统统称之为“天火”。而人为制造的火灾,总量比“天火”要多的多。人们将战争称为战火,如古代仅仅借用纵火手段来灭敌和现代使用炮弹、核武器来取胜,都是这样那样的火殃,都必然牵连出对人和物的严重摧毁。
秦汉时期项羽一赌气烧了阿房宫,火灾延续数月;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据说一下子烧了数十万兵士和难以统计的船只。此外,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乃至后来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致使十万人死亡,都可以称之为“恶火”,遭殃的都是人和人创造的财物。
人类文明的苏醒,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告别火在使用方式上的野蛮化,使之进入理性化和道德化。
遗憾的是至今许多人仍未达到这种悟性和品位。对火的使用,尽管强调了“现代化”、“技术化”,却因为一部分人道德素质的淡化和退化,以利益驱动为主要取向,致使人为的火灾频频不断,甚而与日俱增,且又规模越来越大。大片的森林烧了。大型的建筑物烧了或煤矿被瓦斯炸毁了,许多条活生生的生命也随之而去。深究原因,大多不是缘于天灾而是基于人祸。
火本来是十分宝贵的东西,是人世间的圣物之一。若是拜神,也要首先拜火德星君,以期赐福。
记得我小时候,村里就有一座火神庙。中国的火神到究竟指谁?有学问的人告诉我叫祝融氏,没学问的人称为火神娘娘。无论如何,拜一拜那样的庙我是虔诚的。在农业文明的时代,由于消防业务和工具的落后,一旦发生火灾,烧掉了庄稼或房屋就会使某村或某人倾家荡产。好在那个时候人们是团结的,心地也较善良。只要发现火灾,大家都会火速担水去扑灭火,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例外。包括两家互有仇恨的人,在别的事上可以发生争吵,甚而打斗,但一经发现对方的家里着了火,便本能的去救。这就是火德。
为什么人进入现代化之后,因火而导致的灾殃仍然很多?我认为虽然有一千条原因,但第一条就是“火德”的匮乏。
有的大森林着了火,追溯原因有时仅仅因为一个烟头。为什么在禁止烟火的地方有人偏偏不遵从此种禁令?这即是道德不达标。
某单位发生了火灾,一追原因,又大多相互推脱,不愿由自己承担责任。这就叫缺乏火德。
人们常说:“水火无情”,其实水火又是最有情的东西。水给了人类生命,火给了人类光明和温暖。但是我们对火却缺乏应有的感情,有的只是恐惧和冷淡。
当年我曾歌颂过水,写过“水德赋”。今天我要写另一文“火德赋”。识火、用火不仅是一种文明,尤是一种道德。什么是火德?简单的回答就是:切莫以火害民祸世,力求以火益人益己。特别是当代人日益化解天灾的时候,就尤其需要用更大的愿望和理性去正视人祸的危害性。而最大的人祸之一,就是人为制造或人为牵连出的火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出现,人们对火的使用技术都在大幅度提高。下至用打火机点燃香烟、用天然气生火煮饭,上至火力发电和对各种矿石的冶炼,都离不开火。越是如此,人们就应该更加明白:火的属性是双重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存。火既可以是吉祥之鸟,又可以是凶残之虎。为了使火给人类赐福,对火的驯化是万分重要的。不过,要想驯火,必须训人。而训人重于训德训智。在火面前,人之大德在于时时提醒自己不做有意无意的纵火犯。使用火时必须从益人、益事、益己出发,避免对火的滥用。而人之大智,第一位的就是对火患有高于一般人的警觉和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火灾大都不属于天灾而属于人祸,这就需要我们对火有更高明、更理性的认识。
诗曰:火之于人倍相亲,日日为伴益万民。但应虔心识火性,稍一粗疏大祸临!
(选自《中国消防网》2007-05-08)
【简评】
《火德赋》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议论性散文。这篇文章有三大亮点:
一、文章导入层层迂回,巧妙设伏。
作者从“火”与“文明息息相关”正面作用切入,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人不认识火、不尊重火,或错误地、不怀好意地使用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铺天盖地、触目惊心”的负面影响,接着列举中国历史上三次“恶火”,在前面迂回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人类文明的苏醒,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告别火在使用方式上的野蛮化,使之进入理性化和道德化。”千呼万唤,才触及现代人用火不当、“火德”缺乏的话题。层层迂回,比起开门见山,更有警策力量。
二、文章立意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它的主旨在于阐述“识火、用火不仅是一种文明,尤是一种道德。什么是火德?简单的回答就是:切莫以火害民祸世,力求以火益人益己。” “现代火灾大都不属于天灾而属于人祸,这就需要我们对火有更高明、更理性的认识。”
这比只谈火灾的浅层危害更进一层。在立意上,此文已经技高一筹。作者在行文时,既摆人为的火灾频繁的现象(与日俱增,且又规模越来越大),列举其危害(大片的森林烧了。大型的建筑物烧了或煤矿被瓦斯炸毁了,许多条活生生的生命也随之而去),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部分人道德素质的淡化和退化,以利益驱动为主要取向,致使人为的火灾频频不断),还指出了根治火灾的方法(要想驯火,必须训人。而训人重于训德训智),最后以诗句规劝。论证时既讲道理又摆事实,举例时,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注意了全面性,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文章显得大气、雄厚,富有气势。作者为阐明主旨,利用记忆力强的优势,旁征博引,列举大量与“火”有关的典型事例,使文章显得大气、雄厚,富有气势。开头名言结尾诗句的引用精当、毫无堆砌之感,又使文章具有散文和谐、流畅的整齐美特点。显示出作者较深厚的知识积淀。全篇文章如行云流水,自然通畅,这也是作者平时观察、记忆、积累的必然结果。
另外,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使得文章语言严密,无隙可击,不愧为大手笔。
【课堂习作】
火
长郡中学 0907班 陈思遐
让生命之火燃烧起来。
茫茫荒野,一望无际。当猿人走出森林,踏上征程时,他的心中是否茫然无措?前路漫漫,且不说有猛虎磨牙吮血,且不说有巨蛇贪婪的眼神,单是那寒风冰雨足以让他痛苦不堪。然而,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带来了生的希望。对,就是它,火!
火就是希望。人类有了火,便拥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力量。用火驱赶猛兽,用火抵御严寒,人类得以生存;用火开辟土地,营建家园,用火煮熟食物,告别难以下咽的生肉,人类有了火得以发展壮大。不然,怎会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高喊:“人,宇宙之灵长,万物之精华!”怎会有如此文明繁荣的地球?火,是人类的希望。
希望就是火。人生有了希望,便如同有了火的温暖,火的活力,火的气息。没有希望的人生就如一潭没有活力的冰水,冷冷冰冰,没有朝气,终日消沉,因为它没有火的存在。
是什么让司马迁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寻访古迹,搜集资料,还要忍受世俗的冷嘲热讽,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希望,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希望。
是什么让一个矿井工人深埋地下却竭尽全力,求得生存?是希望,是求生的希望,如同一把火,将生命的潜力发挥出来,将人的本能挖掘出来,历经数十天折磨,依然意志坚定,不放弃,不退缩。
是什么让钟南山面对“非典”肆虐的攻击依然沉着?是什么让白衣天使们勇往直前,直面“非典”?是希望,是坚信必胜的希望,才会在激流中,在荆棘丛中不断前行。
希望的魅力在于即使遭遇逆境,也能激起你内在的潜能。
希望的伟大在于即使身遭不幸,也能鼓起你前进的风帆。
希望的力量在于即使失败挫折当前,也能激励你不断向前。
希望就像烈火,点燃你的生命,让生命在燃烧中得以体现,在发光发热中展现真正的价值。
那么,请点起你的生命之火,让燃烧的火光照出真正的自我,照亮你前行的道路,让生命在创造真善美中得到永恒!
【简评】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极具抒情色彩的优秀议论性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起笔高呼:“让生命之火燃烧起来。”情感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运用描写解释“火带来了生的希望。”然后从“火就是希望”“希望就是火”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优美,语势奔放。然后列举司马迁写史记、矿工遇难脱险、钟南山“非典”等典型事例,再次深化论点。材料真实,贴近生活,令人确信。最后运用排比收束全文,写出对希望的真实感悟,再发呼吁:请点起你的生命之火,让生命在创造真善美中得到永恒!
文章一咏三叹,抒发了对火的深厚感情,也让读者对火有了一个真切的认知。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
【亮点】
情感真挚,激情洋溢;论据充足,贯穿古今;语言优美,语势奔放。文章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对火的赞美之情。
(高星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