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备考2015年高考作文专家系列辅导(议论):创新技巧十法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8 19:59:4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这段议论,用的虽然是人所共知的陈旧论据,但出现的却是人们并不熟知的新鲜方面,论证效果也就不同凡响了。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一味地求新而好新猎奇,要在求实的基础上求新,不能盲目求新,不能把“新”作为点缀物,这是至关重要的。

 

      六、中心包围,多方阐发

 

      中心包围,多方阐发,就是围绕某一个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广度是面上的内容,深度是点上的内容,点面结合,纵横兼顾,可以取得良好的论证效果。对于这种方法,要达到求新的目的,必须做到确定好中心,包围要全面,阐发要透彻,但更主要的是在结构上要缜密严谨,形成一种美感,这种美就是匀称美,以匀称求新,以匀称悦人,从而达到新颖活泼的目的。具体运用有两种情况:

  1、整体性的中心包围。这是从全篇来说的,就是某篇文章的结构,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形式,“总”属于“中心”方面,一般是中心论点,也有的是中心论题;“分”属于“包围”的方面,至少要有两个方面,但也不可太多,多了容易增加篇幅,写作难度相对加大。这“分”的内容之间,不管有几个方面,都必须是并列关系,不能重合交叉。例如,富兰克林的《哨子》,就是在中心包围方面运用得最为充分的一篇。

  这篇议论文共有10个自然节,开头三节叙述自已的一个生活实例: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价钱,带来悔恨,是引起话题,议论的发端;第10节,即结尾,提出中心论点: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太高的代价,这就是全文的总,是全篇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包围的是六个自然节,即四至九节,它们又是包围中心的“分”。这些包围的段落,字数大致相近,句式基本相同,而每一段几乎都有“为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形成反复式照应,构成了上挂下连、严丝合缝的连贯效果,但在内容角度上却千变万化,涉足广泛,举例是丰富的,包围是严密的,幽默含蓄,意味深长,新颖巧妙,可见一斑。

  2、局部性的中心包围。这主要是从某个段落或层次上而言的,即小论点或小论题为“总”,是中心,包围的是“分”,是围绕中心而构建的,其基本形式和体例,与上面那种情形大致相同,只是相对于全篇来说,内容要少得多,篇幅要小得多,写作难度也相对降低。例如:

  我们青年人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虎性。学习时,选下了目标,就应按计划学下去,持之以恒,潜心钻研,务必学出成绩。在战斗中,就要像猛虎下山一样,英勇顽强,攻无不克。对待工作,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对改革,要有胆有识,敢于破除陋习,勇于开创新路。这些难道不是我们从虎身上得到的启发吗?

  这段文字,以“虎性”喻说人事,采用了总分总的构式。语段共有六句话,第一句和第六句是总,是观点,是中心,二至五句是分,从学习、战斗、工作、改革等四个方面包围中心,论述这几个方面应有虎的作风和气魄。这样,以喻说理,以分围总,形象生动,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获得了理想的创新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包围中心的“分”的方面,无论是内容上、范围上还是概念上,都必须是并列的关系,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考虑,论述问题尽可能全面一些,深刻一些。

 

      七、旁征博引,为我所用

 

  旁征博引,就是在议论文中广泛大量地援入引用内容,以充实论证,增加力量,获得创新效果。这种方法,如果从新鲜的角度来看,引用的形式要千变万化,引用的内容要多种多样。这样,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在引用上创新,必须在“博”字上下功夫,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引用的次数要多。这是从量上和频率上来说的,主要是指在议论中要多次引用,可以间接引用,也可以直接引用,可以是完整引用,也可以是部分引用。引用的次数一多,阐述的道理就会充分,内容就会充实,说服力就会增强。由于是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己观点,而且是不止一次地证明,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习作《种花和种刺》,在论述“种刺”一节里,习作者主要采用了引证法,语段不到二百字,而引用就达有四处之多,占了近四分之一文字。先后引用了民谚、格言、成语和经典等。这样,不仅充实了论证内容,而且增加了论证色彩,使议论生动活泼、新鲜悦人,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2、引用的种类要多。这主要是说引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单一专一,如不可能都引用谚语,即使再充分,也不能写出新意来,甚至会产生累赘、单调之感。种类要多,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之中,引用的形式多彩多姿,千变万化。这样的引用互相印证,彼此配合,可以给人生气勃勃、清新自然之感。就引用形式来看,可以有很多为我所用,包括经典著作中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定律,尽人皆知的常识,内涵精辟的格言、警句、谚语、成语等等。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有志不在年高。”这张蓝图的起笔是“有志”。俗话说:“不怕路远,只怕志短。”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不论是在过去旧社会或在今天新社会里,凡是那种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做一天各尚撞一天钟”的人,总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一个人民大学生“志在四方”,只有胸怀革命,才能精神振奋,胸襟开阔,意志坚强,从而增长智慧,使学业不断进步。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这段文字围绕“有志”展开议论,阐明了作为未来大学生“立志”的重要,语段只有二百来字,但引用竟达五处之多,而且,这些引用涉及多种形式,既有俗语,如第一二两处,又有领袖论断,如第三处;既有成语,如第四处,又有名人名言,如第五处。这五处引用,就达四种形式,而且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首尾和中间均有;而且有长有短,有完整引用有节录引用,变化灵活,充满生气,激发人们健康向上的激情,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新颖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引用要真实,不能造假,不能张冠李戴,要保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引用不实,不仅达不到引用的目的,而且会造成论证的失败。

 

      八、富有哲理,意味深长

 

  富有哲理,意味深长,就是议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充满智慧,给人以启迪、教益和警醒。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内容上提出来的,而落脚点是在句子上。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句子,必须言简意赅,以精短的语句传达丰富的内容,语句越精粹凝炼、富有哲理、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就越显示出新鲜的特点,就越给人以新颖之感。可见,这种求新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初写议论文者是难以做到的,而如果有意味地去努力实践,可以锻炼写作者议论创新的睿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在运用形式上,有如下两种:

  1、多用警言佳句。

  就是在议论的时候,所用的句子要涵义深刻而动人,但又不是警句的堆垒,而是上下联系很紧,表达意思明畅,说理透彻。这些句子,可长可短,以短句为主;可明可蓄,以蓄为主;可整可散,以散为主。它们互相配合,彼此作用,共同为创新服务。例如,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也就是说,这篇议论文,语言精炼有力,警句很多,不少已相沿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辨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每句话都富有深刻的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第一句运用了排比和对比手法,指出不同的人对知识和学问的不同态度,让人对号入座,给人们以警醒;第二句运用对比手法,摆出两种知识,重在书外知识,强调实践的重要;第三句顺着第二句往下说,告诫人们学知识要经过实践,明确途径;第四句又用对比。指明应怎样对待书本知识的正确态度,辩证客观,一分为二;第五句仍用对比,阐明了求知目的,否定错误做法,指出了正确的方面。可见,这段文字虽然理论性很强,可人们并不感到枯燥,其主要原因就是富有哲理,意味无穷,产生新颖有趣之感。

  2、文句整齐有力。

  就是在议论时,所用的语句以整句为主,以短句为主,多用对比、对偶、排比等手法。这种情况,不仅在句意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而且还给人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的美感,于是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批评主观主义态度的语段中,所用句子短促有力,整齐工仗,很有韵味。第一句是观点,然后是:两个“或”字句,构成并列,双双相对,基本工整;一“无”一“有”,构成对比对偶;两个“而不”,对仗十分严格;三个“拿了”,形成排比,揭示危害;四个“大敌”,又用排比,提出实质。可见,这段文字,以整为主,以散配合,整散相间,错落有致,可谓语言优美,新颖活泼,趣味横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句子不宜过长,但也不是都用短句,这是载意创新的关键。写作时,能短则短,少用长句,或者化长为短,实在非用长句不可时再嵌用一些,以形成语言错落之势。

 

      九、诙谐幽默,趣味横生

 

  诙谐幽默,趣味横生,就是议论有风趣,引入发笑,意味深长,使读者感到有意味,有吸引力,从而给人以新鲜之感,获得较好的议论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体现在语言上。但它又是为内容服务的,能产生更好的议论意义。运用中,可以灵活掌握,随时操作,讲究的是独立行动,是个别的参与,是一种语言运用技巧,甚至一个词语也能起到这种作用。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多变,具体运用形式又有两种情况:

  1、喜怒哀乐成文章。这是从整体上和感情角度来说的。它主要是指一些文艺性的议论文,即杂文。这种文章,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特点,而且这种语言风格并不是局部的运用,更不是个别的行动,而是通篇见用,形成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幽默,尖锐泼辣,以适应喜怒哀乐的需要。运用时,或寓庄于谐,举重若轻;或旁敲侧击,切中要害;或说理明彻,而富于感情色彩。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把历史名人当道具、工具,并非自今日始,所谓“拉大旗做虎皮”源远流长。远的不说,说近的,前十几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孔子、孟子被绑来“陪斗”;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孔子、孟子又被人拉“下海”。五四时代喊出“打倒孔家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的“孔家店”真的开张了,而且触目皆是。更有胆大妄为者,一些当代名人尸骨未寒也弄得陵寝不安,窃取名人之名办厂、开店,毫不理睬名人之后的抗议;等而下之者,搜罗名人隐私,编造名人情节,出书出报、牟取暴利。

  这段文字,选自晚钟先生的杂文《孔子“下海”》,文章主要讽刺了一些经商之人利用古代名人做过分广告的现象,语言辛辣有力,趣味横生,节选文字更体现了这一特点。语段先用对比手法,以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孔孟的不同态度,也即孔孟的不同遭遇,来嘲讽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过分做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运用概括性笔法,罗列了类似上例的种种做法,将论证内容和范围扩展开来。这段文字以“怒”以“哀”为主,讽刺幽默,抨击有力,内容的严肃性和语言的文艺性有机结合,新颖别致,妙不可言。

  2、创造新词成文句。这是从句子和词语角度来说,属于微观上的创新。它的特点,是讲究个体优势,进而影响整体,相对于全篇来说,这些创造的新词,犹如大草原中点缀的花儿,对全文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以新夺人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关于“道”的论述。首先解说了三种“道”,即“怒道”、“直道”和“枉道”,重点是后者,这三个词语就具有独创性,用于一段,构成比较,既严整又新颖,令人过目不忘。然后重点论述不打落水狗的原因,又创用了“唉人”、“齐观”和“纵恶”等三个新词,概括力表现力都很强,增加了语言色彩,给从以新鲜的印象和清新的感觉。

  运用这个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创造新词要恰当,要符合造词规律,要有助于表现力,不能搞文字游戏,不能庸俗化,更不能深奥而令人难以揣摩,其创新的标准是,既让人明确意思,又给人以新颖之感。

 

      十、铺垫蓄势,以退为进

 

  铺垫蓄势,以退为进,就是在议论之中,先用若干文字作适当的铺垫,以形成蓄势和退势,然后奋力前进,或猛击对方,置之于死地;或进入深层佳境,从而获得较好的论证效果,使人获得新鲜之感。可见,这种方法,形如拳击,先收拳于胸,运足气力,然后再猛攻对方使倒地,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退是基础,是手段,进是深入,是目的,重点在进。这种方法多用于驳论文,立论文也有市场,是论证力度最大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新颖独特的形式。

  这种方法的运用篇幅,不外乎两种情况:

  1、局部性的运用。就是在议论的部分文字中运用这种方法,多则一个段落,少则一两句话,这种情况,文字不多,运用灵活,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请看《“友邦惊诧论”》中的两句话: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这两个复句,就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论证方法,都是转折关系,以“但”为界,前面是铺垫蓄势,是“退”,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后面是“进”,进击对方,重点在进,它揭示了学生请愿的原因,揭露了大人老爷们葬送土地、卖国求荣的罪行,抨击了“友邦”所谓“秩序”和“文明”的反动本质。可见,这种方法,论证有力量,有层次,有梯度,灵活简洁,方便自如,创新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整体性的运用。即整篇文章是由“退”和“进”两部分组成的,退进各占一次频率。这种情况,退和进的文字都会明显增多,尤其是“进”的文字,往往是议论的重点和主体所在。“退”的基础要牢固一些,扎实一些,“进”的内容也要充实一些,详尽一些。至于退进的形式,除了仍以“但是”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为界而外,退和进的内容一般不用于同一个段落,因而退进的标志各阶段更为明显。吴桐先生的《“旁观者”未必清》,就是以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全文共11个自然节,其中前2节为“退”,后9节是“进”,退进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前三节。第一节是“退”,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观念进行解说分析,承认其有道理,表示肯定,构成蓄势和垫笔。第二节是“进”,对传统说法进行否定,通过“然而”转折,着重列举一些旁观者的言语和特征,然后用一个极简的独立段落提出观点,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