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作文失误警示及典例分析
高考作文,往往因以下原因而失误,必须引起考生注意。
1.信马由缰,偏离题旨
得分较低的作文暴露出的首要问题是审题不准,偏题。老师阅卷时先看审题立意,如果偏题,得分往往在36分以下,如果再加上文笔不好,最多得10来分甚至零分。
2.标题不当,眼睛失神
高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标题是文章的眼,对于读者——阅卷老师来说,标题是“第一吸引力”,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接触点,眼睛画得好,则美目流彩,顾盼生辉,全文皆活,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2009年福建卷的考场作文就出现了下列问题:
(1)拟题俗套,重复雷同
比如,不少同学的题目拟为“这也是一种美丽”“这也是一种成功”等,好像大家面对的似乎不是“美丽”就是“成功”。不难看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这岂能不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
(2)拟题过大,难以下笔
比如,“这也是一种人生”这类范围就过大了,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脱离文题,我行我素
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但有些同学可能会抛开题目,任意为文,与文题相距甚远,造成失分。
3.陈衣旧服,套板效应
(1)材料陈旧
如2009年四川卷,“熟悉”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知道得清楚”,举例为“熟悉情况”“我熟悉他”“他们彼此很熟悉”。但有些学生动不动就写地震后的志愿者、援建单位的工人、五次到灾区的温总理等或肤浅地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各种名牌,熟悉的日本动漫,熟悉的电子游戏……
(2)套板效应
有的考生或因为临场作文缺乏自信,或因为平时训练不当,于是准备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五段模式”,即引论部分导入话题,本论部分三段并列,结论部分联系自己。如果题目有提示性材料,要求针对材料写作文,他就导入“爱国主义”,主题部分先写“爱国主义在今天更要发扬光大”,再写“爱国主义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动力”。这里的爱国主义=X,X可以代入许多褒义词。套用这样一个“法宝”模式,怎么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而有个性的文章呢?
套话作文使材料陈旧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因此,高考阅卷特别打击套话作文。浙江省制定了套话作文评分大致档次,即使是表达特别突出的,也不能进入一类卷,表达能力差的,则在40分以下。
4.堆砌辞藻,矫揉造作
这是不少考生在考场上常犯的通病,他们以为,在文章里多用一些好词佳句,就能取悦阅卷老师,因而不从表达的需要出发,在作文中滥用一些漂亮的词语。殊不知,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是绝对不和谐的。例如这样一篇高考作文:
我家屋后有几棵枣树,叶子是扁扁的,圆圆的,小小的,绿绿的,光光的。有几个枣子挂在树上,在月亮的照耀下,亮亮的,圆圆的,长长的,滑滑的,胖胖的,像人的眼睛,眨呀眨的。我真想摘下它们来,尝一尝,一定是涩涩的,甜甜的,面面的,香香的……
这段文字,是以枣树为对象,写家乡秋季的特点。读后,给人的感觉是文字很美,可如果逐句稍加推敲,便不难发现,这里大量地堆砌了叠词,既有重复的,又有不合情理的,还有矛盾的,无疑是滥用辞藻的典型。
5.文体不明,非驴非马
高考作文的常用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
高考作文一般要求自选文体,把选择文体的自由交给了考生。这样,考生就能更加自由地展示个性与才气。但是,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高考时,文体特色必须鲜明,必须入“体”合“辙”,既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文体,又要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但从评卷的情况来看,有许多考生写出的作文文体不明,非驴非马。
6.认识低幼,思想偏激
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和情感上的幼稚虽无过错,但我们不能停留于幼稚,满足于幼稚,甚至陶醉于幼稚。高考是要选拔有思想有水平的人进入大学深造。但有些考生的思想非常幼稚,像是一个小学生,在其作文中看不到一句有分量的话;有些考生的思想只停留在表面,看问题不具慧眼;有些只是感情用事,文章缺乏力度。
思想偏激,主旨庸俗。一学生在作文开头写道:“现在流行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钱是个好东西,人活着就得学会享受生活。如今不是都鼓励消费吗?”一下笔,就没有一点高雅大气的味道。有的同学还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所以我不爱学英语。”
同学们平常应该多读书,掌握丰富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多思考。这里的思考不是用别人的文字和思想思考,而是应该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将掌握的材料进行深层挖掘、剖析,把最深层次的东西提炼出来,作为己有。
7.盲目追随,误入歧途
近年来,往往高考阅卷工作还未结束,便有媒体“爆炒”高考满分作文。这些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巧妙的构思和不拘一格的表达形式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无形当中,这些文章开始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在高考作文答卷中,有些考生对其盲目追随,以致误入歧途。除了刻意模仿一些文体,另有一些追求时尚的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网络中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应用方便,而且能表现出使用者的情感变化,但网络语言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
一位多年参加阅卷的老师说,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拿到高分的可能性较小。像“顶”“狂顶”这样的语言,很多年纪大且不上网的老师都看不懂,有些符号严格来讲就不算语言,它只是词语表达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已。高考大纲对于作文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它是一种严肃的、传统的学科考试,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要尽量使用规范、优美、有内涵的语言。展示文采,体现深度才是写高考作文最明智的选择。
8.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书写漂亮是硬件设施,是作文成功的敲门砖,能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书写水平也是一个人思想水平与语言修养的反映。可是在考场上,的确有不少考生不重视甚至漠视书写要求。或率性写作,以致边写边改,铁丝网密密匝匝,天窗一扇一扇打开,黑堡垒一个一个堆,确似“涂鸦”;或顽固地坚持一贯的书写习惯,不注重字体的大小;或“独创”一些多一笔、少一画的字;或乱写简化字,滥用繁体字;
或一逗到底,以点代逗号、句号,标点极不规范,更不用说有丝毫的表现力了;更有甚者,根本不懂考试常识,用铅笔、红笔或彩笔作文……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还未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就先在书写上败阵了,这岂不是考生最大的遗憾?作文想要得高分,先过书写关。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书写习惯,在动笔前构思成熟,拟好提纲并想好语言后再流畅地书写下来,这样才可能写出形质兼美的文章。
9.调侃老师,戏弄作文
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总有一些学生有意无意地调侃老师,拿高考作文当儿戏。2008年在山东、北京等地同样出现了这类高考作文。如2008年北京市高考零分作文《大事与小事》中的一段:
其实自己也蛮有观点的,可老师就是没把我叫起来,哑巴吃黄连,有观点也咽肚子里,总不能满学校追着老师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吧,这样搞不好会被误会的。蹦出来个师什么恋的就不好了,阅卷老师你说对吧。
所以还要感谢一下你们出这个题目,可以让我在这里好好地抒发一下当时的情感。字数差不多了,其实我写太多了,手也累,阅卷老师看得也累(谁知道你看完没看完呢)。总的来说,我的观点就是,西瓜大的脑袋装不了多少事,就和杯子一样,所以要学会先装大事,像我这一篇生动的作文是否能感染您是小事,您多担待点,能多给几分就多给几分,满分其实最好。如果光装小事,给我作文分少的话,您那西瓜大的脑袋哪还能装进去大事?所以说:装小事不如记大事,这样才显得您大度。最后祝愿所有阅卷老师过好每一天。
10.照抄材料,拼凑字数
有的考生,由于表达能力差,写作时将所提供的材料稍微改动了一下,就引用到作文之中;更有甚者,直接将所给的作文材料或阅读材料,完整地抄到自己的作文里,以代替自己的写作,使得作文没有特色,内容空洞,结果当然得分甚少。
总之,同学们在写高考作文时一定要注意以上所提及的十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出现作文的“硬伤”,努力使自己的作文上升一个台阶。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记叙文角度的选择 :“小”、“巧”、“新”
下一篇文章: 特别推荐:写就优秀作文三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