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进入高三后学习时间变紧,任务加重,阅读的时间无形中被严重剥夺了,但是离开了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必须要有阅读来作保障。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灵活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材料提高阅读的效率,以此来给写作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语文课本,高考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
凡教师,一定知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句话。其中“以本为本”的含义就是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根本,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紧扣教材。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不乏抛开教材、泛泛而谈的例子。特别是语文教学,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比如写作教学,就几乎无人“以本为本”。教师到处收集大量的写作资料,学生也是人手抱着一本甚至几本“作文大全”之类的书猛看。结果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一上考场,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即使勉强写下去,也是材料单薄、胡编乱造、生拉硬扯,或者使用别人反复使用过的材料、毫无新意。到了高三,许多学生更是谈作文而“色”变,其实真正的“作文大全”——课本就在我们手上。
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按苏教版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统计,共有近140篇文章,如果再加上“读本”,共有500多篇。课本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你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下注释,课文链接,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对课本的挖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处挖掘
《谏太宗十思疏》:1、敢于直谏,是一种执着,一种操守,居其位,必谋其政,孔子说得好:“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魏征,代表着一种精神,成为了一 个象征。2、从善如流,勇于纳谏,是人们对统治者、领导者的期待。然而,“忠言逆耳”“善言不美”,真正能听得进善言的人,必然是有极高修养的人、胸襟开阔的人、真正为民谋福利的人。因此,考察一个人是否敬业为民,关键要看他是否能听得进批评的“善言”,反对的“信语”。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 如果不能为民谋福利,一个政党如果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那么,它就会走到人民的反面。因此,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理论,指明了共产 党新时期执政的方向。4、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不念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题)
(二横向拓展
可以再进行一番相关拓展形成一个小专题,比如《赤壁赋》的作者是苏轼,我们在高一学习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对苏轼进行粗略了解,高三复习时,我们可以补充上苏轼的经典小事例,以及苏洵,苏辙的有关事例,苏轼人生的大事件,苏轼的诗词名句
(三)积累文中的好句名句
二、试卷练习,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高三一年中,所有的考生肯定要做大量的试题,就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来看,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科技文阅读可以直接为高考作文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毋庸赘言。在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贯穿着“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这里的“大语文”观念,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语文的生活外延之大,而 是打通高考语文各个考点之间的界限,建立各考点之间的横向联系,统一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此理念的观照下,语文基础知识是建筑作文大厦的砖瓦。具体而言,语言基础知识的识记,是积累建筑作文殿堂的材料,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作文片段的单兵操练。扩写、缩写、通顺、连贯、得体、简明、修辞等的训练都可 看作是作文片段练习,把每一段写好了,组合成一篇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举例言之,笔者曾经从一道字音题的识记讲到作文素材的积累。
我在“字音”这个专题的复习过程中这样处理“焚膏继晷”这个词语的,先让学生明确“晷”读(guǐ),其次让他们抄写该成语三遍,熟记字形,然后告诉他们成语的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膏:灯油,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再告诉他们此成语出自韩愈的《进学解》:“焚 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让学生记住这一名句。讲到学习的刻苦用功,还可以引申到古代勤奋好学的事例,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把这些综合起来,便是刻苦用功,发奋苦读的作文材料。最后还可以引申到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思想教育上来。这样,我们就由一个字的字音,到字形,到字义,到词 语,到名句,甚至到古文化,到作文,到德育一线贯穿,由点到面,由树木到森林,全面激活。把孤立的字音、字形、词语的复习融入无限丰厚的汉语言文化的土壤中,便化孤立为整体,化枯燥为有趣,化繁琐为系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一道名句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人就是要不断的工作,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名句默写题,所有篇目都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出现过,而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便是“人生要积极探索、努力奋斗、执着追求”这一观点的绝好论 据。当讲到这道题时,我告诉学生,首先,你应该正确填空,其次,把这些文字稍稍组合便是一篇文章的绝好开头,示例如下: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离骚》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 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我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劳作。”
三.生活积累,高三作文备考之源
新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健康。”然而,不少学生的作文宿构,缺少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近几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事,关注人生,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学生及时、广泛、深刻地了解时事、生活见闻。而这些信息来源要从新闻媒体或报纸杂志中去获取,从生活中去感悟。然而学生天天看的,读的都是遥远的生活,领略到的也是成人化、艺术化的写作风格,学生即使跳得再高他也摘不到半空的桃子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为 “作文”而作文的心理,任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真正动起笔来还是套用“公式”,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以至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丧失了应有的灵气和活力。
生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源 陆游在《示子 》一诗中说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文章也是如此,临阵磨枪,为时已晚。要攻克写作中的“难”字,十分重要的是重视平日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积累、语言积累,功夫在文外。而生活蕴涵着许多素材,我们教师如果能设计好,分析好每堂作文课的内容与生活本身的联系,借助生活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能使作文课堂鲜活起来,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首先要求我们老师要拥有一双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生活资源的慧眼,具备整合生活素材的能力。点拨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对大千世界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人们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义溢于海,”生活中处处充满情感。如果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都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受到熏陶,得到情感的升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勇于流露真情的习惯。作文时,真情便会自然地在字里行间彰显出来。
生活积累是作文创造发挥之柱 “创造精神”被苏霍姆林斯基视为科学的作文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课程所倡导的时代理念。卓越的作文感,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善于从贫瘠荒凉的山沟里发掘出闪光的金子,从漫山遍野的植物中发现奇花异草,从天涯海角的沙滩搜索到价值连城的珍珠和五彩斑斓、形状新奇的贝壳。从平凡的、熟悉的世界中探测到新颖的东西。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是有滋有味的,信手拈来化用在话语中,你的话语就格外富有生机和活力,新意盎然。例如有位中学教师在向同学讲高考作文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第一,高考作文是几十万人同题的作文,特别容易撞车。平时写作文,一个班几十个同学撞车,那是田间小路的手扶拖拉机之间的“撞车”,灾难不太大。高考作文的 “撞车”,这是高速公路上的集体大“撞车”,灾难特别的严重。第二,高考作文和平时作文相比,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高考阅卷者无法慢慢品尝碧螺春。也就是说说话语言要“冲”一点。第三,高考阅卷,不是在阿尔卑斯山谷的浪漫之旅,而是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中的急行军,这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路标。因此作文的段落层次要十分清晰。
上面这段话中,这位老师要说的几个要点,就是从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高考作文相通的概念或事物,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手扶拖拉机”、“碧螺春”、“二锅头”、“浪漫之旅”、“急行军”等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对问题有了形象的认识。
所以在高三备考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多读书,勤做读书笔记,关注世界科技的发展进程,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环保工程等等,就能为自己的思想插上奋飞的翅膀。同时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体会、反思生活,从纷繁复杂的现象里理出头绪,发现规律,提炼本质。使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富有创意的表达,并且敢于想,敢于说,敢于提出创见,这是培养学生作文创造精神和才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搭建作文和生活的桥梁是一句老话,也是一句行话,人人都可以说,做起来却很难漂亮。但是一旦把作文与生活巧妙对接,它便显示出了可以挖掘的无限空间。这就是生活积累与作文关系的真正的魅力,也是高三师生作文备考之源。
上一篇文章: 作文教学的破冰之旅
下一篇文章: 考场作文三种常见病症及疗治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