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赏析】高考议论文佳作二:(2010北京)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北京市第五中学 楼高寒 (东城文科语文第一名 142分)
从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刻起,人类与星空的距离便开始缩短了。发现号登陆火星的那一刻,人类与星空的距离再次缩短。这一切都是从抬头仰望星空开始的。然而,如果没有一代代科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计算和探索,如果没有每一个精细数据的累积,人们终究也只能是仰望而已。
一切,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实地实现。(中心论点)
排除外部条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者,方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在我看来,“志”即仰望星空,是树立梦想的开始;“力”和“不随以怠”便是脚踏实地,是实现梦想的过程。(道理论证)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被人称作“黑珍珠”,是出色的政治家。然而她成功的开始,却是她童年和父亲从白宫门前经过时的一句话,“我以后一定要进到里面去!”
从此,梦想向她敞开了大门。(事实论证)
到丹麦旅行的人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就算我们失去了一切,我们还有一个安徒生。”
而这样一个童话大师的诞生,最初源自一个鞋匠学徒的艺术家之梦。安徒生就是揣着他的艺术家之梦和仅有的十个铜板踏上成功旅途的。(事实论证)
一切,由仰望星空开始。(分论点一)
然而,如果赖斯没有在树立理想之后认真并且有规划有方向地努力,她的那句话也只能随风飘散。如果安徒生没有在遇到困难时不懈努力,如果没有在遭人白眼时执著坚持,也无法成就属于他的童话,最终也只是一个鞋匠而已。(对事实进行总结论证)
一切,从脚踏实地实现。(分论点二)
巴尔扎克的成功,开始于他为梦想毅然放弃高人一等的律师工作,开始于他走向民间,饥寒交迫时的那句“我将粉碎一切困难”。巴尔扎克的成功,由他见到的每一个身影累积,由他听闻的每一个故事累积,由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内心的反思累积,最终成就《人间喜剧》。(事实论证)
牛顿的成功,也不仅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是因为他对科学的执著,因为他每一遍不曾疏忽的观测和演算。正如多年之后,开启电气时代的爱迪生总结的真理: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事实论证)
一切由仰望星空开始,从脚踏实地实现。(总结照应)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即树立梦想的开始与实现梦想的过程,二者有先后,却很难说谁更重要。毕竟撒切尔夫人、周恩来总理、马克思……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和伟大的人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两个过程。(辩证总结论证)
一切的一切,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实地实现。拥有一双梦想的翅膀,还要切实地一下一下扇动,才能最终到达梦想的彼岸。(呼应开头,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有力。)
【点评】立意恰当,结构严谨,例证典型。恰当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手法,语言简练富有气势。是一篇典范的考场议论文佳作。
【例文赏析】记叙文佳作一:(2010山西中考满分作文)
父亲的背影 山西考生
父亲年老了,蹒跚地向前走去。但背影却留在我视线里,依旧是那样亲切那样熟悉,让我想到童年记忆中一次见到父亲背影的情景。
小时候,我记得父亲好象是长年下乡蹲点。那时的干部组织纪律性很强,下乡就是下乡,一二个月难得回家一趟,我和姐姐跟母亲在家。因为很少看到父亲,所以格外想念,母亲也常念叨:“已经去了20多天!凉了,怎么不回来拿衣服!”这些话更加深了我们的思念之情,好象家中的一切都围绕父亲转似的。对于父亲我们是又亲切又陌生,想见又怕见。那时太小,依恋之情似懂非懂,也不会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记忆中好象父亲每次回家来总是抱着我们亲了又亲,还要带上街去玩,买些东西给我们。父子父女之情融融,但没多久他又走了。
最记得一次,大约是在63年冬季,我正上幼儿园小班。那一年我也稍懂人事,父亲大约有二三个月没回家,也没有口信带回,母亲一直念叨,我们心里也一直想着父亲。一天半夜,父亲终于回来了,我睡得迷迷糊糊睁不开眼,朦胧中好象父亲和母亲讲了很久的话。第二天一早醒来,果然看到父亲坐在床边看我们笑:“起来吧,看,又都长高了!”父亲替我穿好衣服,又替姐姐穿。吃饭时,母亲说:“快点吧,你爸爸马上要去出差!”我们刚高兴的心又马上“沉”下来,心里很难过,沉默地望着父亲。父亲似乎也看出我们的心事:“爸爸过几天就回来,你们在家要好好听妈妈的话!”说着父亲从口袋掏出几个分币,每人给了五角钱。那时的钱值钱,五角钱也不容易。饭后,父亲摸了又摸我们每个人的头,肩上扛个旅行包向母亲打个招呼就出门了。
望着父亲出去的背影,手摸着他给的分币,我鼻子一酸,眼泪似要流出来。趁母亲没注意,我赶紧跟了出去。在离父亲20多米远的身后跟着,跟着。父亲那穿着蓝装浑厚挺直的背影,在穿梭人流中那样清晰,牢牢地吸住我的视线。是啊,父亲不会想到,一个才4
岁初通人事的孩子对他是那样依恋,对离别是这样伤感,心中会涌动出这样强烈的父子亲情。父亲,是幼小心灵永远的依靠,是温馨,是希望。一个人成长,一个家庭欢乐,既要母亲的慈祥,又要父亲的抚爱。就象天上既要有太阳,又要有月亮,这样才会幸福美满。(记叙文的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我跟着,跟着,那天早上阴雾很重,眼看父亲的背影就要消失,我赶紧追上几步,这样不知多少次。后来离家太远了,我害怕不敢再跟下去,只好呆呆地站在街心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手攥着父亲给的角币,心里不住地难过要哭。当时也不会用什么语言表达,只嘴里一直念叨:“给了五角钱,给了五角钱……”
以后多少年,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会想起童年时这一次望父亲背影远去的情景。特别是今天年逾八旬的父亲到我家离去时我仍是送出很远,很远。望着他那熟悉而亲切的渐渐远去的背影,我感觉时光仿佛化作那跨越40多年凝成的一瞬,一种特殊的感情顿时涌上心头。那纯朴的相思,那温馨的怀想,那真挚的亲情,已牢牢定格在我记忆里,久久地挥之不去。(记叙文的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感人肺腑。)
【点评】阅读本文,要注意:一、体会本文真情的感人;二、体会本文记叙中画龙点睛议论抒情的魅力;三、体会记叙文不同于议论文之处。尤其注意划线句子是怎样抒写真情、深化中心的。
【例文赏析】高考记叙文佳作一:(2010江苏) 绿色生活
每每烦躁不安时,低头不语,我就能想起那座桥,那桥下的流水,那流水里融进的我儿时的欢笑……
初春,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我们便会溜出家门,不理会屋后未化的雪与缸里飘着的块块冰碴子,我们眼里,只有破冻的潺潺流水与水面上不怕冷的野鸭子。嬉笑着,追逐着,疯玩在河边油油的麦田里。有时,牵着心爱的风筝与那顽皮的狗跑啊,跑啊,全然不理会功课的烦恼,更不曾因全球变暖而担忧,心里只漾着笑,如同河面只漾着野鸭子的叫声那般。
待春暖花开已成了夜里的梦,我们几个孩子便相伴漫步在河岸,希望看到有人下河游泳。有人游泳就表明夏天来了。我们从不拘泥于日历表的规定。直到夏天真的走近,却仍未见有人下河时,我们捺不住了,相约脱了衣服,喊着“一、二、三,跳”,可嘴里喊着,身子却往后缩。谁缩得厉害就把谁扔下河里,那进去的扎一个猛子,再探出头来,“不冷,不冷!”又在不经意间抓把泥巴扔在另几个人身上。无奈,只好咬着牙,学就义的烈士那般,奋勇地钻进水里,进了水,才发现河水真的已经暖了。
我们在水里笑了一茬又一茬,水流了一拨又一拨,于是,夏天的暖就被流走了,随水飘来的是清凉的秋。秋天的河俨然成了亭亭少女,端庄,娴静,偶尔被空中的青鸟亲吻一下,便羞得满脸红晕。可是,她却不会拒绝与我们这群孩子亲密接触,我们也会做些有诗意的事。撑一枝长蒿,向芦苇更深处漫溯;拎一窝鸭蛋,举着鸭蛋放歌……直到夕阳用余辉与河水吻别,我们才依依不舍上了岸,摸摸口袋,却发现鸭蛋已丢,只剩个破洞,懊悔不已,便想着回家补口袋,可蹦着蹦着就忘了。于是,漏掉的就不只鸭蛋,还有整个秋天。
漏掉了秋,就真的只剩冬了。凛冽的北风狂妄地叫着,企图把我们困在屋里。可我们不怕,我们冲出家门,依然奔向河岸,又跑到冰上飞来飞去,别提有多快活了。只是吓得大人在岸上大叫,却又不敢下去抓,不知是冰太薄还是他们的心太厚……
是的,我的小河和幼时的我,有段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满是欢笑,还有无尽的绿色。可现在呢?只剩下回忆了,桥还是那座桥,河水却变成了黑色,麦田被改成了砖厂,偶尔还能见到野鸭子,却是漂在水上的尸体……
绿色生活,如今只能回忆了。谁能告诉我,我该去哪儿寻找?(结尾给人启迪和深思)
【简评】回到童真岁月,回到小河和我共同的生活,这是当今我们共同的梦想,但是无论我们怎样描摹美好的童年,那“绿色生活”不再的惆怅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童真回忆,充满温情与欢笑,“绿”意盎然,足以感动读者,为此篇增色良好。
第四步:讨论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异同点,明确不同文体的思路常规。
第五步:写作实战演练:要求练习写一篇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写在大作文纸上。要下功夫抓书写。
【作文导写】
审题:本题属“材料 / 导语+标题”型。
作文提示语中对命题“与你为邻”进行了简要的解说与提示,意在帮助考生准确理解题目含义。题目中“邻”是邻接、邻近、接近的意思。
审读“与你为邻”,离不开对原材料的解读,谁“与你为邻”?当然是“你我为邻”中的“我”,这个“我”,可以是现实中的“我”,也可以是另外的主体“我”;“你”可以指什么?根据“邻,无法回避,却可以有所选择”可知,“你”应该是“我”所选择的,应该是有助于“我”的发展与提升的,或者说应该是积极的、向善的。这样看来,“你”,可以是身边的(除开家人之外的)朋友、同学、同事、领导、孩子、同龄人、长辈,他们(或者某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赋予的积极影响;可以是非身边的,包括历史上的、或者是社会生活中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人物、或者是文学艺术中的、或者是未来时空中的,比如:苏轼、李清照、洪战辉、丛飞、保尔、林黛玉、甚至是火星人等等;还可以是“无形”的“你”,可能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理想。因为这个“邻”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个人。这是实的。虚的,比如说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一种意识等等。
文题的最大意图应该是围绕“与你为邻”,我们应该“怎么办”,即如何作出“选择”。原材料中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很显然,“却”是转折,强调的是重点,这也是命题者抛给考生最佳的思维空间。面对“相互依存”的“你”,我们该怎样放出眼光,来作出最有价值的判断呢?我们认为,要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有助于“个人与整体的发展”。
快速选择“你”是写好本题的前提。本文可以实写“邻”,也可虚写“邻”,在“有形”或“无形”中选定一个记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有形”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物,如考生可以轻松选择“邻居”、“同学”、“书籍”、“网络”、“音乐”等作为写作对象;特别是虚写,“无形”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指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般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爱”、“节俭”、“创新思想”、“诚信”、“正义”、“志节”“坚强”等。
题目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意在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有自我的思考。考生可以用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可以用议论文或议论散文写自己对选择与“与什么为邻”的利弊的感受或认识。要想的高分关键是有无个性化的表现,尤其那些有独立思考、独立见地的作文将表现出思想锋芒和个性特征,从而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