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09级“二诊”作文分析及教师下水作文
四川省新津中学 王贞鹏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课了,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第一'和‘第二’的问题。”同学们都看着老师,一时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老师就问同学们:“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峰?”大家哄堂大笑,大声回答道:“珠穆朗玛峰!”老师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于是老师又接着说道:“同学们,‘第一’和‘第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你们都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第二高峰呢?”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分析】
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作文的命制者给出材料后,并没有给出话题,而是让读者选择一个角度作文。从这则材料来看,作文的命制者在设置考生思考路径时是有所限制的,材料中的“同学们,‘第一’和‘第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你们都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第二高峰呢?”这句话是审题的关键。从老师的追问中,作为考生明显感觉到老师的指向:不能只把目光锁定在“第一”上,而该把目光向“第二”投射。老师的这个叩问,并不是在就纠缠“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哪个重要的问题,这个追问切入的是考生对生活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被“第一”遮蔽,不管是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学校高考,人们关心的是第一。人们认识事物时,很多时候是存在问题的,“一俊遮百丑”被人们津津乐道。“第一”固然可敬,但“第二”也不能遗忘。
在立意时,这些立意笔者认为是切题的:其一,“第二”的赞歌;其二,矫正认识事物的误区;其三,“第一”可敬,“第二”可贵;其四,台前与幕后。其中,笔者认为,如果能将第二种立意如果写好,肯定能出彩,因为它探讨的是人们认识事物很多时候是不准确的,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
立意的误区,把叙述的主体纠缠在老师身上,认为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可笑,然后得出“谁来拯救老师的素质?”的结论。也有可能考生把叙述的主体纠缠在同学身上,认为这种白痴式的问题也值得去争先恐后去回答,然后大谈应试教育对考生的戕害等等,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得要领的,属于偏题范畴。
三、【下水作文】
倒置的历史镜像
四川省新津中学 王贞鹏
老人常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讲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否则都值得去怀疑。实际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很多时候亲眼所见的也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比如把一根筷子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从杯子外面看,筷子总是折叠的,但学过物理的都知道这是个虚像。很多时候,我们总被自己的眼睛欺骗着,但仍然固执地坚持着己见。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存在着误区,而且很多时候人们还喜欢把错误的认识坚持到底。比如,每年高考成绩甫一出来,人们关注的谁是第一名,至于状元和榜眼只相差一分的客观事实显然就不感兴趣。体育竞技亦然,凡是大赛,所有媒体都镁光灯投向大赛的第一名。这明显就是社会和人们的认识误区,但人们就习惯于这种评价体系,常年不变。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被事物的表象遮蔽了,还浑然不知。
什么是人?很多时候,人是物质的奴隶,思想的奴才,创造的主人。
春节即将来临,但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一点儿兴奋劲。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对“年”这个概念疏远甚或遗忘?年味不是一台晚会或几声爆竹打造出来的。要想让年味的回归,必须得让每个个体的心灵要有年味的准备。如果每个个体心中没有安放年味的空间,不管形式上的东西多么新颖多么丰富都是白搭。所以,当你看着主流媒体上宣扬的年味浓浓的家庭氛围时,你得仔细用脑袋考虑一下,这些是不是倒置的历史镜像?
易牙,这个历史人物,很多时候他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厨师走进读者的视野的。他的厨艺简直了得,把齐桓公的胃打点得风生水起。但,我们很多时候都被眼睛欺骗了,这个厨师高手,背后隐藏着股股寒气。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可知道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是如何?”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怎样能作顿人肉宴给桓公吃,好博得桓公的欢心。后来他看见自己的儿子,就把儿子杀了给桓公作人宴,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答到,“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所以,历史有时候很吊诡,一代明君桓公竟然是这样的审美追求,真让人大跌眼镜。
张巡,这个唐代的名将,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在封建社会的语境下,他活得很是风光。其实,这也是历史给我们一个倒置的镜像。在睢阳大战中,为了抵抗敌军,竟然杀妾犒军,这还不算,后来在持久战中,为了保持力量,还做出了让读者不堪卒读的文字:“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
中学时,读大先生的《狂人日记》很是不解,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史,我从字缝间看到了歪歪斜斜地写着两个字:“吃人”。随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盈,我总算明白了大先生心中的痛楚,以及由痛楚而生发出的呐喊。
易牙烹子讨赏也好,张巡杀妾犒军也罢,他们残忍在于对生命的践踏。笔者认为比这更可怕的是人们把这种行为当成一种英雄行为来欣赏。因为,人们很多时候都被事物的表象遮蔽了,还浑然不知。
上一篇文章: 像树的人生
下一篇文章: 历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荟萃
|