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阅读训练 > 正文         ★★★
2012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2/1/29 9:29:0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

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empirenews.page--]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⑾燕王欲结于君。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  唯求则非邦也与。

3、  蹇叔之子与师。

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  与尔三矢。

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  而记游者甚众。

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  用实者成实时采。

5、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  此三者,吾遗恨也。

7、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  陈涉者,阳城人也。

9、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2011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参答)

文言虚词练习(一)[!--empirenews.page--]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文言虚词练习(二)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答案: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副词,可译为多么 6、 疑问代词,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