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照应方法(9)——分合式照应法 分合照应,就是在行文之中,通过分与合互相关联而形成的一种照应方法。“分”在文中表现为并列性的内容,并列内容的标志是可以互换而不影响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完备。如写笔,先写钢笔,后写铅笔,或者反之,都无不可。“合”在文章中表现为总体性的内容,是对“分”的内容的总领或总收。就分合位置来看,“合”的内容多用于开头、结尾,“分”的内容几乎都出现在文章的中部,是主体部分,是内容中最具体的文字。 分合照应的特点,一是规律性强,不管怎样行文,照应的形式就那么几种,虽也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二是依附性强,这种技巧,一般依附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只要是分合式的文章,必然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它是为内容和结构服务的。三是严整性强,这种技巧,照应比较严密,结构比较严整,承转圆合,规范简明,读者易于把握要点。 分合照应法中“合”的部分均为概括叙述、总体说明、领起论述的文字;“分”的部分都是具体叙述、详细说明、分项论证的内容。“分”的内容要在“合”中提到,这样才能构成分合式照应。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照应的形式是“合—分—合”。文章共10个自然节,第一二节是概括介绍,为“合”的文字,体现的语句是“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有哪些客人来呢?体现“分”的句子有:“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第三节):“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第五节);“接着来的是左拉”(第七节)。可见,每两节写一个人,又形成“分”的并列性的内容,照应的语句也都在段首,显得十分明确。最后,九十两节仍然是“合”:“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以此总收全文,既照应了中间六段的“分”,又照应了开头两段的“合”。使文章分合有致,照应十分严密。 运用分合照应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抓大忘小,就是在全文大分合照应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有的段落里小分合的照应。二是在分合照应时,要防止重合交叉现象,特别是内容上,“分”的内容一定要是“合”中的一部分,而且“分”的几个方面也要处于同一层次。 记叙文照应方法(10)——细节式照应 细节照应,就是通过对事物细枝末节和多次描写而形成的照应,以此来表达感情、寄托思想、表现个性,是一种生命力强、效果上乘、给人们印象深刻的照应方法。细节照应的文字,一般比较简洁;照应的位置,可以遍及各个段落,开遍收束,承转圆合,均无不可,十分自由。 细节照应的特点,一是真实性强,细节照应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内容进行提炼强化的结果,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可信的,实实在在的。二是生命力强,这种照应对读者产生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即使是一景一物、一招一势,也会给人永久难忘的印象,因为它特征鲜明,描写细致,贴近生活,耐人寻味。三是运用频率不高,因为它与细节描写不同,具有成套配搭的特点,难以频繁运用,有时一两套就足够了。细节照应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动作细节,形象细节,景物细节,语言细节,物件细节,服饰细节,情节细节等,现就其中的两种稍加阐释,可见一斑。 一是动作细节的照应,就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节性动作的描写,来构成照应关系。动作细节的位置,宜间开一段距离;动作细节的类别,可以是同一动作的重复,也可以是有一定因果、顺承等连贯性动作的展示,还可以是有较强对比性动作的环扣。这种照应运用频率最多,因而在细节照应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孔乙已》中: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这句话先后出自小说第四段和十段,是动作细节描写,前者体现在一个“排”字上,后者体现在一个“摸”字上,这两个动作细节,就形成了对比性的照应关系,显示了孔乙已命运发展的脉络。 二是物件细节的照应,就是通过对某个物件的细致描写和客观展示,来构成照应关系,物体多以小而平凡的东西为主,主要对人物起衬托作用。例如,苏联作家苏西蒙洛夫的《蜡烛》,就采用了这种细节照应。照应的位置是小说的后半部分,照应的物件是老妇人45年前结婚用的一双喜烛,而现在她把蜡烛插到了烈士的坟头上,作者对蜡烛就进行了多次描写,反复纷呈,形成细节照应,从而有力的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悼念之情。 运用细节照应法在注意两点:一是细节照应必须真实,至少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因为虚假的细节会损害人物的形象,损害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二是细节照应要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既显得非常突出,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细节的照应,才是成功的。
记叙文照应方法(11)——时间式照应 时间照应,就是在行文过程中,通过时间的前后关照,形成呼应,既显示行文顺序,又构成严密的联系,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照应方法。时间照应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直接用时间词语,出现的位置,一般在段落的开头,用词比较自由随便,不那么固定,从而形成照应。二是以某件事情为中心,以这件事情的发展显示出时间照应的特点来,如“劳动前”、“吃饭后”等,这种照应,运用的频率一般不高,阶段性比较明显,与情节的推进相一致。 时间照应法的基本特点,一是顺序清楚,脉络分明,读者易于把握,也能把事情写得一目了然。二是运用方便自由,位置可以变化多姿,只在把时间交代清楚,放在字里行间的关键位置,尤其是过渡之处,一脉贯通就行了 。三是有明显的目的性,照应的意图,要么显示出事情的发展先后,要么标志着人物命运的脉络,要么表现事物或事理的变化进程,也就是说,这种照应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时间照应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体裁。 记叙文的时间照应,重在通过时间的推进,来叙述情节,推进发展,时间先后与行文顺序基本同步,通过时间词语的多次运用,前后照应,显示出文脉的起伏和变化。例如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就采用了这种时间照应的方法。从“1887年3月3日”开始到“一两天过后,”这11个时间词语,都是用于段首,既显示出发展顺序和层次变化,又形成前后照应的严密格局。 说明文的时间照应,侧重于介绍事物或事理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照应,与上面所说记叙文的照应特点、标志基本相同,但目的不同。说明中的这种时间照应,主要是为了记述事物或事理的发展变化,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科学性,增强说明效果和真实感,给人以清晰的印象,为传知服务。例如,朱长超先生的《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从开始的1969年7月到1969年9月16日。用了11个时间词语,既有用于段首的,也有用于段中段末的,大多为十分具体的时间。通过它们的多次运用,反复嵌入,清晰而客观地展示了登月的全过程,又形成了前后照应的严密关系。 运用这种时间照应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词语不能运用得过多过碎,因为时间词语是为内容服务的,当用则用,绝不能滥用。二是切忌流水账式地运用时间,昨天怎样,今天怎样,上午如何,下午如何,毫无变化,呆板沉闷,如果名词副词兼用,大小时间词语配搭,不同位置介入,就变化开了。
记叙文照应方法(12)——前后式照应 前后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和后面,用上若干相同或相近的词句,从而形成一种关照的形式,使文章前后相联,上下牵挂,这是一种常用的照应方法。 前后照应法的基本特点,一是具有缝合性,它的主要用武之地,是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而且是不止一次地照应,这样,就把文章的有关段落连接起来,把有关层次缝合得严密而紧凑。二是具有多样性,无论何种文体、表达何种内容,用作照应的对象很多,选择的余地很大, 位置也不固定,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 前后照应法的具体运用,就其频率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低频率的照应。就是前后照应的次数较少,最少只用了一次照应。这种照应,往往是句子,最好与标题有关,最好是单独成段,这样比较醒目,比较鲜明,易于读者把握。如果隐于文段之中,照应的频率本来就少,往往起不到照应的效果。例如,星新一先生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就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文章的标题是“喂——出来”,第16段引用了一个年轻人对洞里大叫“喂——出来”,倒数第4段引用了一位工人突然听到了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喂——出来”。这就是用了一个频率的前后照应,语言单位是句子,都是单独成段的,既形成前呼后应之势,又点明了标题,照应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高频率的照应。就是前后照应的次数甚多,随处可见,但又没有重复累赘之感,灵活多变,清新自然,环环紧扣,照应优势最为显著。例如,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就采用了为种照应方法。照应的载体是一个“丑”字,先后有:“小鸭是那么丑陋”、“自已长得那么丑陋”、“你这个丑妖怪”、“你真是丑得厉害”、“你丑得可爱”、“你是那么丑”,等等,全文类似这样的语句有十多句,上下牵挂,前后照应的特点显得非常充分,从而增加了文章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运用前后照应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选定照应的词句时,要适当考虑一下题目,与人物特点和中心思想联系起来,最好是用上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这样,既有利于点题和揭示题旨,又方便省力,照应效果定然会高人一筹。
上一篇文章: 专家指导:写作照应十二法炼成精彩记叙文(2)
下一篇文章: 专家指导高考作文压轴经典训练实例汇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