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冲刺2013年高考作文二轮复习专家指导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4/2 14:45:3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面毕竟是给阅卷者造成的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客观地说,那些书写、潦草,文面脏乱、难以卒读的文章,“暗中”所失之分远不止“标准”规定的几分。

对书写文面提出下列建议:

①         拟一个较详细的写作提纲,避免盲目行文,乱涂乱画;②不会写的字可用意思相同的字替换;③正确使用删除、增补、颠倒、移位、连接等修改符号;④掌握标题、分段以及应用的行款格式;⑤认真使用标点符号,防止“一逗到底”;⑥墨色浓淡,粗细适中。

(二)发展等级

高考对发展等级的要求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四项。下面分别作说明。

1.深刻

深刻,是对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怎样达到深刻呢?

• 1、观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 2、观点富有启发性。

• 3、观点具有思辨色彩,即能够用矛盾分析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 4、观点具有指向性,对事物发展具有预测作用。

• 5、从历史、现实、哲学的高度看问题。

• 深刻性四点:哲理性、逻辑性、启发性、独创性

• 如何做到立意深刻

1、化实为虚,透过表面挖掘本质

所谓“虚”,是指一些抽象性的概念题。如“人生难得几精彩”“君子和而不同”“生活的真谛”“大道至简”等。所谓“实”,是指一些具体的物象、景象、事象题。如“路”“向远处看”“人在旅途”“别让眼睛老去”等。针对这两类不同的情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对策。

1.化虚为实,抽象实作

对那些抽象性的概念题,我们可以化虚象为实象。如对“传统与时尚”之类较虚的题目,2012年湖北一考生借助一只锄头的前后命运来表现。这叫化虚为实法。

另外,材料的具体化也是“化虚为实”的常用方式。“民族精神”是个大话题,很容易写成大话套话空话。如选取“一只中国结的故事”为材料,则可把话题演绎得委婉细腻,富有情致。

2.化实为虚,具象虚升

对那些具体性的物象题,我们可以揭示其比喻义、象征义,将具象升华为抽象的道理,使立意得到深化。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材料叙述了一个船工顺手补船底漏洞而救活了船主的孩子们的故事。有位考生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了“生命的漏洞”,写到了项羽不补其“漏洞”而失败等,达到了立意实题虚作的要求。又如“别让眼睛老去”,“眼睛老去”本是无法抗拒的生理现象,看似不合情理的“别让”二字告诉我们,立意应从虚处着眼,重点剖析眼睛变得世俗,看问题不再单纯、坦诚、透彻、充满活力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让眼睛充满青春的活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对未来充满希望,对新思想充满好奇和渴求。

当然,无论是实题还是虚题,均可虚实结合,使文章虚实相生,纵横捭阖。如“我想握住你的手”,“我”“你”“手”,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抽象的。人与人的了解沟通、国与国的交往合作,古今共悟、中外融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情感纠葛、心灵碰撞、人事物景、文化精神,诸如与音乐相伴、与书籍相拥、母女代沟、朋友龃龉、巴以和谈、两岸关系等皆可入文。

2、立意高远,落笔细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

1.化大为小

对那些范围宽泛的题目或大的主题,可以选取小的角度、小的方面,缩小凝练成内容具体充实、立意鲜明集中的文章。可以选择一个小时空(时间跨度小、空间转换小),一个小角度,一个小事件,一个小场景来表现大主题。如“回到原点”,题目所涉范围较宽泛,直接就题写题往往失于空泛。如果能针对现实,选取一个角度,如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段友情的回归、一段成长道路的自我反思,人性回归本真,道德回归真善美,环境回归本真,民风回归淳朴清净……写起来就厚实多了。

这里,特别强调立意从“小巧”的角度切人。如2012年江苏卷一篇高考作文,它表现的是对生命的忧与爱,却从一只在书页上爬动、随时有死亡危险的小昆虫写起,角度切入很巧妙。

那么,如何化大为小呢?

(1)细化话题法

构思时,将话题切分为几个小的子话题,然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最拿手的去写。如以“变化”为话题构思,我们可将此划分为人、事、物、观念四大类,并再一次将话题范围锁定在具体的人、事、物及具体的场景上。你可以立足于“路”的变迁、“灯”的变化,写出时代的巨大变化;你可以以“昔日野菜无人问,而今野菜待嘉宾”为题折射出时代的巨变;可写“电话进农家”凸显出农村的新变化;可用“老太太扭起秧歌舞”“奶奶们穿红又挂绿”写出老人的新观念新时尚。

(2)添加成分法

这是“大题小作”最常用的方法,几乎所有的大话题都可以适用此方法。具体做法是在话题前、话题后或话题前后,根据自己选材范围的需要添加修饰性的词语,从而使文章选材范围的指向更明确、更集中。

①为动词性的概念添宾语。如以“读”为题目,可以考虑给“读”添加宾语,可以是读“书”、读“报”、读“人”、读“新风”,甚至是读“时代的变迁”和“人事的变幻”。再如作文题“参与”,添加的宾语可以是“劳动”“活动”“社团”等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对象,甚至也可以是距离比较遥远的事物,比如“国家大事”。有一位考生就以中国参与协调朝鲜核危机为主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摆脱了传统的视角和范围,也显示了对时政的关注。

②为名词性的概念添加定语。如以“愿景”为题,可以写“我的”愿景,“父亲的”愿景;以“肩膀”为题,可以写“我的”肩膀,“老师的”肩膀。

③为名词性的概念添加主语或谓语。如以“幸福”为话题,可在前面添加“平安是幸福…‘游子思归是幸福…‘知足也是一种幸福”等,可在后面添加“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其实大家都拥有”“幸福,享受生活”等。这些标题,不仅使文章的立意更明确,更集中,也使文章的切入点更小,选材的范围更明晰,便于我们迅速调动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构思成文。

(3)设问构思法

顾名思义,设问构思法就是应用设问对标题进行一番审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以此迅速打开思路,缩小选材范围。如以“理解”为话题,不妨这样发问:什么是理解?彼此间为什么要有理解?你理解别人吗?当别人误会你时,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对“幸福”“责任”等一类的话题,都可以采用此法。这种方法能迅速激活思维,诱发对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产生联想及感悟,容易锁定写作的切入点和生发点,并使我们的思维逐渐地深入,写出美文华章来。

(4)具体落实法

①将大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人或事。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在自然中生活的对象比较宽泛,要实际写作的时候,可以落实为“谁”在自然中“怎样”生活。

②将泛指类的概念落实具体。如“人与路”的话题,可以落实为“谁的”——人生的路、成长的路、成才的路、求学咱勺路、拜师的路、成功的路。

③将代词性的概念落实具体。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写成“我想握住(爸爸的/老师的/民工的/鲁迅的/台湾亲人的)手”。以“他们”为题目可以落实为“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明确化。

2.小中显大

小题写作时要避免通篇都就物谈物、就事论事,可先从小处落笔,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在大处显出立意。譬如,可将凡人小事、实物情景同某种情感、哲理、风格、素养、观念联系起来,在小的题材中表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严肃的主题。如《肩膀》,可由小小的“肩膀”入笔,写到母亲的、友人的、恋人的肩膀,表现对“肩膀”逐步加深的认识——肩膀是对亲情的牵挂、对友情的寄托、对爱情的相守,进而揭示出“亲情给人以温暖,友情给人以快乐,爱情给人以热情,一切真善美的情感都能给人以幸福和奋进的动力”的大立意。

化大为小也好,小中显大也好,其核心是切口小,开掘深,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3、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 逆向立意:就是让思想沿着原先思路相反的方向推进,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对“持之以恒“进行逆向思维

•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 不是什么事情和问题都是可以逆向立意的,因为它首先要正确、健康。

• 如:“诚信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这一话题,就不可以逆向立意

4、彰显哲理,发人深思

立意的求深、求新,其实不难。求新就是求异思维;求深,则可定向联系人生哲理主题词展开阐释。

高考作文主题必定会涉及如下范围:人生、社会、精神(心灵)。统而言之,就是要谈人生。
     涉及人生意义阐释的5组关键词:生命意志和生命活力;生命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生命的伦理;生命的美感和滋味;生命的尊严和自觉

此方法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