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代沟与传统
章宇
我和你相差二十几岁,但好像弹指一挥间。
我吃的是高粱米、棒子面、地瓜干;你吃的是麦当劳、营养套餐。
我玩泥巴,捉蛐蛐,用小刀刻木头枪;你玩变形金刚,养芭比娃娃,滑旱冰。
我爬树,上房,跳墙,游河;你练书法,弹钢琴,学英文。
放学路上我上蹿下跳,和伙伴尽情玩耍,这是我最快乐自由的时光;你每天由父母接送,偶尔晚10分钟回家就有人急得报警,这是最让亲人胆战心惊的时刻。
我的理想是当解放军,做英雄,以身殉国;你的梦想是当大款或歌星,为所欲为,出国留学。
我让老师扇了两耳光,不敢告诉家里,父母打骂我比老师还狠;你被老师说了几句,马上去找家长,你妈妈会托人向老师说情,爸爸可能会打电话到教育局投诉。
我同学差1分没考上高中,回家种地去了;你同学差100分没考上高中,他家长交了5万元赞助费,让他进了重点高中。
我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不屑于回答,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老师对你千叮咛万嘱咐,让你看书,你不屑一顾,说又不是给你学的,你急什么急。
我上大学时,每月国家给补助45元钱,4年大学我没跟家里要过钱;你上大学时,每年交1万元学费,只要你一回家,父母就得到处借钱。
我天生节俭,“越穷越光荣”,有钱也不敢显露出来;你生性大方,越富越气派,没钱也要全身名牌,假装有钱。
我学了十几年“温良恭俭让”,也没领悟到其中精髓;你受了十几年素质教育,却看不出素质有多高。
我毕业后直接到接收单位报到,一干就是十几年;你毕业后,天天跑人才交流会,换了一家又一家单位,不是你炒别人,就是被人炒。
我每月拿出一半工资,赡养父母;你每月把工资花光,还跟父母要“补贴”。
我感到生活越来越富裕;你却感到钱挣得越来越少。
我如果手头不做点事,就无所适从,我每天都很忙——繁忙;你打一天网络游戏,总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你每天也很忙——瞎忙。
我一辈子没有出人头地,但对得起天地良心;领导总看不上你,你却对他们点头哈腰。
我觉得你太浮躁,你觉得我太窝囊。
我和你有很多不同点;你和我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的不同点叫做“代沟”;我们的相似点称为“传统”。
【赏】
1.对比铺陈,为文鲜活
读罢此文,你的感觉如何?“很新鲜!真有意思!”相信你会脱口而出。是的。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把“我”和“你”相差二十几岁的两代人的生活一一罗列出来,客观真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在对比中很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差异,从而认识了所谓的“代沟”。这种运用对比铺陈布局谋篇的方法,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呈现了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状貌,行文显得不拘一格,自由鲜活,读来自然颇有趣味。
2.琐碎细事,内蕴很深
文章乍看就像“流水帐”似的一一记下生活中的琐碎细事,每一件事又都没有完整地展开来叙述,也没有“点睛式”的议论,似乎没有什么很深的用意。但是读完全文稍加琢磨,就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在这一枝一叶中注入了非同寻常的思想,这些琐屑之点一经对比列举,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嬗变,而且揭示了社会、教育等方面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这就更见得文章具有很深的内蕴。
【仿】
8岁与18岁的反省笔录
李德斌
把得与失当成上等的咖啡粉,把思考当成滚烫的热水,煮成一壶苦浓的咖啡吧,喝了它,让它帮你醒脑。
——题记
8岁时,在操场上尽情地奔跑,深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18岁时,躲在家中跑步机上,气喘吁吁地跑着。
8岁时,不知道电脑是什么样,以为网络是什么捕鱼的新方式;18岁时,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操纵着键盘,点击鼠标将文档中的往事放入“回收站”中。
8岁时,《红岩》的“岩”字不会写,于是用拼音代替之;18岁时,坐在床上,津津有味地读着《边城》,体验着湘西的幽静的美景与淳朴的情感。
8岁时,吃饭时就想到晚上的动画片快到了,于是狼吞虎咽,奔往电视机旁;18岁时,明天还有一篇课文要背呢,于是晚上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大声背着“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8岁时,下课了,狂奔到乒乓球台旁,打上两拍,再冲回教室;18岁时,这道题做完再出去吧,走出这个闷人的地方,透一透气。
8岁时,看《红楼梦》电视剧,不懂得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18岁时,不知不觉地唱起了《爱就一个字》,偶尔还读一读徐志摩的诗。
8岁时,检查视力,咳,视力表最底下的一行也看得清清楚楚;18岁时,看着眼前厚厚的书、小小的字,不由得眼花缭乱,于是戴上了“酒瓶底”似的眼镜。
8岁时,丢失了一件东西,或是做事失败了,会深深地悲伤、失落很长一段时间;18岁时,丢失了东西或遭遇了失败,我会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8岁时,留着短短的头发,清新,自然,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18岁时,蓄起了“清汤挂面”式的头发,也懒得梳理,显得颇龌龊。
8岁时,与班里同学打成一片,随意交往,其乐无穷;18岁时,除了向同学借东西、问题目之外,大都是沉默寡言,独往独来。
8岁时,用纸叠纸包,与伙伴们玩着,或是叠成纸飞机,载着自己的“梦”飞向远方;18岁时,我珍惜每一张纸,有时随便拿一本书,把它当成稿纸,在空白处排满算式。
8岁时,坐在桌旁圆凳上,手托着下巴,与姐姐谈理想——要上什么大学,长大要干什么……;18岁时,实际一点吧,自制了一份短时期的计划表,以后就照这上面的去做,向前冲吧。
8岁时,多羡慕大人,盼望着快快长成像爸爸妈妈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大人;18岁时,却又羡慕孩子,多想做一个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孩子。
8岁时,已是晚上11点了,我睡着了,做着甜美的梦;18岁时,12点了,我拿着笔“沙沙”地写着一篇题为《8岁与18岁的反省笔录》的文章。
【评】
这篇文章同样运用了对比铺陈的手法,但不是个体与个体的对比,而是个体自身的对比,作者把自己8岁和18岁两个不同年龄段的生活镜头对比着组接在一起,很逼真、也很巧妙地再现了自己成长的历程,写出了自己品尝到的真体验、真滋味。作者有意选取8岁和18岁这两个年龄段,而让8岁到18岁这10年间留下长长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去深思,既让人看到一个少年的成长,又品出其间种种况味,如同喝了一杯苦浓的咖啡。这样自然而又新巧的构篇,既彰显了文章的盎然意趣与艺术魅力,又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思考的天地
上一篇文章: 备考2012年高考“美文读、赏、仿、评”专家指导8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12年高考“美文读、赏、仿、评”专家指导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