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辅导:“引议联结 循序渐进”新闻时评类材料作文
技法获取
这是按照“引——议——联——结”思路写就的时评文,如何写好新闻时评类材料作文,本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引”须简洁。
文章第一段为“引”——引析材料,形成论点。作者先以一句话概述两则新闻事件,再以“‘惩戒’和‘伤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句作评议,以“不能混为一谈”表明态度,提出中心论点。有事件概述,有简要评议,有中心论点,“引—评—立”,步骤齐全,全段两句话,105个字,要言不烦。
二、“议”有深度。
文章第二、三两段为“议”——回议新闻事件,阐述论点。第二段阐述将“惩戒”和“体罚”混为一谈的实质,指出把“惩戒”和“伤害”混为一谈客观上是对教育惩戒的“污名化”;第三段阐述教育惩戒和说服教育的关系,着重指出,没有惩戒的教育,人心无以生畏,不是完整的教育。第二段给“混为一谈”定性质,第三段阐述教育惩戒的意义,两段议论就事说理,透过现象看本质,颇有深度。
回议新闻事件是时评文最为重要的内容,本文二三两段是从“定性质”和“谈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回议”的。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回议”,如:论是非,即对事件的是非优劣进行分析评判,指出事件或人物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或是错在什么地方;说危害,即分析事件会有对社会哪些的危害,会产生怎样消极的后果;挖根源,即从社会、历史、心理等方面探寻事件产生的原因,为时代号脉,为社会把诊;等等。
三、“联”有高度。
第四五两段为“联”——联系扩展,例析议论。这一部分是联系实际说道理,是回评的拓展和延伸。本文第四段联想教育现状,分析教师对少数学生不敢管、不敢问的社会原因,指出根源之一在于“某些偏执观念得以流行并成为一种评价标准”;第五段联系校园暴力,分析把个体的普遍权利和必要的教育惩戒对立起来的危害。这两段议论,既紧扣新闻事件,又超越新闻事件本身,作者站在时代前沿,联系当前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居高临下地予以评议,高屋建瓴,颇有“指点江山”的气势。
四、“结”须扣题。
文章第六段为“结”——回扣材料,升华总结。这一段先以“青岛提出的教育惩戒” 回扣开头的新闻事件,再以“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提出来”,“体现了一种教育担当”升华总结,最后以什么“才是对学生真正的伤害”回扣中心论点和标题。全文扣题紧密,纲举目张,既展得开,又收得拢,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时评典范
别把“惩戒”和“伤害”混为一谈
几天前,网曝陕西一小学生未完成作业,遭班主任撕裂耳朵,这很容易让人把它和另一条新闻联系起来:青岛市制定《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赋予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权。“惩戒”和“伤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应当明确,撕裂学生耳朵根本不是什么教育惩戒,而是教师伤害学生的反教育行为,是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允许的。有媒体提醒,教育惩戒不等于可以体罚学生。提醒当然有必要,但如果以此类恶劣个案作为否定教育惩戒的反面例证,那就等于把“惩戒”和“伤害”混为一谈,客观上是对教育惩戒的“污名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需要说服,也需要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真理道义的敬畏之心。不作说服教育,人心无以生“敬”,没有批评惩戒,则人心无以生“畏”。必要的惩戒,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但今天却成了需要讨论的话题,真是耐人寻味。就算是当下欧美现代教育中,学校和教师也保有适当的惩戒权。比如在英国,教师可以像中国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给学生来个打手心,教育惩戒何以在咱们这里有了敏感性呢?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教师之所以对少数学生不敢管、不敢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偏执观念得以流行并成为一种评价标准,不断影响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来,使教育的舆论环境严苛有余,宽容和理解不足,这使得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成为教育者不愿为、不敢为的事情。比如一些媒体常常把权利意识强调到极致,对任何学校教育的手段和过程,都放到极端权利的天平上来衡量,对复杂教育过程的简单裁判,压缩着学校和教师正常的教育空间,连对学生的必要批评都让人顾虑重重。
任何人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都应保护和尊重,但把个体的普遍权利和必要的教育惩戒对立起来,那权利意识就成了脱离学生成长实际的绝对“正确”,以这种凌空蹈虚的虚妄标准来评价教育过程,最终影响的只能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来,校园暴力问题突出,缺少惩戒教育无疑是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有完备的教育惩戒体系,孩子们表现出的任何非社会性行为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也许校园暴力就不会这么普遍和严重。在教育评价中滥用西方的权利观念审视教育,这是缺少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表现。没有这点自信,还能有自信的教育吗?
青岛提出的教育惩戒,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提出来的,体现了一种教育担当。作为地方规章,其探索和尝试值得鼓励,也值得期待。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身心能够健康成长才是最大的权利,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权利,才是对学生真正的伤害
(选自《中国教育报》,略有改动)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辅导:“引议联结 步步为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2021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