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包装(上集)
语言之美
提高作文颜值
引用诗词名句依然是“增分点”
1.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高考优秀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
【借鉴点】引用名言+分析论证。首先根据论点的需要,引用恰当的名人名言或古诗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同时搭建起引文与论点之间的桥梁,彰显深度。
2.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和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高考优秀作文《蝶失》)
【借鉴点】精选恰如其分的引言,之后再选择历史人物,用他们的经历来印证引言,使得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水乳交融,更有利地突出中心论点。
雕琢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溶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甲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的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高考优秀作文《薄暮依然炒米香》)
【借鉴点】
全方位刻画人物。写记叙文,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从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等各方面去刻画人物,使笔下的人物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比如选段就着力描写了炒米匠娴熟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以及神态,让读者仿佛亲眼观看了他爆炒米的过程。
细化环境描写,助力作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容小觑,但确是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细节。汪曾祺说:“气氛即人物。”选段调动视觉与听觉,“描写火苗炙燃的嗞嗞声”以及“脆脆的香气”,渲染了爆炒米时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写出了炒米匠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接地气,摒弃过古人的“复活节”
4.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迅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排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高考优秀作文《蝶失》)
【借鉴点】开拓“海外市场”。数据显示,一部分考生已经将引用或举例的范围投向了“海外市场”,这也不失为一种避免“撞车”的好办法。文段引用索尔仁尼琴的名言,虽然他是“大咖”,但是深入了解他的考生并不多。另外,相对小众的不知名的经典人物也可以大胆地“收为己用”。
5.杨绛先生是一位大家闺秀,但她一生都因悲悯之心与平凡的劳苦大众建立友谊。她写《老王》,写一名车夫的不幸,写《林奶奶》,写一名帮佣的坚忍。我相信,每个人都原有杨绛先生一样的善良,只是在一次次沟通不畅的付出爱的行动中,灰了心。(《细心呵护生命》)
【借鉴点】回归课本,返璞归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与其一天到晚抓破脑袋想着如何去积累新颖的素材,不如回归课本——教材是一座素材宝库,有待深入挖掘。文段就是选择课本上杨绛的文章作为例证,既恰如其分,又质朴清新。
扩视野,学漂亮句子生成法
这是我们重点要品悟的。深受广大高中生青睐的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其文案对节目的吸引度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牌编剧吴梦知的点题文案,瞬间将节目的内涵升华。漂亮的文句常常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不容小觑,作文亦是如此。
6.从陌生人到一家人的距离,也许只是一瓦一檐,一蔬一汤/愿,砺砺尘路,相亲相爱
【借鉴点】意向叠加营造感情张力。
所谓意向叠加,就是将多个意向渗透交融为一体,通常表现为将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这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表达方式,它借助连接词缺位,引发解读欲望,引起审美注意,从而催生审美价值。
读者必须摆脱常规思维进行跳跃式联想、想象。比如“瓦”“檐”“蔬”“汤”的组合,就高度浓缩了日常生活中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又给予读者更加鲜明突出的印象,其内涵也得以突破,为观众提供联想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家人之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感情被这几个名词美妙地勾勒了出来。
7.我们不想长大,却一定会长大,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
用一生来探求和世界的关系,不急,它不是拳击手,我们也不是橡皮泥
【借鉴点】巧用双关,妙趣横生。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恰如其分地运用双关的修辞,可或含蓄或诙谐地“影射”另外一件事物,可以使表达更有意趣,隽永深刻。例句中“变老”“年轻”既指生理上的、外在的,但更本质地指向心理的、精神的、内在的。因而“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这句话与前句的表述形成了意思上的反差,含蓄地提醒读者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而句子从形式上来看,虽然不是完全工整的对仗句,但对照当中又有变化,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滋味。
8.有一位流浪汉,哥伦布,五百年前年轻气盛的他,相信地球是圆的。
为了寻求航海援助,一路从意大利流浪而来。
就是这个曾经的“江湖骗子”,后来一生四次横渡大西洋。
至今依然作为航海界的一哥,面朝新大陆的方向,遥望他曾如何拯救过欧洲,又如何在历史中,给世界搅了局。
【借鉴点】旧瓶装新酒,素材运用见新意。
所谓旧瓶,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这类素材既“熟”又“俗”,很容易拉低作文的水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老师一般会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准备新颖的素材,殊不知将已经掌握的素材进行改造,旧瓶装上新酒,也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创新法。旧例翻新,可以从角度以及语言方面着手。比如这段材料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例,本是老生常谈,但却让人耳目一新。其根源就在于从语言上玩花样,比如将哥伦布定义为“流浪汉”,又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流行词汇“一哥”等,更有反语“江湖骗子”令读者会心一笑。而对于他的历史贡献,则用了“给世界搅了局”这样活泼的评价,整个语段寓意深刻有趣,利用语言的智慧瞬间化腐朽为传奇。
9.也许,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史努比
也许,一上场,队友就变成了对手
可是,胜利,有时候又不是因为战斗
只是因为学会了,勇敢地举起白旗和自己的手
【借鉴点】押韵生和谐,和谐造气度。
押韵为诗歌提供了一种声韵上的和谐,可以增强诗歌在音节、韵律上的美感。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分析,前后句的押韵,能够构建内容在音韵上的关联,更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例句通过配搭“队友”“对手”“战斗”“手”等数个押韵词汇,使整个句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深思,同时也将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理阐发得更加含蓄。
10.就像所有恶作剧里的主角,结尾都会有一个幸福的亮点
人生里,学会和麻烦过招,它们也许就成了点赞之交
【借鉴点】妙用拟人兴意趣,词意错位见苦心。
在议论文写作中,说理之时常常需面对一些抽象概念,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拟人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以具体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使文章更为浅白。例句将“麻烦”拟人化,人需要不断与麻烦“过招”,这样的表达新鲜、幽默、有趣,语言更有嚼头。 材料包装方法(下集)
“一、情景再现式”
具体做法就是将常见的对材料的平面概括式叙述改为立体式情景再现,把抽象地“说”给读者听,转化为具象地“呈现”给读者看。也就是让材料中的人、事、景等从文面上“立”起来,再现于读者眼前,使读者有强烈的现场感,如同临其境,见其人,闻其声。
在一篇自拟题为《死亡的抗争》的作文中,学生这样引用有关屈原的材料:“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行吟在汨罗江畔,披散了发,垂下了头。身后,草木零落,美人迟暮,你一腔真诚,竟抵不过宋玉一句“此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与共之”的谄媚之言。眼前,江水东流,不舍昼夜,你“不能变心以从俗”,纵身一跃,抱石而沉。天地仿佛开始颤动,浮云阴,悲风旋,远远地传来一句绝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读到这段材料,扑面而来的,是生动、具体、新颖的形象;与之相伴的,是材料中人物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这种立体式情景再现法,好处便是化熟旧为新奇,形象、生动、直观,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以及心灵的震撼,深刻有力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材料成为作文中表达主旨的重磅“炮弹”。同时,此法还可以使行文更添文学的韵味和诗意,而这恰恰是作文获得高分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是学生作文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包装”方法。只是在使用中比较适用于众人熟知的材料,对于那些众人缺乏了解的冷僻材料,此法效果不一定见佳。材料被形象化处理之后,往往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反而会减弱材料的表现力。
书,分割线
“二、模拟对话式”
具体做法是在行文中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让作者和材料中的人物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
下面是学生作文中与项羽对话的片段:“你远眺乌江对岸,你无颜以对的是那里的父老乡亲。你想拔剑自刎,以此谢罪。你说你“无颜见江东父老”,我大骂你“竖子无能”。我对你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报仇;苏秦受嫂冷言相向,悬梁刺股,方成六国之相、纵约之长。今天你只因暂时失败便要自刎而死,你实愧对大丈夫的名号。你如过得江去,卷土重来也未可知啊!”
血顺着你的脖子流下,滴在脚边,开出鲜红的虞美人花,你向我点了点头,然后微笑着倒在花边,颤抖的身体终停止了挣扎。
这是一种“我对你说”式的对话。下面是学生作文中人物间直接交谈的片段:
我见到了桑地亚哥。
“一个人,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从他口中亲耳听到这些熟悉的话,比在书上看到要受震撼得多,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点点头。
“孩子,你记住,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人,是最伟大的动物,没有什么是人不能战胜的,没有什么事是人不能解决的。你现在遇到困难,是你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不要怕,和它面对面斗一斗,就像我和这大海斗一样。”他嘴角扬起一个动人的微笑,眼中闪烁着犀利的光芒,正如洒在大海上的阳光一样,明亮而耀眼。
这种“包装”法的好处是,有了对话中的人物作“背景”,加之又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的互动,比起平实的叙述或议论来,自然要生动有趣得多,表现力和说服力也要强得多。前一片段,如果只有“我”说,而没有对话的场景以及项羽的回应,效果就要差得多。后一片段,如果道理从“我”嘴里说出来,而不是从桑地亚哥老人的嘴里说出来,感染力也要差得多。
当然,此法运用起来并不能“信口说”“随意说”,它只有符合时代与人物的特征,具有“艺术的真实性”,才能够被读者接受,才能够真正发挥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
书,分割线
“三、纵横扩展式”
具体做法就是借助联想或想象,根据行文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扩展延伸,即虚构一些细节甚至情节来连缀、补充、扩写材料,为表达文章的思想观点服务。
在一篇以“只看自己所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为话题的作文中,有学生这样写道:“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
韩退之的《祭十二郎文》以“血泪和墨”之真情,赢得了世代读者的心。侄儿的英年早逝,无疑给了他莫大的打击。失去爱侄的痛苦使他声声血泪:“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在失去的面前,他如一个失足跌倒的老者,徒望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的是他对生的勇气:“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他只消一睁眼,便可看见自己的才华和责任,然而他,默默地选择了暂闭双眼,随波逐流。
河之水阴风怒号,波浪滔天,一泻千里,冲溃了一切感伤失落的情怀,洗涤着这个消沉的灵魂。你终于睁开眼,看了看你文学的才华,看了看你肩上的责任,然后慢慢地站起身,迈向回京师的路,留一个伟岸的身影给悠悠的河水。你仍悲伤,但你从容;你仍感怀过去,但你珍惜眼前所有。你身后,是一个文人的坚强,是一个时代的华章。
这位学生在韩愈《祭十二郎文》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对材料进行了纵向的扩展,加工虚构出韩愈痛失爱侄后的一段心路历程,他从“只看自己没有的”到“只看自己所拥有的”,一步步战胜了自我,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在这里,虚实交织的生动材料,成为了论证主旨的有力内容。
纵横扩展法不同于眼下流行的“戏说”“恶搞”,它是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它必须合乎情理或事理。只有在本质上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存在的可能性,它才是具有信度和说服力的。
书,分割线
“四、反弹琵琶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尽管其具有传承性,但创新却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互补的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因此,对于一些传统的材料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解读、运用,也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唉——”月下有一美人长叹,“花谢花飞飞满天”,心思缜密的林妹妹又因什么事情而独自悲吟?我的颦儿,你有清丽脱俗的容颜,你有举世无双的才情,你有疼爱你的外祖母,你有痴心的怡红公子相伴,你为什么还是忧愁不断?有时过于敏感未必是件好事。我的颦儿,舍弃繁杂的心绪,让自己重新振作,做一个简单似湘云的人儿也好,我要看见我的颦儿“真名士,自风流”!舍繁取简,放下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我的颦儿,你应该快乐许多。
这是一位学生在题为《舍繁取简》的作文中,对传统材料进行的“反弹琵琶”式的包装。材料中一反传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林黛玉性格的成因之说,换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为自己作文的立意“包装”出了一段很具时代色彩的“新”材料,自成一说,颇具说服力。
但此法运用起来要注意原则与分寸,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在原则性问题上、在人类与社会共识的问题上,绝不可以随意“反弹琵琶”!另外,此法不能成为对真善美的颠覆,而应该成为催生体现社会进步和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新见解的手段。
“五、同类堆叠式”
课内的材料为大家所熟知,可以三言两语说清,因此在行文中就可以适当地同类堆叠,从而让文章观点得到广度上的支撑。
在题为《以“简”话人生》的一篇作文中,有学生这样写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孔明向往的人生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宣扬的人生真谛:“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是李太白神往的人生。没有世俗,远离尔虞我诈,只是自在逍遥。自古及今,多少人选择了淡泊名利的生活,多少人渴望简简单单的生活。
在题为《生活之窗》的一篇作文中,有学生写道:李义山有一扇窗,窗外是凄凉夜雨,窗内是烛光闪闪;李易安有一扇窗,窗外是晚来风急,窗内是杯盏淡酒;柳永有一扇窗,窗外是浮名荣华,窗内是浅斟低吟;曹子建有一扇窗,窗外是煮豆燃萁,窗内是宓妃留枕……
此法并非是材料本身出新,而是通过同类材料的堆叠,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在有限的篇幅内使用大量的材料,是使用课外材料所不及的地方,因此这也可以视为是对课内所学材料的一种包装方法。
上一篇文章: 【阅卷老师总结】令阅卷老师最喜爱、讨巧的作文类型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用个性、新意,写出深度作文吸引阅卷者眼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