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学无止境。
——英国 约翰·道格拉斯·科克罗夫特,1951年物理奖获得者
5.一般的推测,并非研究者唯一可行的的道路。以自己的行动去开发脑子才更为有趣而且有益。
——(瑞典)特斯坦·威塞尔,1981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6.我不知道是否会得诺贝尔奖,但我知道我要公开说些什么。我想提出杀害儿童的战争。我认为这是我们时代最可怕的事情。文学也是一种提示这个悲剧的手段,将其置于舞台的前方。在巴黎,人们最近将妇女雕像掩盖,以谴责对阿富汗妇女的自由权利的践踏。这很好。也可以在所有的儿童雕像的心上画上一个大红点,提醒大家在巴勒斯坦、在拉丁美洲、在非洲某地,一个儿童被子弹打死了。而大家对此都默不作声!
——(法)克莱齐奥,2008年文学奖获得者
二、事件速览
1.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其实早在1927年,瑞典人就打算提名鲁迅,鲁迅干脆说了句不配:“……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点滴感悟: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看着诺贝尔奖名单上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我们似乎还有咀嚼往事的荣耀:不是要不到,而是不想要!不过鲁迅的谦虚态度还是让我们意识到自身底气的不足,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2.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七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钱永健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和美国科学家沙尔菲因对水母进行研究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点滴感悟:截止目前,七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每次他们的获奖都能引起国人的浓厚兴趣,其实,他们都是早已加入外国籍的外国人。尽管在国籍上我们无法分享这些科学家的荣誉,但他们的血统还是让许多国人津津乐道,也不免让人想起一句古话:“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诺贝尔奖为什么在中国水土不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3.“山寨式”搞笑诺贝尔奖
美国幽默科技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最近评出2008年“搞笑版诺贝尔奖”。在中国,也有网友仿照,选出中国版的“山寨式”搞笑诺贝尔奖。其中,周正龙“发现” 在陕西早已绝迹的华南虎,荣获“生物学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纪连海,因“考证”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是婚外情,获得“考古学奖”;女诗人赵丽华,因开创“梨花体”诗而获得“文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因发现“同性恋并不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渠道,异性恋才是”而获得“医学奖”;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徐滇庆,因预言“深圳房价有涨无降”,获得“经济学奖”。
点滴感悟:在这个泛娱乐化的今天,一直伴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中国网友,无奈之下,只能再次以搞笑的方式,聊以自嘲,却难以掩饰内心的尴尬与失望。国人什么时候才能不以这种黑色幽默的形式登上诺贝尔领奖台?诺贝尔奖,你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empirenews.page--]
4.从诺贝尔奖谈日本的科技立国政策
本年度诺贝尔科学奖项已相继揭晓,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获诺贝尔化学奖,小林诚、益川敏英获物理学奖,另一位物理学奖得主南部阳一郎也是日本裔。再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和田中耕一、2002年的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日本近8年来已涌现6位诺贝尔奖得主。
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21世纪头50年里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照目前的速度来看,实现起来并非难事。
二战后,日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模仿型“技术立国”阶段,即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自身努力开发应用技术。1995年11月,日本明确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开始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开发基础技术。可以说,日本近年来频出诺贝尔奖得主与日本长期以来重视科学技术密不可分。
点滴感悟: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能完全以诺贝尔奖得主的多少来衡量,科技政策也不应以获取诺贝尔奖为导向。但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采取措施扎实推进科技发展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范文引路一】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惟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每迈出的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因而这种探索也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骗造假。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评析】从诺贝尔奖中,我们有太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为此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往往成了抨击的对象,却忽视了诺贝尔获奖者身上的精神品质,这就是除了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这正是我们的科学家所缺少的。文章以此为论点,从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谈起,以获奖者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的人面对荣誉桂冠的不同态度——“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呼吁我们的科学家需要有“诺贝尔精神”,“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发人深省。
【范文引路二】
诺贝尔奖和国籍无关
郭钦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理想,记得当时很认真地写下了科学家。不想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阴差阳错地离科学越来越远,最后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这时才发现,离科学越来越远的不止是我,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科学就像身处云顶塔尖的“玄学”,高不可攀。
幸好还有诺贝尔奖,它就像科学界的奥斯卡,在每一次尖端科学就快被人遗忘的时候,又适时地将它们带回地面,接受大众的朝拜。只是,这种关注在中国,把重点都落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
其实,每一届诺奖,和我们相关并能被我们所读懂的,不应该也不止是获奖者的身份。要知道,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原本就是诺奖设置时的获奖标准,而这个人类,就是无数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它的每一个获奖发明,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诺奖与我们的距离,也在进一步缩短。看看现在在无数医院发挥作用的核磁共振诊断方法,就是200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再如这次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了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很显然,这样的成果对于揭示人类的疾病原因、提供预防疾病的可能性,都有重要价值。
只是,普通的你我,很多时候不愿花时间去了解获奖者背后的尖端科学,就轻易地以一句“太高深,看不懂”,放弃了诺奖提供给我们接近科学的机会。别不信,你试着问问身边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奖,但有多少人能说出他们是因为什么获奖?
所以,如果你也在关注诺奖的开奖,那就不妨花点时间了解一下获奖和提名者的研究成果吧,在向获奖者致敬的同时,更别忘了向他们的研究成果致敬。
看看那些成果,你会发现,诺奖其实离我们很近。这个近,和国籍无关,只是我们和科学的距离。
【评析】
有人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诺贝尔奖全新的理解。确实,有时候我们是不是过分关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反而忽视了诺贝尔奖本身的意义。让科学走近生活,为人类服务,这才是人们孜孜不倦地发展科学和追求科学进步的原因,也是颁发诺贝尔奖的真正内涵。而在中国,人们只读懂了诺贝尔奖的国籍和名字,赋予它功利的色彩,只能反映国人思想的狭隘与浮躁。因此,我们要向获奖者致敬,更要向科学致敬。
话题作文“细节”导写
所谓细节,就是一个整体中极为细小的组成部分,或是一个系统中平时极易被人们忽略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由一个个微小的细节连缀而成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常常为没有重视某些细节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写错一个字,算错一个数,点错一个小标点(小数点)。细节蕴含真情,细节催人奋进。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是事业。我们也常常为一些细节而感动,比如一句暖人心的话,一个细微的举动……发现细节、感受细节、关注细节就是品味人生的美丽,编织成功的花环;而无视细节、忽视细节就会迷失人生的方向,酿成失败的苦酒。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先人这句睿语道出了生活本质: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生活就像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就如链条上的链扣。没有链扣,哪有链条?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封存于记忆,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是那样璀璨,那样芬芳。
常言说:“一滴水中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生活中,细微之中的美往往也是人生路途中的至美;细微之中的帮助和关爱,往往是人类道德中的闪光之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真正感动自己的往往不是一些事物的本身,而是点缀在这些事物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细节。这些细小的环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常常就构成了“美”的因子,比如妈妈的一根白发,运动场上的一次搀扶,医疗院里的一个微笑,地铁车站的一个招手,剧场里的一次掌声,名著里人物的一次邂逅,艺术殿堂里的一处神来之笔……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从细节中感受到美,无疑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性情,提升我们的审美品味,让我们更具有人格魅力。
生活中往往有一些细节为我们所忽视,有些事情就是因为细节而功亏一溃;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为一些细节所感动,让我们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爱和温暖。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刻骨铭心的细节?你曾为一些细节伤心过吗?你曾为一些细节感动过吗?面对细节你最想说些什么?
从题材上看,写“细节”这篇话题作文,我们既可以写凡人小事,平凡却让人持久感动的一些细节,也可以写伟人重视细节的故事,还可以写市场经济下,忽视细节而带来的恶果,或者重视细节后带来的成功。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有关细节的东西都可以调动到笔端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写的这些细节必须有意义,有意思,与社会人生紧密关联。比如说,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成功者大多注重细节,失败者大多忽略了细节。还有,重视细节,不忽略小事是成功之道。还可以写抓大事不忽略细节,大事和细节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等等。
从写法上看,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小小说,甚至可以写成日记、书信等形式。但组织材料时要突出细节,要么选取几个生活片段突出某个或某几个细节,要么以某个细节为线索进行构思。如果写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抓住细节的某一方面立论,并合理论证阐述,分析有条有理,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总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恰当地围绕话题,阐发“细节”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empirenews.page--]
关于细节的作文材料
1、李振福:《尾数的哲学》
一个年轻人到某公司应聘临时职员,工作任务是为这家公司采购物品。招聘者经一番测试后,留下了这个年轻人和另外两名优胜者。面试的最后一道题目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2000支铅笔,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主持人问他是怎么计算的。他说,采购2000支铅笔可能要100美元,其他杂用就算20美元吧。主持人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对此,他解释道:2000支铅笔需要100美元左右,另外可能需用10美元左右。主持人同样没表态。
最后轮到这位年轻人。他的答卷写的是113.86美元。这位年轻人说:“铅笔每支5美分,2000支是100美元。从公司到这个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4.8美元;午餐费2美元,从工厂到汽车站为半英里,请搬运工人需用1.5美元,还有……因此,总费用为113.86美元。”
主持人听完,露出会心的一笑。这名年轻人自然被录用了。这名年轻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尾数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它能够说明你的认真程度和处世哲学。注重尾数的人能够给人工作严谨的印象,那些忽略尾数的人,常常给人留下随便、马虎的印象。——(摘自《祝你幸福》2003年第8期)
2、“不值一提”抹去生还希望
晨报讯据中国日报报道,美国宇航局6月30日公布了一封地面控制人员写给坠毁前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宇航员的电子邮件。这封邮件谈及了后来很可能导致航天飞机解体的外部燃料箱泡沫材料脱落,不过却说这一事故“不值一提”。
这封邮件的作者是地面指挥史蒂夫·斯蒂克,发送日期为1月23日,内容是让宇航员回到地面后准备好回答记者关于泡沫材料脱落的问题。
斯蒂克说:“有一件事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件事根本不值一提,我希望你们不会在记者提问时对这个问题感到惊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精彩回放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写作点拨(4)
下一篇文章: 精彩回放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写作点拨(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