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
|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1/3/8 10:53:38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来自素材的积累。离开了生活中的素材,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实的自我,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然而,当下的作文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困惑。教师苦口婆心讲、费尽心思改、兢兢业业评,仍感觉成效不大;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没憋出高水平作文。其实,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不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来自素材的积累。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汇集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首先应鼓励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中注意观察,在家庭中注意观察,还要注意观察社会现象。 不仅要观察周围的人、周围的景,而且要观察周围的事。只有引导学生勤于留心身边的一切,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才能写出真实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观察要选准观察点,观察点选好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观察。如带学生去观察野外的美景时,要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或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学生善于从生活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体会观察,思想将呈现耀眼的火花,感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 二、巧借课本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和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在学习中却常被忽视。有效利用语文教材来积累作文素材,既方便又实用。 首先,课本中选编的课文,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名人名言等无所不有,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非常有帮助。 其次,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教师讲解过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及点评等,既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思辨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素材的积累也不应只局限于文学本身,它必然同各个学科产生交叉和融会。在小学阶段,各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融、紧密相连的。如劳动课的各种剪纸、小制作向来是小学生的最爱,而这种动手实践恰恰是作文的最好资料。因此,其他学科课本也是不错的作文素材。 三、课外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其中自然包括语言)。智力越是低下的学生,越应当多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就是书。”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读物,品味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歇后语、格言等等,超越时空,领略不同的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善于运用,注意积累习惯的养成,比如记日记、写随笔、练片断。学生的积累习惯养成了,素材丰富了,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除了阅读课外书,课外积累还有很多的渠道可以选择。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电视、网络等便捷的媒体广纳博取。只要巧妙借鉴,就可为我所用。 四、实践活动积累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外,还有一些活动。如综合性活动课中有目的地了解民风民俗,像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如过年过节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再就是家庭活动,包括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睦亲情等。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提示学生寻找素材。 如母亲节前夕,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积累生活素材,我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给妈妈……》,要求必须亲自去做,再写出来。结果大多数同学作文写得生动感人,连平日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不觉得无话可说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受到教育,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关心太少,而且作文上也受到启发,原来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很多。 通过这些有益训练,让学生不再对身边事熟视无睹,明白了只要做个有心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就会有写不完的题材。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只有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拨,有步骤、有计划地让学生坚持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就不愁写不出来。
上一篇文章: 把事例进行到底(三)——析出妙文章
下一篇文章: 【经验交流】高考作文起步 “五个一工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