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高考任务型作文的类型指导解读(二)权衡选择型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8/16 9:38:17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挖掘相关的要素。
1.第一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情景:某报开设了一个叫《暖闻》的栏目,目的是要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觉看待社会。
2.陈述第一条新闻: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他的行为受到网友的称赞。该青年的核心精神是“诚信经营”。
3.第二条新闻: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当医生的儿子,儿子坐诊太忙,根本没空跟老人家说上话。老父亲只好挂个号才跟儿子见上一面。医生的核心精神是“敬业”,老父亲思念自己的儿子,理解儿子的辛苦。
4.第三条新闻:在一个画展上,一位不满12岁的男孩,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的名画。主办方没有追究男孩的责任,还关心他心理会不会受到影响。该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友善”。
(二)题意的理解要突出“综合材料内容与含意作文”。
作文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综合该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从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最合适的刊登在某报《暖闻》专栏上。内容要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选择:在三则中选择一则,那些选择两则的就不符合这个任务要求。
权衡:关键词是突出“更”字,这里面就需要有比较。要权衡就要有标准。有一个同一标准作为衡量的杠杆,才能体现出“更”的意味来。
权衡的标准:
(1)有温度。那一则新闻更加令人读起来觉得更温暖。“温暖”是个很感性的词语,不是量化衡量,关键看个人感受。
(2)有人情味。
(3)有新闻价值。
思考:由自己的选择而展开的思考。
完成任务的效果要成为判断作文写作水平的一个考虑因素。
(三)坚持主要角度的选择没有优劣之分
坚持多角度切入,每个角度没有优劣之分。不要因为选择写作角度的问题而把考生分等次。
这三条新闻,选哪一条,都是可以的,关键要看考生如何说,说理的水平如何,不要定选哪条才是最好的,选哪条是最不好的。
“选好角度”,并不要求选最佳角度,要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角度,最能够体现自己的说理水平的角度。
第一条新闻核心精神是“诚信”,第二条新闻核心精神是“敬业”,第三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友善”,我们不好把这三者排序。
(四)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的关键点
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的关键点:任务是否完成?主要看两个要素:一,有选择,二,有理据或者感受。
(五)判断哪些作文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的建议
1.由材料引出概念,然后论证这个概念的。例如从第一条新闻,引出“诚信”,然后论证“诚信”的。从第二条新闻,引出“敬业”然后论证“敬业”的,或者引出“互相理解”“父子情”然后论述的。从第三条新闻引出“友善”,然后论证“友善”的。
2.没有作出选择,写作泛泛而谈的。
3.就某一条新闻扩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的。
(六)判断哪些作文偏离题意的建议。
不完成该写作任务,自己另写内容的。
(七)强调发展等级打分的重要性,探索稳定、提高发展分打分的办法。
(八)平衡好中心突出与合理延伸的关系。
中心应该是:选择与理据,延伸是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规定的任务要作为中心,思考作为提升、点睛作用。
(九)错别字扣分按照一个扣1分,不封顶的要求来操作。
注意分析错别字的扣分情况。思考错别字扣分是否要封顶?如何尽可能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的问题。
 
例文点评:
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
 
(1)珍贵名画被人损坏,习惯阴谋的心灵会因索要赔偿而产生对簿公堂的结局。我们本可拥有另一种思维。主办方的体谅与宽恕,驱散我们习以为常的暴躁与冷漠。他们像一缕阳光,温暖了所有曾习惯阴冷的眼睛。
【简述作文材料三则中的一则,把“习惯阴谋”与主办方的体谅与宽恕进行对比,说明这则故事给我们的意义。语言简约,即揭示了这则故事的核心精神(体谅与宽恕),又紧紧扣住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温暖),即有习惯思维与“另一种思维”的比较,又有“温暖”与“冷漠、阴冷”的对比,可见作者深刻地领悟了作文的意图、作文材料的深刻含意。】
(2)我愿将它刊登于《暖闻》专栏,因为我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
【在前边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及理由。不要小看这句话,作者把它独立成段,一是表明作者对作文任务的准确把握,并在此做了很好的回应,二是这个简单的因果复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张,虽然第一段业已表明,这是从材料核心词语的角度,从扣题的角度,再次申明是必要的。】
(3)最温暖的目光是宽恕的目光。“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早在千年以前,孔子便阐明了宽恕的重要。我们都会犯错,所以原谅他人就是原谅可能犯错的自己。社会生活充满摩擦,收起下意识的指责,便会温暖一颗局促的心。于是,主办方不予追究的宽恕让人格外温暖。他们是受损方,他们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但面对畏缩、惶恐的少年,他们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谅解。这不仅省去了针锋相对时双方共受的折磨,更重要的是,小小少年的心头将不会有阴翳。不难想象,当他长大后,当他面临同样的抉择,他也会选择宽恕,选择温暖另一颗心灵。
【这里极有层次:分论点+事理分析(解说分论点)+作文材料分析。材料分析时,照顾到了主办方与少年两个方法,分析得入情入理,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照应了作文材料中的“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这一句,这样文章就显得非常深刻,因为刊登新闻的目的就在于此。这种把现实意义与将来意义(影响)结合起来的分析,足以见作者视野的广阔。】
(4)“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灵,一颗用来流血,另一颗用来宽恕。”纪伯伦如是说。宽恕,它是如此温暖,既拔除了自己心中的荆棘,也让他人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愿它温暖你的眼睛,让你的眼角捕捉到一幅受损的画时,流露出温暖的宽恕。
【这一段是前边的深化,指出宽恕的意义、作用。】
(5)最温暖的视角,是带有善意的视角。主办方对少年行为的谅解,没有沾上一丝恶意。是心灵,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善意或恶意的视角,将让你看到的世界必不同。主办方认为男孩是因认真看画而不慎损坏珍贵的名画,那么所有游客都一样善良;若他们恶意度衡,那么所有游客便都是潜在的危险分子。主办方也许要加上厚厚的防滑罩,再不敢办画展,逢人便说世风日下,人心险恶……这些熟悉的视角与话语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所以,我愿这束阳光温暖你的眼睛,让你开始懂得用带有温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这一段首先是分析主办方这样宽恕的原因,是一种本质分析。接着是假设分析,指出假如这样的危害。这儿暗点“习惯阴谋”,与第一段呼应了,又有联系实际的功效。最后一段“所以”,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说明自己选这则新闻的原因,牢牢地抓住了写作目的。也是第三段最后一句话是递进、深化。】
(6)如今,我们常叹息世事艰辛。有人不恕:车主被交警开罚单后而痛骂交警全家,不依不饶,路上一点碰擦便怒火冲天,硬要拼个你死我活。有人怀疑:他们用最大的恶意看待世界,孝子是装的,好人是为搏出名。他们甚至赞颂恶人,因为他们至少“真实”。我们的社会,急速发展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习惯了冷漠与暴躁?我看见许多人对其他人满是防备,我看见许多人对身处的世界满是怀疑,我看见许多人的眼角挂满冰霜……
【用简洁的文字,列举了“不恕、怀疑”,总共列出五种现象,很好得照应了“世事艰辛”“习惯阴谋”。所用词语“痛骂”“怒火冲天”“冷漠与暴躁”“冰霜”都是“温暖”的反义词。“温暖”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7)所以,我想让这幅破损的画登于《暖闻》,尽管它不曲折、不刺激,我想用这样的宽容与善良温暖许多冰冻的心灵。我想让暖流在人心之间流淌,我更想让这样的事不再成为新闻。
【又用“所以”得出结论,重申自己选择这则新闻的目的、作用。回溯、照应开头,主线鲜明,紧扣中心。是解决问题,是呼吁号召。】
(8)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让一幅破损的画绽放美丽。
(最后得分57分)
【这篇作文是不可得57分的,最大的理由是作文没有体现“你以为哪一则更合适?”中的“更”;没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中的“权衡”,也就是说文章没有“比较”,没有完成作文指令性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型作文必须对三则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没有对三则新闻进行比较分析,只对一则新闻进行分析,阐述选择的理由,是不能进入一等文的。
未能将三则新闻比较分析。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如果不能对三则新闻进行比较性分析,则其中一则新闻无论多么有“温度和人情味”,多么能“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都无法服众,无法证明其“更适合”入选《暖闻》栏目。忽视了三则新闻的比较分析,是审题的错误,这种文章甚至应该评为偏离题意作文。】
 
例文点评:
最暖是温情
 
谢植宣
(1)三则新闻,读罢均令人动容,或为之鼓掌,或为之感动,但若问我们哪一则最有温度和人情味,则无疑是珍品画展主办方那润物细无声的温情。
【三则新闻的内容,最好概括叙述一下。概述作文材料,竖起评说对象,是这类文体的基本要求。不可用“三则新闻”,还有读了这篇文章(材料)等词语代替。这里有考查你概括能力的意思。】
(2)“油条哥”多年坚持不用有害油,诚信经营,良心做人,在这个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的当下,确实难能可贵,但诚信经营、良心做人难道不是一位商人所必须遵循的底线吗?当底线居然也成为了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高标准的时候,你所感受到或许不是那初读的暖意,而是那充满荒诞与反常的寒意。而面对那苦等了两个多小时,只求和儿子见一面的老父亲,我眼泛泪花,内心感动,但唯独感觉不到温暖。这是一位勤勉敬业的儿子,这是一位父爱如山的父亲,理性告诉我应该要为之点赞,但感性的我,更希望儿子能抬一下头,看一看那等待多时的老父亲。而儿子最终看到那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的老父亲,想必也会潸然泪下,那泪中,有感动、有愧疚、有深情,但在儿子的心里,或许并不温暖。
【比较的好!比较的好主要是对作文材料认识的清晰,在普遍性的原则下找到了事情的特殊性,三则材料都“温暖”,但温暖的具体含意又个不相同。可是,第二则材料理解有误吧,原文材料是这样的:“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来,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他忙着给患者看病,他知道父亲来吗?正因为他那么忙,父亲才“只好挂了号”。这里有瑕疵!作文材料只可如实的转述,不可添枝加叶的意想,不能“我以为”,必须以作文材料为事实依据,如果作文材料弄错了,分析就站不住脚了,说服力自然大打折扣。】
(3)而珍品画展的主办方,我为之鼓掌,为之感动,更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流,因为面对那不慎损坏名画的12岁男孩,本可按章处理,报案索赔,追究责任,毕竟那是一幅珍贵名画,虽非无意,但确实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主办方却没有,因为名画再珍贵,也不如人心珍贵,何况那是一位才12岁的男孩的纯真心灵。他才刚开始用他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用他的眼睛去仰望这个世界的光明,而这一切,随着那不慎的一跌,都有可能被严苛、惊吓所取代。法规不外乎人情,一个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的严苛处理,虽合规合理,但如果缺乏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呵护,那么其意义、价值便大打折扣。而主办方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充满温情和人情味的,面对珍贵名画的被损失,此时此刻,算计的不是自己的损失有多大,而是用满怀深情的方式呵护孩童那敏感而纯真的心灵,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对这个世界抱以足够的善意,对身边的人和事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宽容,在这个人心冷淡、信任缺失的年代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从法、情、理的角度对事件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言之凿凿,令人信服。】
(4)这个世界,有必为之事,如“油条哥”的秉持良心、待人诚信,这本应为生活的常态;也有应为之事,如那忙得抬不起头的医生儿子,勤勉工作,这是职责,但职责之外,我们也希望能感受到更多的温度与人情味,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为难为之事,如那主办方的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则尤其令我们动容,令我们感动,因为此处的温度与人情味超越了个人的私利与得失。此次珍品画展,展出的不仅有那珍贵的名画,更有那暖人的温情与宽容理解的人情。最暖是人心,温情涌动,世界便不再冷漠,人情依旧,彼此便不再隔阂。
【换个角度再次比较,是总结、是强调、是深化。
这里“解决问题”,我们怎么办?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啊。这是时评的写作目的要求。学生写不好作文,一是思想认识问题,肤浅、不深刻;一是文体要求、规律问题,丢三落四,不全面。再说这类“更合适”“更优秀”任务型作文,都是使用“因果思维”,因果思维的对象有四个点,即原因、背景、影响、措施。也就是这四个问题在作文中必须阐明。当然,笔墨是不一样的。】
(5)因此,无疑,主办方的温情与人情是最暖人心的,我为之鼓掌,为之感动,更在这乍暖还轻冷的时节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暖意。
【结尾的任务是什么?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我以为这个结尾没有完成这个基本任务。】
【温暖、温度、人情味与温情含义一样吗?
温暖:1、暖和,2、使人心里觉得暖和。近义词:和暖、和煦、暖和、温和等。
温情:情感温柔,态度温和;温顺体贴的情意。
温度:冷热的程度;指热度。这里指热度。
人情味:爱心;也指人们相互关怀鼓励。
由含义得知这几个词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甚至区别很大的。用“温情”代替“温暖”是不行的。温暖与温情不是近义词,温暖是动词,温情是名词。作文材料里使用的关键词是“温暖”,所以,作文时要用“温暖”,而不能用“温情”。
作者在文中共使用了六次“温情”这个词,题目一次,开头一次,第三段一次,第四段两次次,第五段一次。这个词使用频率最高,作文紧紧扣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去作文,是基本规律。
“温暖”就在第二段使用了两次。这个词是作文材料里是最重要的词语,栏目叫《暖闻》,它更是衡量“更合适”的标准。它应该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词语。
和“人情味”并列使用的词语情况是:第一段“温度与人情味”,第三段“温情与人情味”、“温情与人情味”,第四段两次使用“温度与人情味”,第五段“温情与人情味”。
“温度与人情味”是作文材料里有的,作者使用三次;“温情与人情味”也使用了三次。我以为有点混乱,应该统一使用一个材料里提供的词语,即“温度与人情味”。再说“温度”与“温情”两个词语的含义大不一样。
我的意见是不要用自己以为相近的词语代替材料里的词语。万万不可以换概念的,广东题“常识”,换成“知识”,是判跑题的,问题很严重。

上一页  [1] [2]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