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重视文化特色 提升作文等级
(作者:郝君 更新时间:2006/12/21 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我要投稿

目前,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在高考中,一篇作文的优劣往往是语文成绩高低的决定因素,笔者曾参与高考阅卷,最大的感触是“佳作的特点各不相同的,而一些欠佳的文章往往是相同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少文章之所以得分很低,除了立意之外,大多是因为缺少文化的成分,犯了文化缺失或文化幼稚病,给人一种苍白无力,胡编乱造的感觉。而一些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则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2001年江苏南京13中考生蒋昕婕的一篇《赤兔之死》曾红遍大江南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文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老练的文言句法和对名著的洞悉。近几年,由于话题作文给了考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赢得了老师的青睐,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章也都是因为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用文化装点醒目的标题。

简单地说,就是在题目里就以鲜明的文化特征打动读者。常言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如果文章在题目上就以文化取胜,显然就赢得了读者的芳心,取得好成绩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在文章的题目以文化入笔,显得要言不凡,腹有诗书。笔者参看了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该特点十分明显。如题目中凸现文化特色的有《淡妆浓抹总相宜》《问世间情为何物》(2000年)《题乌江亭》《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2001年)《痛并快乐着》《白雪红梅》《昭君的选择》(2002年)《莫让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年一叹》《能思考的芦苇》(2003年)……这些文章题目,或古诗,或古人,或名著,不一而足,让人浮想联翩。还有的文章题目中采用模仿或置换的方法,如:《爱鸟说》,《近水楼台不得月》,《怎一个情字了得》。叶圣陶曾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看来叶老很重视文章的题目,我们也应该用文化为题目化妆。

第二. 用文化打造生动的修辞。

在作文阅卷中,语言等第也很重要,在60分的文章里,语言表达分25分,占40%还多。提升语言的魅力,一要靠生动形象,二要靠文化特色。如果语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动形象,又有内容上的文化内涵,就能一下使文章变得厚重起来,抓住读者的眼球。如2001年高考(上海卷)一考生作文中有这样的文字:

正是有了这些根,才会激励着前辈们创造出这个中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事,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清高的根;“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正直的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爱国的根。这些不仅是前辈们的根,更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根,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东西……

再如:杂,更让自然和人类创造奇迹。梅兰竹菊,蜂蝶莺燕,不一样的生物带来不一样的神采。脱尘,修长,卓然,轻盈,栩栩如生的词汇传递给我们美的享受,人类的胸怀也因为这说不尽,道不完的大自然而博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恬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雅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豪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人们在对自然的感悟中,竟有那么多“最难将息”的表达,冥冥中创造了这一个奇迹。

又如:中国诗歌文化中,伤春悲秋的作品占有很大一部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不同的含义。同样是下雨,在多愁善感的人看来,就有“试问卷帘人”的关切;在关心民生疾苦的人看来,就有“好雨知时节”的喜悦;在爱国的诗人眼中,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慨。

还如湖北一考生在《情感认知文化》中写道: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于他国一千多年的的圆周率。可我们的土地孕育的是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我们的文化。

这些句子,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读之酣畅淋漓,给人以生动形象的同时,对中华民族文化予以高度的赞美,行文中传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尤让人激奋。这里,作者们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中,为我们制作了一份文化的盛宴:既有绘画的,也有感受的,还有各种跨越时空的优秀诗句,让人回味无穷。

第三. 用文化揭示鲜明的主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受着祖国文化队熏陶。可是有的人把学过的知识让岁月风干了,有的人却能把学过的内容当作千军万马为己所用。如果把它们用于我们的写作,无疑能增强我们作文的文化底蕴。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1)故事:新翻杨柳出新枝。即在写作时,“运用眼光,自己来拿”,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抉择》(2002年)就是这样的一篇作文,作者取材于《指南录后序》,运用合理的想象,对原材料予以加工,真实地写出了文天祥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内心世界:对元军的痛恨,对汉奸的不齿,对百姓的关怀,对国家的忠心耿耿。这里没有了封建文人忠君的迂腐,突出了爱国诗人的坚贞;没有了小我的恩恩怨怨,突出了大我的一片丹心。再如高考作文《停电时间》(2000年),作者围绕《愚公移山》起笔,写了家中三代五人对愚公作的不同评价,见解虽异,但是都能自圆其说,持之有理,紧扣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年轻人的观点,映射了新时代的光辉,颇有新意。或者运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生活,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表达作者的爱与憎、褒与贬,也就是要表达考生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个人的独特见解。这类作文更多的是带有批判性,形式是故事新编,目的是借古讽今。如2003年高考作文《孙悟空下岗记》、《一场特殊的审判》都属于这一类。这里作者跨越时空,大胆想象,让名著人物,让寓言人物重新配置后走进现实,有力地突出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文化素材如果生搬硬套,都会弄巧成拙,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适应时代的潮流。(2)具体事件:横看成岭侧成峰。即考生在作文中可以针对同一个人物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从而“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更好地表情达意。以屈原为例,同样写他的爱国精神,同样写他的崇高品德,同样写他不幸遭遇……许多考生却“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安徽一考生的《我是真的懂你》,以梦游者的身份跨越时空,“拜会”了徘徊于汨罗江的屈原,对亲贤远小带来屈原投江悲剧的昏君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湖南一考生的《无愧于天,无愧于地》则用屈原自己的诗文来反映他的苦闷,他的无悔选择,他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河北一考生的《亲妻远贤终误我》则从楚王追悔莫及的角度来写屈原,写他的高瞻远瞩,写他的忠心耿耿……(3)三名:不尽长江滚滚来。“三名”即名人,名言或名著。在文章中运用这类文化知识最常见,也简单。打开《开放满分考试作文》(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书,可谓俯拾即是:人物类就有: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文天祥,项羽,屈原,范仲淹,伯牙,子期,李世民,毛泽东,周恩来,但丁,歌德,尼采,叔本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牛顿,哥白尼,比尔盖茨,马雅可夫斯基,勃兰特,尾生,蔺相如,岳飞,李存勖,杨广,鲁迅,钱中书……名言类则更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仓廪实而知礼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不幸是天才的垫脚石;吾貌虽瘦,必肥天下;把自己当作珍珠,便有被埋没的危险。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尼踩成一条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名著类有:《赤壁赋》,《前赤壁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史记》,《韩非子》,《孟子》,《论语》,《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生命论》,《乱世佳人》,《巴黎圣母院》……打开各类高考作文集,我们好像在好像在文化“三名”的河流中遨游,眼里看的,心中想的,口中读的,全是文化,读着这样的集子,感觉不像作文集,倒像文化的百科全书:有中有外,兼顾文史,包罗古今,并蓄科艺。

第四. 用文化点亮哲学思辩的天空

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在语言上充满着哲学的思辩性,洋溢着哲学的睿智和考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如:爱可以使一朵鲜花变成一座花园,也可以使一滴水变成一条小溪。(2003年《甜蜜负担》);黑暗中选择黎明的人,黎明便选择他为自由的风。(2002年《蜕变,痛苦的选择》);哲人和徒弟坐于草丛边,哲人问,如何将这片草除净?有曰用刀割;有曰用药除,方便;有曰用手拔,干净。哲人笑曰,明年来。次年,哲人已走,留言:用爱去占据它。(2000年《丰富中的至美》);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的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2003年《学会历史般的旁观》)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天空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草芽。(2003年《勿以好恶论断之》)钓者对鱼说“我钓走了你的生命”,鱼却平静地说“我钓走了你的光阴”(2000年《生命的答案》)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在此不再赘述。我总认为哲学和诗是孪生姊妹,它是用诗歌的语言去阐释生命的感悟。有人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我们也可以大声说,哲学是诗意化,独特化的生活观。文章里有了这些充满哲学思辩性的语言,文章也就显出了独特的个性魅力,思维的深刻魅力,浑厚的文化魅力。

第五,用语体昭示文化的功底

在现在提倡创新的同时,也有的考生高扬了“复古”的大旗。大胆运用了古文写法,说他们大胆,是因为,这样做需要创新勇气,更需要文化的底气,也就是说,这是实力与胆量的结合。我们高兴的是,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称道的文章。蒋昕婕的一篇《赤兔之死》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而北京一考生的《转折》也堪称上品。(《开放满分考试作文》(江苏文艺出版社)290页)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考生在文章中大胆运用古文创作,无疑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高中学子,十年寒窗,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在写作中,我们难道不该高举“文化”的大纛,全方位地展示我们的学识和素养。当然,这需要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胸有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语自华,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文化对写作的作用。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