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2013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写作指导及佳作展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2/11/2 15:30:3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1.沈思的创业路

【素材展示一】

沈思,80后女孩,上高中时就立志打造中国的“苹果”。为了实现创业梦想,她努力学习,连跳两级,16岁就考入清华大学。她说:“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如果没人家聪明就一定要笨鸟先飞,比别人多做一分才行。”

毕业后,去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攻读计算机。尽管没有奖学金,生活困难,但她咬牙坚持,系统认识互联网行业,思考创业该做什么项目,怎样做产品,怎样筹备公司等。

从美国毕业后,进入了谷歌工作。谷歌领导招聘时问她“五年以后你会做什么”时,她说:“创业。”她在谷歌“潜伏”4年,工作非常勤奋,每天只睡4个小时,从什么也不懂的学生蜕变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管理者。

在沈思看来,谷歌两位创始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做为人类创新的事情,为信念在做事情,这对她影响非常大。2007年,她开始自主创业,成立木瓜移动,并在北京、旧金山、伦敦开办分公司,开始全球化布局。目前,木瓜移动已成为全球安卓平台上最大的游戏社区。

【多维解读】

角度一:用行动实现梦想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说,当一个伟大的梦想出现时,要抓住它,并实现它。实现梦想的最好方式是付出行动,沈思没有让自己的创业梦想昙花一现,而是抓住它,并努力实现它。为此,她考取最好的大学,远赴美国深造,进入谷歌从基层做起,当时机成熟时,开始创业,最终实现梦想。

角度二:坚持是成功的资本

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持之以恒很重要,可以让人最终达到目的地,获得成功。沈思从高中时代就开始为自己的事业铺路,多年来一直默默坚持,即使遇到很多困难障碍,也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坚持是她成功的资本。

角度三:勤奋造就成功

有天资,更要勤奋,勤奋造就成功,懒惰摧毁天才。沈思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女孩,但她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却是勤奋。无论在校学习还是在谷歌工作,她都比别人多付出很多努力,做到了“笨鸟先飞”。如果没有勤奋,她的梦想就毫无价值,创业计划就渺如尘埃,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角度四:厚积才能薄发

很多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好像是一夜成名,但回望他们走过的路,才知道是厚积薄发。草根明星朱之文在家乡田间地头苦练30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在NBA赛场上迅速崛起的林书豪,用训练场上洒下的无数汗水换来了今天的辉煌。沈思也是如此,没有在计算机领域的多年积淀和探索,便不会有现在的异军突起。无数成功人士的事迹都证明:厚积才能薄发。

【素材展示二】

季羡林抄书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孤本古籍,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季羡林犯了难,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又不忍心拒绝,便让他一个礼拜后再来取。

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来了。当他接过书时,感到非常意外,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信纸,上面写满了蝇头小楷。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我怕万一被人损坏,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

学生一听,异常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

【多维解读】

角度一:对文化有敬畏之心

很多文人墨客,大师学者,都非常尊崇祖国的文化,把文化视为最为神圣的东西。只有敬畏,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能不遗余力地传承。季羡林先生对于极其珍贵的语言学古籍孤本,非常爱护,为了防止外借损坏,他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抄写整本书,敬重文化之心让我们感动。现在,很多人不尊重祖国文化,不读书,不写字,对书籍、文章、文字随意糟蹋,这种行为和季羡林先生相比,有天壤之别,应该改正。

角度二:诚信至上

为人要讲诚信,守信于人,就是守住对别人许下的承诺,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季羡林先生答应借给学生书籍,但不能借出原本,为了按时兑现诺言,他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日夜伏案抄录,付出了大量劳动。他用辛苦自己的方式,保护了孤本古籍,也守住了诚信至上的品质。

角度三:做事一丝不苟

态度决定一切,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事情必能做得圆满。反之,如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必然是另一种结果。季羡林先生在一周内抄完一本书,工作量巨大,但他凭着一丝不苟的精神,几乎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有了一丝不苟的精神,再庞大的工程都不会出错;有了一丝不苟的精神,再繁杂的任务也能做得完美。

角度四:呵护追求进步的心

季羡林先生有大家风范,有博大的胸怀,懂得尊重他人,呵护年轻人追求进步的心。学生来借书,虽然有难处,但他没有拒绝,而是换一种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这种做法让学生感动,更会给他激励,让他日后更加努力学习。面对他人的请求,不宜轻易拒绝,如果是进步的,积极的,要尽力呵护,这或许是为他搭建了一个台阶,会让他上升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2.饿死的“宅男”,一个典型的个人及社会悲剧

【素材直击】

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王小林,小学期间一直是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94年,王小林从郧阳师专毕业后又到荆州师范学院读书。在此期间,姐姐为了供他读书辍学;就连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95年,毕业后王小林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任教,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他回到家乡。

在家期间,王小林因干活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将母亲打成骨折。失望的母亲从此住到女儿家,一住就是14年。14年间,王小林不做事也不做饭,想吃东西,就到别人家菜地里拔点儿菜。直到2012年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疑是饿死。据同村村民说,王小林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但是宅在家里的他却过着野人般的生活,饿的时候,就吃生蔬菜和红薯叶之类的东西。

解读一:不该遗忘弱势群体

14年来此“宅男”竟然像猫狗一样,自生自灭,来去无息,就是死了也是偶然被人发现。亲人也好,邻居也好,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忽视了他,遗忘了他,但社会不应该抛弃他,流浪之猫狗尚且有爱心组织救助,何况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话题链接】

遗忘、爱心、救助……

解读二:自立方可自强

“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想做”。姐姐为了他早早辍学;父亲去世家人也对他隐瞒——家庭的关爱、亲情的温暖,却没有唤起他的责任心。仅仅因为不满校方的安排,就辞职回家。他的悲剧在于缺乏自立自强的品质。虽然他成绩优异,但是却不能把知识用于实践,读死书,死读书,最后读书死,实在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话题链接】

自立自强、理想与现实、感恩……

解读三:读书,走向文明之根本

王小林之饿死缘于其心理的严重障碍,我们不能以王小林的极端案例来误导公众“读书无用”。读书的作用,是不辩自明的。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飞速发展,正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的结果。如果人们都不读书,人类社会的历史就不可能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文明走向更文明。

【话题链接】

读书、富强、文明……

 

3.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积累前言】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议论文写作要以“理”服人,但通篇都是说理,往往会流于空洞说教。要避免这个问题,就必须“用事实说话”。丁肇中先生是华裔知名物理学家,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经历典型而且有代表性,选用他的故事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无疑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丁肇中:不放过任何一个难题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妻子意外早产。这个提前到来的婴儿,就是丁肇中。1948年冬,丁肇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受家庭影响,他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务必找到答案才肯罢休。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想了想觉得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丁肇中不是这样,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法,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法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他往往要辩论到“甚解”才肯罢休。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很少与同学一起打球、看电影。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由于勤奋刻苦,丁肇中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这为他实现终身的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素材解读:学习中的难题,如同生活中的困难。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即便失败也不要畏惧退缩,好好总结经验教训,迎难而上,成功就会在下一个拐角处等待我们。

适用话题:面对难题、不放弃、信念、勇敢面对……

丁肇中:“不知道”

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面对记者的几个简单问题,丁教授却连续回答了几个“不知道

[1] [2] [3]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