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境,到底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自古莫衷一是。
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巨鹿之战中项羽迎难而上,以少胜多,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自知力不如人做出退让,保存实力,最终成就三足鼎立之势。实际上,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是用兵的上策。
由此看来,遇到困境,确实应该勇敢地去面对;但有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知难而退,不应无谓地冒进。因此,面对困境,学会仔细地审视研判,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取得成功。要对“迎难而上”与“知难而退”进行合理辩证的分析,不可偏执一方。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既要有进取的勇气,也要有退守的智慧。可用对比式论证结构,先用引证法论述知难而进者,敢于向困难宣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一种勇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再用类比法论述知难而退者,并非总是弱者,人常说水往低处流,那并非退缩,而是在积蓄力量。最后总结分析,强者会在暴风雨中得到证明,智慧会在以退为进中闪光。面对困境和挑战,理性分析选择,智慧地进退方能取得成功。
参考立意:
1.理性面对困境,进可攻退可守。
2.挑战面前可进退自如
3.既要有进取的勇气,也要有退守的智慧。
4.审时度势,智慧而行。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物皆有惯性,万事也可以说皆有惯性。惯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物体的质量小,惯性就小。惯性永不消失,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却不能改变惯性;物体的质量不发生改变,惯性就不会改变,要改变惯性,就必须改变物体本身。如今,惯性又被用以表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思维方式……
以上材料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首先审读材料,第一句话由物和事引出话题——惯性,说明惯性范围之广;第二句话追本溯源,凸显“惯性”的物理属性,强调“惯性”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句话进一步强调惯性具有永恒性,惯性不可以消除;惯性的存在、改变与物体本身相关,想要改变惯性需着眼于改变内在因素,也即物体本身。最后一句将思考范围由物理属性层面引向更宏大的领域,引导学生从个体思维、社会生活、民族特性、国家历史等角度去思考谈论这一问题。
从个体角度而言,“惯性”可以指“惯性思维”,如:当今社会,信息冗杂,人们容易自鸣得意于固有经验,陷入“信息茧房”的尴尬境地而不自知,唯有审时度势,提升自我理性辨析的能力,才有可能改变因思维惯性而遭遇的怠惰处境。从社会生活角度而言,“惯性”可以指“固有的生活模式”,如:生活的惯性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习惯于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看似单调,实则烟火气十足,惯性让我们保持平和冲淡的心态,享受修篱种菊的烟火人生。从国家、民族角度而言,“惯性”可以指“历史的包袱,旧有的观念”,如:鲁迅选择改造国民性,李大钊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在力求从内部改变旧有的“惯性”观念,实现民族富强。
写作时注意,“惯性”一词没有褒贬之分,它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固有思维、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在界定概念时学生需要注意不受惯性思维影响,没给“惯性”下定义,就直接批判“惯性”或打破“惯性”。好的“惯性”要保持,不要改变,坏的“惯性”要改变。除了分清楚“惯性”的好坏之外,还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减少坏的惯性的束缚,突出个人的改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样的观点。整体上建议采取层进式结构,由生活中的感悟到个人成长再到国家发展,写出深度。
参考立意:
1.打破惯性舒适圈,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2.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9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