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多题型作文要完成得好,一须把材料的要点掌握得准确,如描述"殊死搏斗"场面时,切不可忘了是在火车车厢里,而不是在什么开阔地带,切不可忘了是2与8之比;二须弄清题意的要求,如写议论文,重点在"无一人上去解围"和"将符亮托起,推给歹徒",而不在符亮兄弟勇斗歹徒,否则就会走题,议论不当。
自拟型。提供材料或提供取材范围,习作者根据材料自己确立中心思想,自己拟定作文题。这类题型给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有相当的自由度。如:1993年广东等考区高考作文大作文部分就采取这种题型。提供的材料是这样的:
夏天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下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了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考生自拟的题目有:《梧桐树下》、《梧桐树下......》、《夏日夜话》、《生命力》、《梧桐树下的赞美》、《夏夜》、《看见树皮的感触》等等。不难看出,有的题目与提供的材料切合,有的范围太宽,失之于空泛,有的范围过窄,材料的丰富内涵难以得到充分的表露。自拟题目须充分把握材料的特点,弄清写作的要求。记叙文的题目一般可含蓄,、优美一些,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议论文题目可直接摆中心论点,可揭示论题,可限定议论范围,可采用疑问的语句;说明文拟题一般较为平实,多数为提出说明对象。不管怎样拟题,正确理解提供的材料是首要条件,材料读懂,就能立意准确,从而在新颖、深刻上下功夫。自拟题有时给正题,要求立副题;也有时给副题,要求立正题,不过,这种类型的自拟题,限制性已比较大了。
此外,还有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种种题型。如1979年高考作文就是改写文。要求细读《第二次考试》这篇文章,把它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原文对陈伊玲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现要求以陈伊玲为中心正面描写。这类改写文章,在材料的剪裁与组织上很有讲究。这是侧面描写改为正面描写,通常见的还有第一人称换第三人称,或第三人称换第一人称,乃至更换为第二人称的改写,以及顺叙、倒叙、插叙方面的改写等等。与扩写、缩写、续写比较,改写难度更大一点。
完成提供材料的作文,有几点须注意:
一是认真审读材料,审读要求。因为是为写而读,所以要读仔细,读深入,完整地理解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千万不能挂一漏万,不能以偏概全,如果是寓言,寓意一定要准确地把握。"要求"是命题者根据材料拟定的,往往对内容、写法、文体、字数等方面加以说明,须细读,不能遗漏。
二是根据材料深思,对材料进行消化。形象性的材料往往具有多义性,一定要理清要点,抓住材料的主旨,正确把握材料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概念性材料往往直接表明思想观点,不易引起误解。
三是运用材料。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立意、选材、构思。动笔时既要尊重材料,又不为材料所束缚,要能驾驭材料,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所用。
前两点是第三点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动笔就会走题,偏题,进入误区;前两点做到,不能驾驭材料,也难以写出有质量的好文章。三者具备,操作得法,就会取得好效果。
佳作借鉴
《虎门销烟》解说词
提供的材料与要求:
文化馆举办纪念鸦片战争一百五十周年的展览会,让你讲解《虎门销烟》这幅图片,并为你提供了一些有关资料,作为理解画面的参考。把你讲解时要说的话写下来,准备解说用。
要求:①注意运用说明、叙述、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②不得写成诗歌。③篇幅在500字左右。
参考资料:鸦片战争是指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由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引起的。鸦片是一种麻醉性毒品。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每年向中国偷运鸦片,一年曾多达3.5万多箱,美国和沙俄也向中国偷运鸦片,掠夺了中国财富,毒害了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强烈要求禁烟。于是,满清政府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命令外国商人交出鸦片,由于中国军民的共同斗争,英美等国商人交出鸦片共约230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经过20多天,鸦片全部销毁干净。虎门销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河南省一考生作文
这是一幅《虎门销烟》的历史图片。
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由于英国大量向中国偷运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面临银荒兵弱的严重局势,在举国上下强烈要求下,满清政府派为官清廉、具有爱国思想的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会同当地军民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人被迫缴出鸦片230多万斤。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鸦片。这幅图画表现的就是当时销烟的情景。
图上描绘的是一幅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壮烈景象。一个个怒不可遏的中国人,正在用一双双强劲有力的大乎,撬开木箱,将罪恶的鸦片掀入池中销毁。他们都义愤填膺。他们受尽了英国人的欺压,受尽了鸦片的坑害,尝尽了弱国弱民所受的凌辱。现在,林大人带领大家销烟,才能扬眉吐气,才能一展笑颜。你看,那腾空而起的滚滚烟雾,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性格,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吗?
左边,身着官服的林则徐毅然站立于烟雾迷漫之中,他的周围,有无数的官兵和群众。林则徐挥动巨手,从容地指挥着千军万马的销烟运动。透过滚滚的烟雾,或许他已看到了倍受鸦片之苦的中国人的觉醒和奋起;或许他已看到了英美帝国主义者的纸老虎的原形......
林则徐的背后,是一群振臂高呼的中国人。他们高举的臂膀,托起的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呼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愤怒,托起的是中国人的自信,托起的是中国人对自由富强的渴望......
画面的远处,一座座大炮严阵以待,一艘艘战舰整装待发。那炮口,那水勇,都会随时代表祖国尊严,歼灭一切来犯之敌。
整个画面,再现了虎门销烟这一历史壮举,为人们留下极其珍贵的镜头。她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她使我们铭记中国曾有的耻辱,铭记中国人民英勇的反抗精神,鼓舞我们以加倍的力量,为现在中国的富强而奋斗。
这篇材料性作文是初中一名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时当场写的。它充分理解与运用了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写得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符合"解说词"的要求。
首先,对文字资料掌握得准确。销烟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以及意义,掌握得清清楚楚。写作时运用这个材料没发生半点差错。
其次,认真审阅图片,对图片的整体、局部、细部,中心人物、群体形象,画外事物均作了细致的思考,故而描写时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第三,在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解说词"的要求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解说词"是说给观众听的,有几个特点须具备:1.内容须紧紧扣住画面,不可任意修改画面;2.说明要具体,不可空洞;3.语言要形象、生动、可接受性强,不可干瘪无味。这篇应考作文做到紧紧扣住画面解说,有"点"的介绍--事件的中心人物林则徐,有"面"上的勾勒--群体形象的叙说,画面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文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说明画面的同时,运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使画面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在眼前。描绘不是任意夸张,而是在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文章下笔点题,然后简括介绍画面中事情发生的背景,再具体描述画面内容,最后揭示这幅图片的深远意义,层次井然,结构紧凑。当堂作文能写到如此水平,实在不易。
个别句子可略作更动。如"他们呼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愤怒"挪到"是一群振臂高呼的中国人"后面,这样下面一句的三个"托起"连续说,就顺畅得多,有气势得多。顺便说一句,如何具体销烟,可参看《林文忠公政书》。销烟是挖池装烟土,投以生石灰煮化,开涵洞,随波送出大洋。
梧桐树下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父亲和他的儿子、女儿在树下乘凉。夜风轻拂,三人默默无言,都深味着这醉人的夜风和风中那梧桐树叶的微香。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掉到女儿的脚边;露出鲜嫩新皮的地方在月色下倍觉美丽。
女儿拾起老树皮,一丝微笑掠上她的嘴角,她禁不住发出一串赞叹:"树长高了,老树皮为了不阻碍树的生长,甘愿自我剥落,让新树皮接替自己,这是何等高尚啊!‘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老树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爸爸,您看,社会上不少老同志为适应改革开放,纷纷退居;线,让年青一辈顶上,这不正是老树皮精神的体现吗?我真希望具有老树皮精神的人多一些。"
儿子此时却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老树皮剥落了,新皮就要担负起保卫树干的重担,这正像我们青年一代,要担负起改革开放,建设祖国的重担,我真希望青年们都能当好新树皮。"他激昂的话语在夜里格外响亮。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在新老交替中不断进步。只要老的敢于离开,新的敢于接班,那么不但树能成参天之木,就连国家也能雄踞世上了。"
三人站在树下,望着老树皮和新树皮,久久不能平静。三人的思绪已随风飘去,他们想到了以后高大的梧桐树,以后强盛的祖国,还有更多,更多......
这是1993年广东考区一名考生参加高考写的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在自拟型中已引述。
这是一篇得满分的作文。材料审得十分细致,掌握得十分准确。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充分运用,涓滴不漏。
立意的深刻在于准确地把握了材料的内涵,从树皮的新旧更换联想到国家发展中的新旧交替问题,揭示了只有很好地实现新旧交替,国家才能"雄踞世上"的道理。
人物语言入情入理,由自然界的树推及社会上的人,不仅落实了"一串",而且三个人各有角度,各有重点,对话筒炼,气氛自然。
环境描疏疏几笔,已有气氛。
引文"落红岂是无情物"的"岂"应是"不"。清文学家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
习作评说
中国人必须有自信心
同学们:
1985年,上海某单位派遣了一个考察团,浩浩荡荡奔赴法国,其重要使命,则是考察法国的豆腐生产。难道他们不知道豆腐--以大豆为原料的豆腐,乃是中国的国粹?无独有偶,次年五月,就在我们的"豆腐考察团"万里迢迢取回"豆腐制作真经"的那个塞纳河畔,法国同样派出了一个考察团来到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其中一项重要任务,竟然是考察具有1700多年制作历史的中国豆腐!
玩笑,一个沉痛的玩笑!
这就是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如同瘟疫般流行的民族自悲心态。各位只要稍微关注一下你的周围,就不难发现:崇洋之风盛行到何等可悲的地步--分明是地道的中国产品,却硬要在广告上打出外国旗号,国产的发胶起了"洋名",连国产的香烟、香皂,也争先恐后地竞装"洋相"。而当一些"假洋鬼子"的真面目被戳穿时,便会有人神秘地启发你,"这是中外合资产品!"多么可笑的免费"洋"广告!难道中国人就那么低能?难道中国人就没有自信心吗?不!请看:仅用世界7%的耕地却解决了世界20%的人口的吃饭问题,由此而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的,是谁?是中国人;在短暂的发展中,一举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而今,又以"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而把中国的国际信誉推向宇宙太空的又是谁?还是中国人......
大量雄辩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不但有骄傲的昨天,更有自豪的今天;中国不但可以面无愧色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也有能力,有信心,为全人类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正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所说:美国对中国,将要没有什么国际秘密了,因为在美国,每一个国防科学要害部门,都有中国人。美国人甚至说:没有中国教授的医院,不成为第一流的医院;没有中国教授的大学,不成为第一流的大学。
世界银行在1989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已超过亚洲"四小龙",高达11%,雄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这种增长率如果继续保持下去,中国将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
应当承认,目前,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比较落后,看起来似乎可悲,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落后者毕竟还有赶上去的机会和可能。只有丧失自尊心、自信心,才是最可悲的!中国人如果没有自信心,就会丧失国格,贫穷落后!正像1840年当道光皇帝为用指南针为十三陵测得一块风水宝地而大放火药鞭炮时,英国人却顺着指南针指引的方向,把炮舰开到了太平洋西岸,并且用火药填装的炮弹轰开了中国大门!屈辱的历史责令我们中国人,不但要有所发明,更应该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才崛起于新世纪之初,才浴血于奢刀之下,才推翻三座大山,才高举起改革之旗,才奋扬国威于世界!
同学们!
请看看我们头顶上的月亮吧!她曾给中国和世界的昨天留下了光辉,也给中国和世界的今天增添了风采!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永远高悬这一轮明月,那么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定会百倍地增强! 当然,我们不能只作一名袖手旁观的赏月者,11亿炎黄子孙就是11亿颗闪亮的星星,只有众星捧月,中国这一轮皎洁的圆月才会更加壮美,美照人寰!
谢谢!
这是海南省海口一中初三学生王海京的演讲稿。
演讲、演讲,就要"讲"。人们往往以为只要有口才一定会讲得好,以为演讲只是练口才,这其实是误解。思想贫乏,内容空洞,口才再好,也打动不了听众。好的演讲能使听众动容、动心,听时津津有味,听后常起作用。这就要求演讲有充实的内容,独特的见解,有说服力,感染力。因此,好的演讲稿是演讲得以精彩的必备条件。
《中国人必须有自信心》这篇演讲稿针对当前不少人的崇洋心理、自悲心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可悲的不在落后,落后毕竟有赶上去的机会和可能,而丧失自尊心、自信心,才是最可悲的;中国人必须百倍地增强自信心。一名青年学生能斩钉截铁地表明这样的观点,令人欣慰。
演讲,抓住观众至为重要,尤其是开篇,有惊人之笔,就能使听众急于想听下去。这篇演讲稿以超乎常人之情的事实开笔,牢牢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明明豆腐是中国的国粹,为什么偏偏有人要万里迢迢赴塞纳河畔去取回"豆腐制作真经"?是什么思想在作怪?听众想了解个究竟。
起笔精彩,是演讲能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演讲的质量归根到底在于见解精辟,论述问题有理有据,语言生动流畅,有气势。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听众,在听众心中引起共鸣。这篇演讲稿尽管是习作,但能基本达到上述要求。它摆了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中国"更有自豪的今天","自悲"、"崇洋"不应该,不足取;说理时尊重事实,承认目前我们在很多方面还落后,但既不可悲,也不可怕,关键在于有自信心,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结尾饱含激情,以形象的语言振臂高呼,激励斗志。
演讲须情真理真,只有先以理服自己,才能以理服别人,只有自己饱含真情,才能以自己的情激发别人的情。真情、至理又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因此遣词造句要反复斟酌,要善于用短句,善于用多种句式,注意用多种修辞手法,以收到感动人、说服人的效果。这篇讲演稿情真,道理说得比较清楚,语言也比较流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行云流水,精彩纷呈——锤炼语言
下一篇文章: 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不厌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