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拿到一个独词型或概念型的题目后,不妨多问几下,通过递加追问,变抽象为具体,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确立写作的角度。同时,这种由果及因的追问,也能对话题有更深的认识,易把文章写得深刻些。
3、经典例析
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广东卷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题目分别为“季节”“传递”。审题时,我们要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求得小、巧、具体的写作角度。以“季节”为例,审题时,可先添加修饰语,缩小“季节”的写作范围:自然的、人生的、生命的、爱的、事业的、历史的、社会的……,再结合虚拟提问法对话题内涵进行挖掘,我们的“季节”怎么啦?通过分析可以派生出这样一些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四季不明了;人生四季,重在把握青春;爱的四季亘古不变(爱不分四季);人物心态的“四季变化”;中日关系“四季”变奏曲;城市高楼大厦四季不分给人们带来的缺憾等。“传递”这个题目审题就更简单了,运用虚拟提问法就可轻松搞定,如“传递什么?”“为什么要传递?”“怎么传递?”等。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独词型的还不少:如1988年全国卷的“习惯”、1994年全国卷的“尝试”,北京高考卷先后考的“规则”“转折”“寻找”“包容”“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09年高考作文审题点拨1
下一篇文章: 考场作文的合理模式——两个主体,互不雷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