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年高考作文题,留给人们思索的一个“实惠”话题是—————如何在作文表达的一小时中,体现出自己的最好水平?笔者认为,考生应该在考场上力求做到以下四点。
确立最佳“制高点”
不论是命题或材料、话题或读感这四类文章形式,都要运用“排除法”,把中心主旨确立在最佳基点上。比如有这样一段材料—————牙买加百米女选手奥迪,从12岁起投入了短跑训练,到32岁时仅得到多次银牌奖章。因此在德国斯图加特世锦赛上,冀希荣获金牌,以图完美退役。然而鉴于心理压力过重,首次抢跑,至前方75米处被终点裁判叫回。第二次起跑为第七名出发,最后竟以末名泪洒田径场。
—————一般学子,只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构思层面上去审视立意:如“战斗不息,拼搏不已”,“调整心态,轻装上阵”。但笔者认为,“永不言败,在永恒的挫折中锤炼人生、激励斗志”才是最正确的意蕴。正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言:“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难道个人的成长、民族的繁荣、国家的进步不是在失败的积淀中,才迈出小小的一步吗?
采撷最新的“闪光点”
笔者曾设计这样一道试题—————阿联酋原来是个沙漠国家,可现在已完全不同了。然而,不少早已习惯了现代绿色文明生活的阿联酋居民,又开始怀念过去的沙漠风貌。“沙漠风情一日游”成为时髦的享受。—————有一位学子确立为《进步·消逝·发展》的标题,全文有12段,其中第9自然段这样写道:
传说,巴拉圭有一支印第安部落。他们世世代代安居在丛林之中,过着原始狩猎的生活。政府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该部落后来终于搬出了丛林。他们很快地学会了先进的劳动方式,他们的子弟也得到了先进的文化教育,政府还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所有这些现代的物质文明的恩施,他们都十分乐意地接受了。与此同时,该部落也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贴近自然的生活经验,传授给了当地的巴拉圭人民。当然,部落居民还是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要求,希望政府允许他们每年有一两个月回归丛林“度假”。最后,他们的希望成为现实。
应该说,小作者的这段文字选材贴切、内涵丰富。印第安部落渴望“丛林度假”,这与阿联酋居民歆享“沙漠风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作文素材选取做到“既吻合、又深化”的内在交融,会使文章容量开阔、意蕴升华!
吐露最真“情愫点”
写文如何做到“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呢?这里让我选用建平中学王镫令老师在《我的母亲》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加以说明。
六岁时学写“镫”字煞费苦心,老挨父亲的打。还好有母亲在耐心教我,她把一页练习纸裁成8个方块,每天手把手写8个“镫”字。就这样连写了一百二十五天,竟有一千个“镫”字。在这以后,父亲夸我写的“镫”字很漂亮时,母亲这时却拿出保存的一千张“镫”字,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习要肯下功夫,镫令儿,你懂吗?”我望着厚厚的一叠“镫”字,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妈妈啊,我懂了。”
这段语言,聚焦母亲教化言行的细节,重温人间最暖人、最纯洁和最无私的亲情,以情动人、以情诲人,使文章拥有了浓重笃厚的情感魅力!
构建最巧“章法点”
大凡阅读过2003届考生一类卷考场佳作《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人,无不赞叹该文的段落层次、章法布局精致巧妙,笔者简析如下:
首段,小作者提出“在文学的海洋、丹青的园林、音乐的殿堂,‘杂’又何尝不撑起一片绚烂的天空”这个中心观点句;结尾处,又用“文学、艺术、音乐,离不开‘杂’”来做到前后应对;而文章的第2、4、6三个自然段,分别是层启句,运用排比分列的句式,言简意赅地造就自然过渡(具体而言,即2.“杂”的呈现构造起了文学之海的波澜壮阔;4.“杂”同时营造着丹青之园的姹紫嫣红;6.“杂”还同时为音乐殿堂铸造了它的辉煌璀璨);紧接着用第3、5、7三个主体骨干段,分别详议“文学、丹青、音乐”的多元丰富、纷繁鲜艳之“杂”。记得阅卷老师对该文的精当点评是:“作者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名句统领全文,恰到好处点出了‘杂’在文学、艺术、音乐领域中的魅力,层次清晰,文字比较流畅。”看来,章法有序、结构缜密,能导致文章紧紧环扣、文句密密相连,让人读后会产生一气呵成、畅然自如的快感!
应届高三毕业班的学子们,你们在这“四点”上准备得怎么样了?
上一篇文章: 八大妙招——帮你减少高考压力
下一篇文章: 往届师生经验谈:高考冲刺阶段还能提高多少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