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高考作文审题精要(指导)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9/10/8 9:57:35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我要投稿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即认真分析题目的意义和要求,从而决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裁形式、选材范围以及写作方法等等。
   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 “材料+提示+话题+要求”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定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 
   2005年全国卷三的话题材料: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这句话具有很强的思想倾向;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它正好暗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等美德。“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忘记和铭记”是引导、领考生正视过去,正确的看待历史。
  
二、审提示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的思维方向的作用。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审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例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三、审话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相反的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层次结构。 
   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话题“双赢的智慧”:
   “双赢”的内涵是利人利己,“智慧”的内涵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双赢” 是目标,“智慧”是方法。  “双赢”是话题范围的外圈,“智慧”是话题范围的内圈。作文不能只重视“双赢”而忽视“智慧”,也不能大谈“智慧”而抛弃“双赢”。话题旨在引领考生在将来的为人出事中,不“损人利己”,也不一味“损己利人”。前者有违道德良心 ,后者有违正常人性,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取得“双赢”。不过,在立意中还必须强调“智慧”二字,解决“如何赢得双赢”这个问题。 
  
四、审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付之东流。
   “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 
   话题作文审题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种: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了“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 
   2、忽视了背景语的指向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走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仇、愚与智、荣与辱……
   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读背景语,我们就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滥施于人”,孔子的“入世”与庄子的“出世”;谭嗣同式的“我自横刀”与文天祥式的“隐忍以行”…有的人忽视了背景语中的提示,抓住“哲理”便作文章,写成了“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这一些虽然是哲理,但是,缺少矛盾对立双方的哲理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
   3、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⑴要写自己的,不能写别人的;⑵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⑴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⑵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4、贴金式点题——用自己之酒杯,装他人之佳酿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处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行,但是未必能算的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再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所写的文章必须以应月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有学生写成《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谈家庭生活,只在结尾提上一两句:“音乐,正回响在我的家庭中”。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极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套机取巧的不良心理。 
   5、只注意判断中主项或是谓项——似看青龙,见其尾不见其首。
   判断通常是由主项和谓项两部分构成。主项是判断的对象,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是不具有的性质。话题作文是一种“宽题”,写作中,可以将一个概念细化为一个判断。比如以“生活”为话题作文,可以细化为“生活是一种选择”、“生活中要经历失败”等,可有的同学在行文中,抛开了判断的主项“生活”,片面地谈“选择”或是“勇气”,比如写成选择需要有眼光,或是写成了类似“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文章。这样一来实际上把原话题“生活”变成了“选择”或是“失败”。再比如以“面对拥有”为话题,许多同学只看主项“拥有”而忽略了“面对”,写成怎样追求理想,怎样实现成功等。 
   6、偷梁换柱——半路杀出程咬金
   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是,还好似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越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角度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作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帐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再如以“课桌文化”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到校园中去考察,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则有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大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却回不到本题“课桌文化”上去。
   失之毫厘,缪以千里。请大家过好审题这一关。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